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同学在校运会百米赛跑中采用蹲踞式起跑,在“各就位”、“预备”、“鸣枪”三个环节中,完成一系列起跑动作后冲出去。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听到枪声做出起跑反应,属于(填“非条件”或“条件”)反射,这个过程主要通过系统进行调节。(2)、与安静状态相比,该同学在百米赛跑过程中,自主神经系统的两个部分活动强弱的变化是。(3)、该同学在跑步训练时,为了增加通气量,常采用口鼻并用的方式呼吸。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因素,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图中的“?”处应填 , 参与上述调节过程的信息分子有。该同学跑步训练时可以有意识地调整呼吸频率,原因是。
-
2、强降雨导致的没顶淹涝会严重危害作物的生长发育。部分植物会通过地上部分快速伸长露出水面获得氧气,这种生长策略称为低氧逃逸策略;部分植物会停止生长以减少能量消耗,有助于淹涝胁迫解除后的恢复生长,这种生长策略称为低氧忍耐策略。浅水稻和深水稻对没顶淹涝的响应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图可知,深水稻通过低氧逃逸策略来应对没顶淹涝 B、乙烯和其他激素共同调控水稻的节间伸长以应对没顶淹涝 C、低氧忍耐策略在相对较深、持续时间较长的没顶淹涝更有效 D、浅水稻通过降低GA水平和提高ABA水平从而抑制节间伸长
-
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人体在长期应激状态下容易出现的一种胃肠道疾病,典型症状为腹痛、腹胀和排便频率改变等。皮质酮(CORT,一种激素)以及促炎细胞因子增加可能是IBS发病的主要原因,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CRH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表示皮质酮。
A、长期应激导致CORT增加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B、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促进巨噬细胞释放多种促炎细胞因子 C、CRH、乙酰胆碱等信息分子均需要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D、IBS的发生说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 -
4、小球藻是鱼类的优良饵料且对养殖水体中的氮、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为揭示两种藻类的种间关系及其受pH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pH
6
7
8
9
鱼腥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
1.78
1.70
0.67
0.29
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
10.16
12.91
9.10
4.90
注: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
A、水体富营养化后鱼腥藻可能会大量增加 B、小球藻与鱼腥藻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且小球藻占优势 C、养殖水体中小球藻的种群数量仅受鱼腥藻和水质pH的影响 D、监测养殖水体的pH和鱼腥藻含量对于提高鱼类产量有积极意义 -
5、将变形虫培养在含有3H标记的胆碱(一种构成磷脂的成分)的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将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胞核取出,移植到未标记的去核变形虫中,追踪观察一个细胞周期,发现原有的放射性标记平均分配到子细胞的核膜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供体变形虫中含有放射性标记的结构只有细胞核 B、在重组变形虫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检测不到放射性 C、在前期核膜解体后,其结构成分磷脂分子也会被分解 D、该实验证明母细胞解体的核膜参与了子细胞的核膜重建
-
6、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病,其发生与鼻黏膜分泌的P物质有关,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原被浆细胞表面受体识别后可刺激其分泌IgE抗体 B、过敏原初次刺激特异性个体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C、找出并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措施 D、P物质引起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导致组织液减少
-
7、为研究性激素在胚胎生殖系统发育中的作用,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家兔(性别决定为XY型)胚胎生殖系统分化前,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当幼兔生下来之后,观察其外生殖器表现,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外生殖器表现处理
不做摘除手术
进行摘除手术
甲组
雄性
雌性
乙组
雌性
雌性
A、甲组、乙组幼兔的性染色体组成都为XX B、手术摘除未成熟的组织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 C、实验结果验证了发育出雌性器官需要来自组织提供的激素信号 D、若摘除甲组组织的同时给予适量睾酮刺激,则会发育出雄性外生殖器官 -
8、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佛山市通过多种措施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和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持续增加城市森林绿地总量可以提高生态足迹 B、建设城市生态公园体系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建设生态廊道工程可为动物的扩散、迁徙提供通道 D、人类活动也可以使环境朝着改善的方向演变
