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能够分泌糖皮质激素,髓质能够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能使人心跳加快)。研究发现某些神经细胞也能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并与免疫调节有关,其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免疫角度分析,去甲肾上腺素与抗原的作用类似 B、图中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 C、去甲肾上腺素可激活机体内的体液免疫过程 D、人在紧张时肾上腺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 2、家蚕是ZW型性别决定生物,1975年科学家斯特鲁尼科夫利用性连锁平衡致死原理育成几乎只产雄蚕的家蚕品系,l1 和l2是Z染色体上的致死基因,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现用正常雌蛾 Z(++)W与平衡致死系雄蛾杂交,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l1和l2属于隐性致死基因 B、基因l1 与l2属于等位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 C、若没有人为干涉,群体中l1 和l2的基因频率会不断下降 D、若上述亲本杂交后代中出现少数雌性家蚕,则可能是父本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重组
  • 3、提高番茄中果糖的含量有助于增加果实甜度,我国科学家发现催化果糖生成的关键酶SUS3的稳定性受磷酸化的CDPK27蛋白调控,在小果番茄CDPK27基因的启动子区存在特定序列,可被RAV1蛋白结合而影响该基因表达。CDPK27基因与决定番茄果实大小的基因(Fw/fw)高度连锁,不易交换。作用机制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RAV1结合CDPK27基因编码起始密码子的序列从而抑制该基因表达 B、高表达CDPK27基因植株中的SUS3蛋白更稳定,番茄果实甜度低 C、通过编辑CDPK27基因去除其编码蛋白的特定磷酸化位点可增加大果甜度 D、大果番茄与小果番茄杂交易通过基因重组获得大而甜的番茄果实
  • 4、羟胺是一种化学诱变剂,可使胞嘧啶转化为羟化胞嘧啶而与腺嘌呤配对。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中,某个E基因中的一个胞嘧啶碱基发生了羟化(含羟化胞嘧啶的E基因为E'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E基因相比,E'基因中嘧啶数和氢键数均减少 B、E'基因在DNA复制过程中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若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分裂Ⅱ的中期细胞均含1个E'基因 D、若该精原细胞进行三次有丝分裂,则E基因中C/G被A/T替换的子细胞占3/8
  • 5、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如图1所示;核蛋白UHRF1在有丝分裂期催化驱动蛋白EG5泛素化,进而调控细胞周期转换与细胞增殖,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成熟红细胞凋亡的基因在成熟红细胞衰老后才开始表达 B、与造血干细胞相比,成熟红细胞无细胞器,可能与细胞自噬有关 C、抑制UHRF1蛋白合成可能会导致造血干细胞有丝分裂期发生阻滞 D、据图2分析,染色体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可能与泛素化的EG5有关
  • 6、原发性主动运输和继发性主动运输是细胞物质运输的两种形式,二者的供能机制不同,原发性主动运输由ATP直接供能,继发性主动运输不由ATP直接供能。下图是小肠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原发性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跨膜,继发性主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跨膜 B、小肠上皮细胞运输葡萄糖既有原发性主动运输也有继发性主动运输 C、Na+-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能转运两种物质,该转运蛋白无特异性 D、抑制Na+-K+泵的功能会使得葡萄糖运入小肠上皮细胞的量减少
  • 7、植物在遭受生物或非生物胁迫时,往往会积累次生代谢产物来应对外界伤害。紫杉醇是存在于红豆杉属植物体内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高抗癌活性。研究发现从红豆杉愈伤组织细胞就可以提取紫杉醇。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的过程中,最好选择红豆杉的(幼嫩茎段/成熟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原因是
    (2)、在一定激素和营养等条件的诱导下,外植体细胞会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转变成未分化的细胞,这个转变过程称为。未分化的细胞进而形成愈伤组织,将愈伤组织悬浮培养可获得紫杉醇。
    (3)、研究人员在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的过程中发现紫杉醇的产量很低。结合题干信息,提出一种提高紫杉醇产量的措施。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构建稳定高产紫杉醇的工程菌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写出利用紫杉醇合成酶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思路
  • 8、节瓜又名毛瓜,有全雌株(只有雌花)、全雄株(只有雄花)和正常株(雌花、雄花均有)不同性别类型的植株,若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B、b表示;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B、b,C、c表示,以此类推。研究人员做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实验组别

