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甲、乙、丙、丁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a+通过丙方式进入神经细胞是维持静息电位的原因 B、温度降低会影响植物通过甲、乙两种方式吸收水分的速率 C、加入呼吸抑制剂对甲、乙、丙、丁的运输速率均不会产生影响 D、根细胞通过丙方式吸收 Mg2+不足时,可能会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 -
2、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植物都属于第一营养级 B、营养级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越多 C、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既是第三营养级,又是次级消费者 D、一只狼捕获了一只兔,该狼就获得了这只兔能量的10%-20%
-
3、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HIV病毒能够攻击人体的B淋巴细胞,使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B、人体可通过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抵抗病原体 C、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
4、如图是血糖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代表器官,a、b代表相应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a是胰岛素,可通过促进①②过程降低血糖 B、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是机体内唯一可升高血糖的激素 C、激素a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抑制激素b 的分泌,属于正反馈调节 D、甲、乙分别为胰腺和肝脏,两者均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 -
5、下列有关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稳态即系统内的各种组成成分及含量不再发生变化 B、人体内环境pH值、渗透压等保持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D、个体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稳态都有赖于反馈调节
-
6、下图是某二倍体高等动物细胞处于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细胞不可能代表肌肉细胞 B、乙细胞含有的两条X染色体不属于同源染色体 C、丙细胞的子细胞为卵细胞、极体或者精细胞 D、丁细胞不会发生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
7、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解离根尖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 B、解离后漂洗主要目的是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C、制片时先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后用拇指轻按使细胞分散开 D、看到一个前期细胞时,要注意观察它进入中、后、末期的全过程
-
8、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B、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C、细胞中含某种细胞器的数量与细胞的功能有关 D、生物膜由外到内依次由糖被、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
9、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某些固醇可以作为信息分子参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B、酶、激素和胆固醇的合成都与核糖体有关 C、蛋白质和DNA分子的多样性都与它们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D、多糖、蛋白质和核苷酸都是由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
-
10、如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病。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种病的遗传(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2)、Ⅱ7的致病基因来自 , Ⅲ12为纯合子的概率是。(3)、若Ⅲ13和Ⅲ10结婚,生育的孩子不患病的概率是 , 生育的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
11、叶绿素a(C55H72O5N4Mg)头部和尾部分别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叶绿素a的尾部主要嵌在叶绿体的内膜中 B、镁元素在植物体内主要以叶绿素a等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C、常用无水乙醇作层析液分离出绿叶中的叶绿素a D、叶绿素a呈蓝绿色,合成时需要光照和适宜温度
-
12、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高血糖环境中,在DNA甲基转移酶催化下,部分胞嘧啶加上活化的甲基被修饰为5'-甲基胞嘧啶,使视网膜细胞线粒体DNA碱基甲基化水平升高,可引起视网膜细胞线粒体损伤和功能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DNA甲基化水平升高,可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 B、高血糖环境中,线粒体DNA在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高血糖环境引起的甲基化修饰改变了患者线粒体DNA碱基序列 D、糖尿病患者线粒体DNA高甲基化水平可遗传
-
