相关试卷

  • 1、愈伤组织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无定形的薄壁组织块,在植物细胞工程中有着多种应用,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玉米花粉粒经②⑤过程得到的植株B能稳定遗传 B、图中④和⑧过程的培养基中都有琼脂 C、植物的微型繁殖和脱毒苗的获得均需通过①④过程 D、①④和①⑧两种途径的原理均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 2、下列关于细胞工程操作流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组织→胰蛋白酶→细胞悬液→原代培养→胰蛋白酶→传代培养 B、高产奶牛体细胞→注入→去核的牛卵母细胞→电刺激→重组细胞 C、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灭活病毒→融合细胞→一筛:选择性培养基/二筛:抗原、抗体杂交→单克隆抗体 D、菊花幼嫩茎段→自来水/冲洗→切成0.5-1cm长的小段→次氯酸钠→愈伤组织→激素/营养→植株
  • 3、为了解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用量比例对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研究者逐渐改变MS培养基中这两种激素的浓度比,未分化细胞群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MS培养基中除含有无机盐外,还需加入葡萄糖等有机物 B、植物激素X和植物激素Y分别表示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C、植物激素X和Y的浓度比大于1时,未分化细胞群分化形成根 D、植物激素X的浓度越高,未分化细胞群越容易诱导分化形成芽
  • 4、下列对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生产柠檬酸需要筛选产酸量高的黑曲霉

    ②发酵工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及菌体本身

    ③酱油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利用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制作而成的

    ④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后发酵阶段完成

    ⑤可用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等方法选育出性状优良的菌种并进行扩大培养

    ⑥用单细胞蛋白制成的微生物饲料,可通过发酵工程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

    A、4项 B、3项 C、2项 D、5项
  • 5、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是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微生物、动物细胞培养基中,需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止污染 B、可用干热灭菌法对实验中所使用的培养皿、金属用具等进行灭菌 C、为防止蛋白质变性,不能用湿热灭菌法对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进行灭菌 D、对操作者的双手、衣着以及操作空间等,采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 6、面包和酸奶,或者馒头夹着腐乳,是很多人喜欢的早餐,这些食物或饮品为我们的机体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它们的制作都离不开微生物的发酵。下列关于食品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缺氧、呈酸性的环境只适合乳酸菌繁殖,因此酸奶制作时不用消毒 B、制作面包和馒头都用到了酵母菌,酵母菌产生的酒精与食品松软有关 C、在食品工业上可利用发酵工程生产食品添加剂和酶制剂等 D、若出现面包长霉、酸奶胀袋、腐乳表面出现“皮”等情况,则不能再食用
  • 7、某地湖泊由于大量生活及工业污水导致每年5、6月份浮游藻类大量繁殖而产生“水华”现象。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种本地沉水植物进行了相关修复实验,测量水样中总氮、总磷和叶绿素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总氮(mg/L)

    总磷(mg/L)

    叶绿素(mg/L)

    对照水样

    1.73

    0.071

    22

    1.25

    0.051

    3

    1.41

    0.039

    12

    A、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 B、甲、乙植物减弱“水华”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该湖泊中总磷的含量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更大 D、叶绿素含量越多说明生产者越多,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 8、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生态伦理思想,如“天人合一”的生存主张、“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等,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正确处理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唯一正确选择 B、在群落演替进程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能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建立自然保护区对濒危动植物进行易地保护符合“天人合一”的生存主张 D、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应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保护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 9、研究发现基因L能够通过脱落酸信号途径调控大豆的逆境响应。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编辑基因L,可培育耐盐碱大豆品系。在载体上的限制酶BsaI切点处插入大豆基因L的向导DNA序列,将载体导入大豆细胞后,其转录产物可引导核酸酶特异性结合基因组上的目标序列并发挥作用。载体信息、目标基因L部分序列及相关结果等如图所示。