    P

    F1

    F2(F1的正常株自交产生)

    纯合全雌株×纯合全雄株

    正常株131

    全雌株:正常株:全雄株=27:90:27

    纯合全雌株×正常株

    全雌株:正常株=65:63

    全雌株:正常株=32:95

    回答下列问题:

    (1)、与豌豆杂交实验相比,本实验选用节瓜为材料在操作上的优点是
    (2)、根据甲组推测该植物的性别类型由对等位基因控制,判断依据是
    (3)、乙组中F1正常株的基因型为
    (4)、某同学欲进一步验证第(2)问的推测,用甲组中的F1植株与F2中基因型为的正常植株进行杂交,若后代出现 , 即可验证。
  • 9、为保护在野生植物百里香花蕾中产卵的濒临灭绝的大蓝蝶,政府设立保护区禁止牛羊等动物啃食植被,但是大蓝蝶的数量依然不断下降。后来研究发现,大蓝蝶的生活还与红蚁相关。红蚁巢筑在向阳山坡,坡草生长过高会降低地表温度,不利于红蚁幼虫发育。大蓝蝶成虫在红蚁穴附近百里香花蕾中产卵,孵化的幼虫会分泌蜜汁吸引红蚁将其带回蚁巢。当蜜汁被吃完后,大蓝蝶幼虫则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散发出红蚁的气味、发出红蚁的声音保护自己,同时在蚁巢内四处移动吃掉红蚁的卵和幼虫。大蓝蝶的生活史被揭示后,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大蓝蝶种群数量得以恢复。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资料呈现的多种生物存在种间关系,举出捕食关系的两个实例。大蓝蝶与红蚁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避免其被红蚁发现。
    (2)、若蚁后发现巢中还有一个“将要发育成蚁后的幼虫”,它会发出化学信号让工蚁把幼虫杀死。科研人员比较了大蓝蝶和红蚁发出的声音,结果如下图所示。结合以上信息分析红蚁在“收养”大蓝蝶后仍能继续维持种群数量的原因。该实例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 , 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大蓝蝶的栖息地被划分为保护区后,大蓝蝶的数量反而越来越少,结合资料分析使大蓝蝶加速灭绝的原因是。“大蓝蝶的绝迹与重生”实例为人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的启示是(答出一点)。
  • 10、生根粉主要是由吲哚丁酸和萘乙酸经科学配比而成的复配型高效生根剂,科研人员用不同方法处理沙棘嫩枝,重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ABT1号生根粉对沙棘嫩枝扦插的影响

    处理方式

    生根率/%

    平均根数/条

    平均根长/cm

    最长根长/cm

    1000×10-6速蘸

    48

    5.6

    7.35

    12.33

    500×10-6速蘸

    37

    4.6

    12.08

    16.78

    400×10-6浸5min

    56

    6.0

    10.13

    15.50

    200×10-6浸5min

    55

    4.8

    11.10

    17.00

    100×10-6浸1h

    94

    5.6

    11.93

    16.40

    50×10-6浸1h

    36

    5.0

    9.60

    13.78

    清水浸1h

    15

    2.0

    6.40

    7.85

    回答下列问题:

    (1)、由表格信息可知,生根粉处理插条方法分别是浸泡法和沾蘸法,与浸泡法相比,沾蘸法的要求是(答出两点)。
    (2)、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ABT1号生根粉可提高沙棘嫩枝扦插的生根率,依据表格数据阐明理由。以处理方式,对沙棘嫩枝生根的促进作用最显著。
    (3)、进一步实验发现,促进生长的不同浓度ABT1号生根粉用浸泡法处理沙棘嫩枝(其他条件相同),可能获得相同平均生根数,原因是;在确定ABT1号生根粉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要先做预实验的意义是
  • 11、现发现某植物纯合突变体种子萌发后长成的植株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其叶片中叶绿体发育异常,植株生长困难。研究人员将该植物的野生型种子和纯合突变体种子在黑暗中萌发后转移到正常光和弱光下培养一定时间,提取并检测叶片中色素的含量,结果如表所示。

