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血液激肽-1(HK-1)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速激肽。相关研究表明HK-1对抓挠等神经性反应及某些炎症具有调节作用。请回答相关问题。

    (1)、HK-1对炎症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可知机体分泌HK-1的过程的调节方式是 , SP和HK-1在调节炎症a调节细胞的活性方面,表现为关系。
    (2)、已知在一般情况下,小鼠体内的HK-1含量与肾上腺素的含量呈正相关,则阻断健康小鼠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一段时间之后,小鼠体内HK-1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填升高、降低或基本不变),原因是
    (3)、Duffy发现SP可通过促进HK-1的分泌来促进炎症a调节细胞的生长。某实验人员以无NKIR-S(SP的特异性受体)的小鼠炎症a调节细胞为材料,在细胞培养液中额外添加不同物质分组培养,欲验证该结论。实验设计如下表。

    组号

    额外添加物质

    炎症a调节细胞生长状况

    A

    无明显生长变化

    B

    HK-1

    C

    SP

    D

    腺体a缺失小鼠的血清

    E

    较于A组生长明显加快

    实验结果分析:

    Ⅰ.C组的设计意图是:

    Ⅱ.请分别填写①、②、③

    Ⅲ.请结合本实验目的,尝试填写④ , 使结果如表所示。

  • 2、下面甲图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乙图是此人某组织的内环境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做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医学上的“空腹”一般要求采血前12~14小时内禁食,其原因是
    (2)、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
    (3)、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主要包括(答两点)。
    (4)、乙图中的(填序号)共同构成细胞外液,乙图中(填序号)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5)、如果乙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6)、进一步调查该个体体内的血浆中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含量也明显超过正常范围。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糖尿病是一种病。
  • 3、如图是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致病机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患者可通过补充TSH来缓解相应症状 B、该病是免疫系统监视功能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C、静脉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可定向运输至靶细胞处发挥作用 D、能使B细胞活化的抗原有可能位于患者甲状腺细胞表面
  • 4、取某单子叶植物的胚芽鞘(A)和幼根(B)并切除尖端,保持两者的形态学上端在上,实验处理见图甲;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该植物芽和根的影响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B的下端都能够检测到生长素 B、若琼脂块内生长素含量为图乙b点对应的浓度,A和B均表现为向左弯曲生长 C、若琼脂块内生长素含量为图乙d点对应的浓度,A和B的弯曲方向相反,体现出生长素作用的特点 D、用含不同生长素浓度的琼脂块处理A时,其弯曲生长的程度可能相同
  • 5、研究发现位于下丘脑的PO/AH区存在着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图甲表示两类神经元在不同条件下的放电频率的变化,C、W曲线交于S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即正常体温调定点。图乙表示感染某种病原体后,机体发热不同时期的体温和调定点的变化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温调定点处于S、体温为39℃时,放电频率增加的是热敏神经元 B、图乙中Ⅰ段,人体在发热初期但未达到新调定点时,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更高,此时人体会感到发热 C、图乙中Ⅱ段,体温调定点升高,但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D、图乙中Ⅲ段,汗腺分泌量增大,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分泌量增加
  • 6、人体内肾上腺素与激素X参与血糖调节的部分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下丘脑的一定区域可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肝脏,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B、激素X发挥作用后就失活了,故机体要不断产生大量的激素X以满足机体需求 C、某病人出现高血糖一定是其体内出现G2蛋白偶联受体的抗体所致 D、若激素X受体的控制基因发生突变,则患者体内激素X含量相对正常人更少
  • 7、矮壮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作用是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可被植物的叶、嫩枝、芽吸收,能够有效控制植株徒长,从而起到矮化作物的作用,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施用一定浓度的矮壮素溶液后,棉花植株的高度会高于施用前 B、除施用矮壮素外,摘除棉花的顶芽也可以起到矮化作物的作用 C、矮壮素和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类似,都通过抑制赤霉素合成发挥功能 D、施用矮壮素的方式和施肥类似,施用后都要浇水防止烧苗
  • 8、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推测准确的是(       )