    (1)、用PCR技术从大豆基因组DNA中扩增目标基因L时,所用的引物越短,引物特异性越(填“高”或“低”)。限制酶在切开DNA双链时,形成的单链突出末端为黏性末端,若用BsaI酶切大豆基因组DNA,理论上可产生的黏性末端最多有种。载体信息如图甲所示,经BsaI酶切后,载体上保留的黏性末端序列应为5'--3'和5'--3'。
    (2)、重组载体通过农杆菌导入大豆细胞,使用抗生素筛选到具有该抗生素抗性的植株①∶④。为了鉴定基因编辑是否成功,以上述抗性植株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目标基因L,部分序列信息及可选用的酶切位点如图乙所示,PCR产物完全酶切后的电泳结果如图丙所示。据图可判断选用的限制酶是 , 其中纯合的突变植株是(填序号)。
    (3)、实验中获得1株基因L成功突变的纯合植株,该植株具有抗生素抗性,检测发现其体细胞中只有1条染色体有T-DNA插入。用抗生素筛选这个植株的自交子代,其中突变位点纯合且对抗生素敏感的植株所占比例为 , 筛选出的敏感植株可用于后续的品种选育。
  • 10、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
    (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
    (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填数字)。
    (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填“丙”“丁”“戊”“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
  • 11、由肝细胞合成分泌、胆囊储存释放的胆汁属于消化液,其分泌与释放的调节方式如图所示。

    (1)、图中所示的调节过程中,迷走神经对肝细胞分泌胆汁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说明肝细胞表面有。肝细胞受到信号刺激后,发生动作电位,此时膜两侧电位表现为
    (2)、机体血浆中大多数蛋白质由肝细胞合成。肝细胞合成功能发生障碍时,组织液的量(填“增加”或“减少”)。临床上可用药物A竞争性结合醛固酮受体增加尿量,以达到治疗效果,从水盐调节角度分析,该治疗方法使组织液的量恢复正常的机制为
    (3)、为研究下丘脑所在通路胆汁释放量是否受小肠Ⅰ细胞所在通路的影响,据图设计以下实验,已知注射各试剂所用溶剂对实验检测指标无影响。

    实验处理:一组小鼠不做注射处理,另一组小鼠注射(填序号)。①ACh抑制剂②CCK抗体③ACh抑制剂+CCK抗体

    检测指标:检测两组小鼠的

    实验结果及结论:若检测指标无差异,则下丘脑所在通路不受影响。

  • 12、某二倍体两性花植物的花色、茎高和籽粒颜色3种性状的遗传只涉及2对等位基因,且每种性状只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控制籽粒颜色的等位基因为D、d;叶边缘的光滑形和锯齿形是由2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的1对相对性状,且只要有1对隐性纯合基因,叶边缘就表现为锯齿形。为研究上述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杂交实验。另外,拟用乙组F1自交获得的F2中所有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叶片为材料,通过PCR检测每株个体中控制这2种性状的所有等位基因,以辅助确定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预期对被检测群体中所有个体按PCR产物的电泳条带组成(即基因型)相同的原则归类后,该群体电泳图谱只有类型Ⅰ或类型Ⅱ,如图所示,其中条带③和④分别代表基因a和d。已知各基因的PCR产物通过电泳均可区分,各相对性状呈完全显隐性关系,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

    组别

    亲本杂交组合

    F1的表型及比例。

    紫花矮茎黄粒×红花高茎绿粒

    紫花高茎黄粒∶红花高茎绿粒∶紫花矮茎黄粒∶红花矮茎绿粒=1∶1∶1∶1

    锯齿叶黄粒×锯齿叶绿粒

    全部为光滑叶黄粒

    (1)、据表分析,由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2种性状是 , 判断依据是
    (2)、据表分析,甲组F1随机交配,若子代中高茎植株占比为 , 则能确定甲组中涉及的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3)、图中条带②代表的基因是;乙组中锯齿叶黄粒亲本的基因型为。若电泳图谱为类型Ⅰ,则被检测群体在F2中占比为
    (4)、若电泳图谱为类型Ⅱ,只根据该结果还不能确定控制叶边缘形状和籽粒颜色的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需辅以对F2进行调查。已知调查时正值F2的花期,调查思路:;预期调查结果并得出结论:。(要求:仅根据表型预期调查结果,并简要描述结论)
  • 13、从开花至籽粒成熟,小麦叶片逐渐变黄。与野生型相比,某突变体叶片变黄的速度慢,籽粒淀粉含量低。研究发现,该突变体内细胞分裂素合成异常,进而影响了类囊体膜蛋白稳定性和蔗糖转化酶活性,而呼吸代谢不受影响。类囊体膜蛋白稳定性和蔗糖转化酶活性检测结果如图所示,开花14天后植株的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如表所示,其中Lov为细胞分裂素合成抑制剂,KT为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已知蔗糖转化酶催化蔗糖分解为单糖。