-
9、在探索遗传物质化学本质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家做了许多实验。下列科学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是( )
①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②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③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④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
10、吞噬溶酶体是指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的一种结构,图是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溶酶体中的消化酶主要是蛋白质,在溶酶体中合成 B、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需要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的过程 C、吞噬体的形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膜上的蛋白质无关 D、吞噬溶酶体可重新形成溶酶体表明消化酶可重复利用
-
11、唐《仓库令》记载,积粮受纳入仓的程序和规定:“皆令干净”为首要要求;出仓时“每出一屋一窖尽”,意思是必须出尽一窖才能打开动用下一个仓窖的粮食。下列有关粮食储备的要求叙述错误的是( )A、仓库密闭是为了防止种子进行呼吸作用 B、入仓时晒“干”粮食为降低种子中自由水含量 C、入仓时粮仓和粮食“净”可减少虫害滋生 D、出仓时避免多次开启仓窖可减少粮食变质腐烂
-
12、科研工作者对馆藏于新会博物馆和顺德博物馆的鳄鱼标本进行研究,发现了史前鳄鱼的新物种——中华韩愈鳄。在对两地博物馆鳄鱼标本的比较研究中,不能为鳄鱼进化的研究提供依据的是( )A、生活痕迹比较 B、头骨特征比较 C、DNA序列比较 D、核苷酸种类比较
-
13、实验中材料和试剂的选择、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等都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探究细胞的失水和吸水 B、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后稀释可以作为检测蛋白质的试剂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按解离、漂洗、染色、制片顺序制作装片 D、可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证明酶具有高效性
-
14、鸡爪趾骨间没有蹼状结构而鸭掌有,但在胚胎时期,这两种动物的趾间都有蹼状结构。科学家把鸡胚胎中将形成鸡爪部分的细胞移植到鸭胚胎的相应部位,结果鸭掌长成了鸡爪,如图所示。正常情况下,在上述胚胎培养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A、细胞分化 B、细胞坏死 C、细胞衰老 D、细胞凋亡
-
15、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绿肥红瘦”来形容海棠的叶片和花,与“红瘦”相关的色素位于( )A、液泡 B、线粒体 C、叶绿体 D、细胞质基质
-
16、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主要包含向导RNA(sgRNA)和Cas9蛋白两部分,sgRNA能特异性识别特定的DNA序列,从而引导Cas9蛋白到相应位置剪切DNA,最终实现对靶基因序列定点编辑,其作用过程如图所示。(1)、CRISPR/Cas9系统能精准编辑相关基因的原理是sgRNA与目标DNA发生配对,引导Cas9蛋白催化(填化学键名称)水解、Cas9蛋白对目的基因剪切后,断裂后的DNA分子会进行修复。断口处可能产生碱基错配,从而实现对目的基因的编辑。上述过程发生的变异类型是。(2)、sgRNA切割非特异性DNA导致CRISPR/Cas9编辑系统对非目的基因进行编辑的现象称为“脱靶”。研究发现脱靶几率与sgRNA的长度相关。sgRNA的识别序列越(填“长”或“短”),基因编辑的脱靶率越高,原因是。(3)、长期存在于细胞核中的Cas9蛋白也可能产生对非目标DNA的切割,从而造成脱靶,为提高基因编辑的精准性,减少脱靶,科研人员尝试对基因编辑系统进行改造。热纤梭菌中Co和Do蛋白能以高亲和力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科研人员将Cas9蛋白的N端和C端两个片段分别与Co和Do蛋白融合,构建Cas9(N)-Co复合物和Cas9(C)-Do复合物,这两个复合物在细胞中相遇时可结合成Cas9全酶并恢复活性。科研人员构建图1所示的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
启动子1为远红光诱导型启动子,启动子2为持续表达启动子。据此分析,在没有远红光照射时,受体细胞中Cas9(N)、Cas9(C)和Cas9蛋白的存在情况及存在位置是。与持续表达Cas9全酶相比,上述方法的优势是。
-
17、科研人员2015年和2020年两次对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所有木本植物进行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图中已含群落中重要值大于1的全部木本植物)。
物种
年死亡率(%)
年补员率(%)
种群大小变化率(%)
攀枝花苏铁
0.15
0.18
0.04
铁橡栎
0.70
6.46
5.75
滇榄仁
0.24
15.03
14.79
蒙桑
1.08
6.57
5.49
岩柿
0
4.01
4.01
山槐
0
11.60
11.60
(1)、重要值是研究某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表征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程度。重要值的计算可能与下列_____指标相关。A、种群密度(该种群全部个体数/样地面积) B、种群频度(该种群个体出现样方数/总样方数) C、种群显著度(该种群全部个体主茎横截面积/样地面积) D、种群年死亡率(该种群死亡的个体数/种群个体数) E、种群年补员率(该种群新出现的个体数/种群个体数) F、种群大小变化率(该种群增加的个体数/种群个体数)(2)、根据调查数据推测,该保护区群落演替方向(填“有利于”或“不利于”)攀枝花苏铁的就地保护,依据是。(3)、攀枝花苏铁有较强的耐火能力,因此可采用人为控制计划烧除的方法,清除地面积累物。科研人员在划定区域内使用计划烧除方式干预后,与对照区域内的成年攀枝花苏铁进行研究,结果如下。比较项目