    A、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B、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C、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只能产生图中的这一种特异性抗体 D、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核利用
  • 9、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和监视功能
  • 10、下列关于人类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病是指由一对或多对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 B、糖尿病都是由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含量偏低所致 C、艾滋病是由HIV感染使机体B细胞数量减少引起的免疫功能缺陷病 D、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
  • 11、病毒感染引起发热的原理如图1所示,前列腺素(PGE2)在体内的合成过程和布洛芬退热的原理如图2所示。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PGE2可能刺激冷觉感受器后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递到下丘脑 B、PGE2引起骨骼肌战栗的反射发生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神经递质、肾上腺素、细胞因子、抗体等多种信息分子参与图1的调节过程 D、布洛芬通过增加PGE2的合成,发挥退热和缓解炎症症状的药效
  • 12、化学突触是最常见的突触类型,它依赖于神经递质(下图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单向传递信息。1959年科学家在研究小龙虾的巨大运动神经元时发现了一种几乎没有时间延迟的电突触:其突触间隙仅2~3nm宽(化学突触的间隙宽约20nm),有通道蛋白跨越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离子易通过,因而动作电位能从一个神经元直接传导至下一个神经元,信息传递速度快且通常具有双向性。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去甲肾上腺素可与多种受体结合,这表明去甲肾上腺素不具有特异性 B、化学突触中的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后,只能作用于突触后膜 C、电突触传递速度更快,使躲避反射等能更快完成,增强机体感知环境的灵敏度 D、电突触与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相似,在传递过程中其突触后膜不会发生电位变化
  • 13、电表与神经纤维的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图2是在箭头处施加一定的刺激后,根据电表指针的变化绘制的电位差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无刺激时,电表测得的是静息电位,且图1中a、b两点膜内K+浓度均比膜外高 B、若在a、b两点间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C、若减小图甲中a、b两点间的距离,则刺激时图乙中的d也随之减小,当ab=0时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D、若在箭头处施加刺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 14、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人体的不同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细胞外液。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可分别表示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 B、Ⅲ可表示呼吸系统,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血浆中的CO2进入外界空气,至少要穿过4层生物膜 C、若病原体从Ⅱ入侵引起严重腹泻后,不能只补充水分,也要补充盐分 D、Ⅳ是泌尿系统,代谢废物、水和无机盐等都经过重吸收后,再由该系统排出体外
  • 15、图1是某生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动物细胞内某些蛋白质的加工、分拣和运输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细胞结构,COPⅠ和COPⅡ代表两种囊泡。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细胞器常采用的方法为。图1中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能使细胞保持坚挺并富含糖类、无机盐、色素等物质的结构是[   ]
    (2)、通过囊泡分泌至细胞外发挥作用的蛋白质称为分泌蛋白,其主要包括(至少答出两例)。
    (3)、若定位在乙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丙中,则图2中的可以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细胞内囊泡的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4)、图2中经乙加工的蛋白质进入丙后,能被丙膜上的M6P受体识别的蛋白质经膜包裹形成囊泡,转化为溶酶体。若M6P受体合成受限,会使溶酶体酶在内积累,从溶酶体功能的角度分析,最终可能会导致在细胞内积累
  • 16、香蕉成熟过程中,果实逐渐变甜。下图为香蕉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Ⅴ是某类有机物分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Ⅲ是(写中文名称),其单体Z是
    (2)、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主要是由图中的(填符号)构成。
    (3)、Ⅴ代表的物质中,若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该物质还具有的功能是
    (4)、香菇是一种食用真菌,其细胞中的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
    (5)、上述有机物中,有两种物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它们是
  • 17、为探究CRY 蛋白的哪个部位可以与GAI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研究者分别构建了含CRY基因不同片段和GAI基因的表达载体,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翻译过程中,肽链的合成方向是氨基端→羧基端(上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下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进行脱水缩合)。