    植株类型

    叶绿素相对含量

    类胡萝卜素相对含量

    正常光

    弱光

    正常光

    弱光

    野生型

    18.0

    3.0

    9.1

    2.3

    突变型

    0.3

    2.8

    0.1

    0.1

    回答下列问题:

    (1)、提取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常用的溶剂是。检测结果显示,弱光下野生型植株叶片中叶绿素的相对含量比在正常光照下低,原因是
    (2)、研究人员发现,植物可通过改变色素的含量和比例来适应弱光环境,且该突变体的叶绿体发育异常与细胞分裂素合成不足有关。据表中数据推测弱光条件下,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可能与有关,依据是。据此提出能使纯合突变体植株正常生长的措施是
  • 12、水蛭素是一种蛋白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研究人员发现用赖氨酸替换水蛭素第47位的天冬酰胺可以提高它的抗凝血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项替换研究中,目前可行的直接操作对象是蛋白质 B、该项替换研究中,改造前后水蛭素的空间结构未发生改变 C、该项替换研究的思路与按照中心法则合成蛋白质的思路一致 D、改造的水蛭素基因导入微生物后可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水蛭素
  • 13、某地发生少数人吃冰激凌后腹泻的现象,推测可能是冰激凌中大肠杆菌超标(1mL自来水检测出的菌落总数不可以超过100个),于是对冰激凌进行检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检测过程中可配制特定的培养基来鉴别是否存在大肠杆菌 B、利用活菌计数必须对冰激凌融化后形成的原液进行梯度稀释 C、在检测过程中需要设置完成灭菌的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组 D、进行检测时也可以利用细菌计数板和显微镜进行直接计数
  • 14、离心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教材实验中离心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的方法可以分离出不同大小的细胞器 B、离心后通过区分试管中DNA条带位置可证明DNA复制方式 C、利用离心技术诱导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可获得杂种细胞 D、DNA粗提取实验利用高速离心可在上清液收集粗提取的DNA
  • 15、黔灵山猕猴种群数量变化会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因素对猕猴种群死亡率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因素可能是流行性传染病 B、乙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随种群密度增大,甲因素对种群的制约作用增强 D、乙因素可直接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调节种群数量
  • 16、在我国东北部的草原群落中,羊草通常占据显著优势。当放牧强度增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羊草占优势会对群落中其他植物产生影响 B、放牧强度增大时糙隐子草可获得更多资源 C、放牧强度不会影响该群落各种群的生态位 D、控制放牧强度可以维持该草原群落的稳定
  • 17、研究小组利用若干生长发育相似的某哺乳动物和m、n两种抗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处理

    分组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初次注射

    m抗原

    n抗原

    适当时间

    再次注射

    m抗原

    n抗原

    m抗原

    n抗原

    A、初次注射两种抗原后,仅有甲、丁两组能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B、若n抗原为过敏原,则丁组动物中某些个体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C、四组哺乳动物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现象的是乙、丙两组 D、再次注射后,动物体液中抗m抗体浓度甲组明显低于丙组
  • 18、胰腺分泌的胰液包括多种消化酶,研究人员用小狗进行实验发现了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食物进入胃刺激胃壁感受器,引起胰液分泌;由胃进入小肠的食糜和胃酸会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引起胰液分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胃壁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不通过神经中枢调节胰液分泌 B、胰腺细胞膜既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又有促胰液素的受体 C、胰腺分泌的胰液中还含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多种激素 D、将胰腺研磨提取物注入患糖尿病小狗静脉,其血糖迅速下降
  • 19、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将生理状态相似的幼年小鼠分为环境单调组和环境丰富组分别喂养,结果显示,丰富组小鼠大脑皮层明显增厚、沟回面积增大、树突分枝增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树突分枝增多可接受更多信息并传至细胞体 C、单调环境有利于小鼠神经元之间建立更多突触 D、丰富环境能明显提高小鼠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 20、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功能异常,尿液中出现大量蛋白质(尿蛋白),导致血浆蛋白减少,引起水肿。临床发现部分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也会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尿蛋白存在于经肾小管、集合管参与形成的原尿中 B、若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减少,会导致免疫力降低 C、当肾功能异常时,可能使患者血液中的尿素氮浓度升高 D、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出现水肿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