株高(m)
新生叶片数目
新生叶片长度(cm)
计划烧除组
0.89
30.83
91.76
对照组
0.83
10.22
112.33
据结果分析,计划烧除干预对成年攀枝花苏铁的影响是。火烧会对土壤产生复杂影响,请从土壤的角度分析,计划烧除对攀技花苏铁可能产生的弊端(写出一点即可)。
-
18、脂肪组织是参与能量代谢的重要组织,根据细胞构成和生物学功能不同,分为白色脂肪组织(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AT)。BAT是非颤抖性产热的主要场所,对维持动物的体温和能量平衡起重要作用,对幼龄哺乳动物尤为重要。BAT最早发现于冬眠的动物和婴儿中,成年动物的BAT主要分布在肩胛间区、颈背、腋窝等区域,回答下列问题。(1)、寒冷条件下,BAT被激活,储存的脂肪被水解为。与WAT相比,BAT细胞中脂滴小而多,同时含有大量线粒体,这些特点有利于细胞高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热量。(2)、将小鼠置于4℃环境下,小鼠体温短暂下降,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对照水平。其原因是受到寒冷刺激,产生信号并传导至位于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中枢完成信号整合后,影响通路下游的一系列体温调节过程。如通过(填“神经”、“体液”、“神经-体液”)调节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3)、为验证BAT对维持动物的体温具有重要作用,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将室温饲养的小鼠均分两组,实验组小鼠肩胛间的BAT通过手术切除,对照组采取的操作。
②将实验组小鼠置于低温环境饲养72小时,对照组小鼠。
③实验期间检测两组小鼠体温变化、结果如下图,由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低温适应更(填“快”或“慢”),初步得出结论。
-
19、“满箔春蚕得茧丝,家家机杼换新衣。”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为ZW型,家蚕的天然彩色蚕丝色彩艳丽柔和,比白色蚕丝更受市场欢迎。已知位于某常染色体上的基因Y是控制蚕黄色的关键基因,不含基因Y的蚕茧为白色。回答下列问题:(1)、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不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SSR也不同,利用SSR技术可以进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科学家将纯合黄茧蚕与纯合白茧蚕杂交得到F1 , F1相互交配得到F2。科研人员扩增出亲本及若干F2代个体中的SSR序列用于确定Y基因的位置,部分电泳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F2中的1、4、7个体表现为白蚕,其余表现为黄蚕
图中结果说明Y/y基因在号染色体上,依据是。通过进一步的基因测序进一步证明Y/y基因位于该染色体上。对家蚕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条染色体。
(2)、雄蚕较雌蚕食举少、出丝率高、茧丝品质优,为培养能产黄色蚕丝的雄蚕,科研人员用γ射线照射某家蚕的雄蛹(如图甲),使常染色体上包含基因Y的片段移到一条Z染色体上(如图乙),基因Y移动后仍能正常表达。若该家蚕乙和基因型为YyZW的家蚕杂交,理论上,子代中产黄色茧个体占。(3)、现有一只产黄色茧的雄蚕(yyZYZ)和若干只产白色茧的雌蚕(yyZW),可通过下列步骤使后代中的雄蚕只产黄色茧。步骤1:让产黄色茧的雄蚕与若干只产白色茧的雌蚕杂交得到F1。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步骤2:从F1中选择(填表现型)杂交得F2 , F2中的雄蚕全为产黄色茧、雌蚕全为产白色茧。 -
20、镁(Mg)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元素,为研究植物中Mg2+调节光合作用的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1)、R酶是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关键酶,在(场所)中可催化CO2与RuBP(C5)结合,生成2分子。(2)、科研人员将水稻幼苗分为两组,分别在含Mg2+和无Mg2+的培养液中培育一段时间后,进行光暗交替处理,检测两组水稻中R酶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结果如图1所示。
①图1实验结果说明。
②科研人员利用蛋白质电泳技术检测两组水稻叶片R酶的含量,结果如图2。据上述结果推测,Mg2+通过提高R酶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
(3)、进一步研究发现,叶绿体中Mg2+的浓度受光暗周期的调控,推测叶绿体膜上的M3蛋白与Mg2+的转运有关。为探究M3蛋白的转运功能,科研人员以无M3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为对照组,在此细胞中转入编码M3的基因,使M3蛋白分布于爪蟾卵母细胞膜,以此细胞为实验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
检测指标
数值
I
对照组
卵母细胞置于含25Mg2+的缓冲液中一段
时间,用无Mg2+的缓冲液冲洗
每个卵母细胞内的25Mg2+含量
A
II
实验组
B
Ⅲ
对照组
置于无Mg2+缓冲液,向卵母细胞内
注射含25Mg2+的溶液,放置一段时间
外部溶液25Mg2+含量
C
IV
实验组
D
结果表明,M3蛋白的功能是将Mg2+单向转运进入叶绿体。支持该结论的结果为(用A、B、C、D的关系表示)。
(4)、结合上述研究结果,为解释图1实验结果,对M3蛋白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关键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