13、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玉米雄性不育系在杂交育种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请回答下列问题:(1)、玉米雄性不育系在杂交中常作为 , 杂交得到的子代可获得杂种优势。(2)、雄性不育系常存在着不育性状不稳定、基因污染等问,我国科研工作者为此开展了以下研究。
①研究发现Z基因在花粉中特异性表达,是导致雄性不育的原因之一。研究者首先利用法将Z基因导入玉米细胞,最终获得转基因杂合玉米品系Z580El2 , 然后将其花粉分别授予母本Z58和Z580E12,对花粉管的发育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母本
花粉管长度正常
花粉管长度缩短
比例
Z58
46
54
1:1.17
Z580El2
47
53
1:1.13
表1花粉管发育情况统计结果
②结果表明,上述花粉管性状的遗传遵循定律,由于Z基因的表达会从而可以导致玉米雄性不育。
(3)、IPEI是玉米正常形成花粉所必需的基因,研究者获得了其纯合突变品系ipel雄性不育系。为解决其无法通过自交留种的问题,研究者将一个“基因盒子”导入该品系(图1),得到了4个转基因杂合株系P1~P4,然后分别将其花粉授予野生品系wc,结果见表2。
杂交组合
花粉管发育正常:异常
种子无荧光:有荧光
♀wc×♂P1
1:0
1.05:1
♀wc×♂P2
1:0
1.02:1
♀wc×♂P3
1:1.11
1:0
♀wc×♂P4
1:1.08
1:0
表2花粉管发育和结种情况统计结果
①由于转入了基因,四个株系均可以正常产生花粉。
②以上结果显示为成功构建的株系。
③选取构建成功的株系中某植株自交,获得的子代中ipel雄性不育系所占比例为。
(4)、玉米的籽粒颜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C/c、P/p决定,其中C控制色素的形成,而P控制色素的类型。只有当C和P同时存在时玉米籽粒才表现为紫色,其他组合都表现为非紫色。现有纯合紫色玉米甲(CCPP)、纯合非紫色玉米乙(ccpp)、纯合ipel雄性不育系紫色玉米丙(CCPP)、纯合ipel雄性不育系非紫色玉米丁(ccpp)四种玉米品系。选取甲和乙杂交得到F1 , F1自交后代中性状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若向丙和丁中与籽粒颜色有关基因所在染色体上各导入一个“基因盒子”(不破坏相关基因),以构建成功的丙为母本、丁为父本杂交得到F1 , 再让F1自交得F2 , 则F2中粒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14、镰状细胞贫血(SC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由等位基因R、r控制。SCD患者红细胞携氧能力大幅下降。回答以下问题。
(1)、图示 SCD病因, 图中的“? ”所指的序列为( )A、GUA B、GTA C、CAT D、CUU(2)、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过程基因序列发生了碱基的替换 B、②、③过程分别在细胞核和细胞质进行 C、②、③过程需要的酶不同 D、③过程不需要其他类型的RNA 参与(3)、图为SCD家系遗传系谱图。据图分析,Ⅲ-2的基因型为( )
A、RR 或Rr B、RR C、rr D、Rr或rr(4)、推测Ⅱ-1和Ⅱ-2 第三个子女患 SCD的概率为( )A、1/2 B、1/4 C、1/8 D、1/16(5)、SCD 主要流行于非洲的疟疾高发地区,致病基因携带者对疟疾具有较强抵抗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SCD 属于表观遗传疾病 B、DNA 复制发生差错可能导致遗传疾病 C、基因突变对生物是否有利与环境有关 D、疟疾高发地区致病基因携带者比例较高 -
15、下列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 )A、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 B、细胞通过细胞骨架进行物质运输 C、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D、细胞间通过激素和受体传递信息
-
16、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发生在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 B、一对等位基因不存在基因重组,但一对同源染色体存在基因重组 C、R型细菌转变为S型细菌的实质是基因重组 D、有丝分裂过程中一般不发生基因重组
-
17、某群落中生活着甲、乙两个存在竞争关系的动物种群,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种群第12年时的K值与第6年时的相同 B、乙种群在第4年时数量达到最大值,在第10~12年种群数量不变 C、乙种群在第6年后数量变化类似于“S”形增长 D、在第6~8年间,甲、乙种群的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 -
18、科学家通过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两株不同的杂交瘤细胞(A和B)融合形成双杂交瘤细胞AB.双杂交瘤细胞能够悬浮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产生的双特异性抗体AB,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杂交瘤细胞A、B混合并诱导融合后,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双杂交瘤细胞AB B、双杂交瘤细胞同时识别α、β抗原后,无需解偶联和重组即可产生双特异性抗体 C、对培养到一定密度的双杂交瘤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时,需使用胰蛋白酶处理 D、双特异性抗体与单克隆抗体相比可以增强靶向药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
19、下列关于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构成几丁质和肽聚糖的元素不只包含C、H、O B、核糖体和细胞膜中都存在含P元素的有机物 C、正常人体内的各种脂质中,性激素含量最少 D、活细胞内合成新的生物大分子时都需要模板
-
20、毛细血管的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A、淋巴和组织液 B、淋巴和血浆 C、血浆和组织液 D、血液和组织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