    检测指标

    植株

    14天

    21天

    28天

    胞间CO2浓度(μmolCO2mol-1

    野生型

    140

    151

    270

    突变体

    110

    140

    205

    气孔导度(molH2Om-2s-1

    野生型

    125

    95

    41

    突变体

    140

    112

    78

    (1)、光反应在类囊体上进行,生成可供暗反应利用的物质有。结合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据图分析,与野生型相比,开花后突变体叶片变黄的速度慢的原因是
    (2)、光饱和点是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最低光照强度。据表分析,与野生型相比,开花14天后突变体的光饱和点(填“高”或“低”),理由是
    (3)、已知叶片的光合产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运输到植株各处。据图分析,突变体籽粒淀粉含量低的原因是
  • 14、下列关于植物愈伤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果胶酶和胶原蛋白酶去除愈伤组织的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B、融合的原生质体需再生出细胞壁后才能形成愈伤组织 C、体细胞杂交获得的杂种植株细胞中具有来自亲本的2个细胞核 D、通过愈伤组织再生出多个完整植株的过程属于无性繁殖
  • 15、瞳孔开大肌是分布于眼睛瞳孔周围的肌肉,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当抓捏面部皮肤时,会引起瞳孔开大肌收缩,导致瞳孔扩张,该反射称为瞳孔皮肤反射,其反射通路如图所示,其中网状脊髓束是位于脑干和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面部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①→脑干→网状脊髓束→脊髓(胸段)→传出神经②→瞳孔开大肌

    A、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传入神经①属于脑神经 C、传出神经②属于躯体运动神经 D、若完全阻断脊髓(颈段)中的网状脊髓束,该反射不能完成
  • 16、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 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 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 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 17、果蝇的直翅、弯翅受Ⅳ号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现有甲、乙2只都只含7条染色体的直翅雄果蝇,产生原因都是Ⅳ号常染色体中的1条移接到某条非同源染色体末端,且移接的Ⅳ号常染色体着丝粒丢失。为探究Ⅳ号常染色体移接情况,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杂交实验。已知甲、乙在减数分裂时,未移接的Ⅳ号常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配子和个体的存活力都正常。不考虑其他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实验①:甲×正常雌果蝇→F1中直翅∶弯翅=7∶1,且雄果蝇群体中的直翅∶弯翅=3∶1

    实验②:乙×正常雌果蝇→F1中直翅∶弯翅=3∶1,且直翅和弯翅群体中的雌雄比都是1∶1

    A、①中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一定为Aa B、②中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一定为aa C、甲中含基因A的1条染色体一定移接到X染色体末端 D、乙中含基因A的1条染色体一定移接到X染色体末端
  • 18、种皮会限制O2进入种子。豌豆干种子吸水萌发实验中子叶耗氧量、乙醇脱氢酶活性与被氧化的NADH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无氧呼吸中,乙醇脱氢酶催化生成乙醇,与此同时NADH被氧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为种皮被突破的时间点 B、Ⅱ阶段种子内O2浓度降低限制了有氧呼吸 C、Ⅲ阶段种子无氧呼吸合成乙醇的速率逐渐增加 D、q处种子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多
  • 19、酵母菌在合成色氨酸时需要3种酶X、Y和Z、trpX、trpY和trpZ分别为相应酶的编码基因突变的色氨酸依赖型突变体。已知3种酶均不能进出细胞,而色氨酸合成途径的中间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分泌到胞外。将这3种突变体均匀划线接种到含有少量色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情况如图。据图分析,3种酶在该合成途径中的作用顺序为( )

    A、X→Y→Z B、Z→Y→X C、Y→X→Z D、Z→X→Y
  • 20、在发酵过程中,多个黑曲霉菌体常聚集成团形成菌球体,菌球体大小仅由菌体数量决定。黑曲霉利用糖类发酵产生柠檬酸时需要充足的氧。菌体内铵离子浓度升高时,可解除柠檬酸对其合成途径的反馈抑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同菌体密度下,菌球体越大柠檬酸产生速率越慢 B、发酵中期添加一定量的硫酸铵可提高柠檬酸产量 C、发酵过程中pH下降可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生长 D、发酵结束后,将过滤所得的固体物质进行干燥即可获得柠檬酸产品
上一页 617 618 619 620 6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