    (1)、为使表达出的GAI蛋白的氨基端带有一段标签短肽GST,在通过PCR技术扩增GAI基因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 将所得产物连入载体,由此获得质粒1。
    (2)、为分别获得CRY蛋白的氨基端、羧基端部位,应分别使用引物进行扩增,并利用(1)的方法使其带有标签His,获得质粒2和质粒3。
    (3)、将质粒1、质粒2和质粒3分别导入细胞,裂解细胞收集到三种蛋白,将不同蛋白依次通过带有His抗体的介质,未结合蛋白将被洗脱丢弃,利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分析结合蛋白,结果如图2所示。

    ①应使用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②泳道A未出现条带的原因是

    ③据图2分析,CRY蛋白的可以与GAI蛋白发生相互作用。B泳道出现条带的机理是

  • 18、黄河三角洲湿地河口泥沙淤积形成潮间带裸露滩涂,随着新生滩涂湿地向海扩展,开始发育盐地碱蓬群丛等盐生植被;当盐沼湿地进入潮上带位置时,植被就演化为较耐盐的柽柳等湿地草甸植被;地貌条件稳定后,再向温带落叶阔叶林演替。植被的顺行演替过程使其碳储量不断增大,固碳能力不断提高。植被分布如下图所示。

    (1)、引起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顺行演替的主导环境因素是。盐地碱蓬群丛、柽柳群丛、芦苇群丛等不同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结构。
    (2)、为提高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储量,政府逐步实施了“退耕还湿、退养还湿”生态修复工程,该工程根据物种在湿地群落中的差异,适时补种柽柳、杞柳等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该过程体现了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是
    (3)、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流域的天然湿地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有机碳积累的速率较高,原因是
    (4)、当地政府在湿地的建设和保护过程中,清除了入侵物种一互花米草后的一年内,大型底栖动物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鸟类种类及数量均比治理前显著增加,原因是
  • 19、吗啡是镇痛剂,但滥用会导致成瘾。为探究吗啡成瘾机制,科研人员开展下列实验。
    (1)、将小鼠放在图1装置的中间处,小鼠可随机进入左侧明箱或右侧暗箱中。小鼠进入明箱时,即刻被注射吗啡,重复训练5天,记录单位时间内小鼠分别在两箱的停留时长。与前测相比,若后测时小鼠表现为 , 则说明小鼠通过奖赏性学习行为而成瘾。从反射类型看,这种学习行为属于反射。

    (2)、已知神经胶质细胞(OPC)围绕轴突形成髓鞘,促进兴奋的传导,且表达吗啡受体。为探究成瘾过程中吗啡对奖赏性学习行为相关的脑区——V区和N区的影响,科研人员用未经训练的野生型小鼠(WT)和突变体小鼠(特异性敲除OPC的吗啡受体)进行图2和下表实验。

    组别

    实验小鼠

    处理

    检测脑区的生理变化

    V区OPC数量

    N区OPC数量

    1

    WT

    注射生理盐水

    -

    -

    2

    注射吗啡

    +++

    -

    3

    仅刺激V区

    +++

    -

    4

    仅刺激N去

    -

    -

    5

    突变体

    注射生理盐水

    -

    -

    6

    注射吗啡

    +++

    -

    上述结果说明,吗啡

    (3)、与第1组相比,第2组小鼠的N区兴奋性在成瘾后会增强。综合上述信息,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吗啡诱导成瘾机制的假说:吗啡促进V区OPC增殖,使N区的多巴胺释放量增加。请使用以下材料和设备,完善验证该假说的实验方案并预期结果。

    材料和设备:WT小鼠、OPC增殖阻断剂、吗啡、生理盐水、植入式多巴胺含量传感器。

    实验方案:①将WT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处理;实验组用处理。②

    预期结果:

  • 20、胰岛B细胞内K+浓度为细胞外的28倍,而细胞外Ca2+浓度为细胞内的15000倍。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胰岛B细胞内发生的部分生理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B、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抗衡,但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C、胰岛B细胞膜内外K+和Ca2+浓度差的建立与维持依赖于协助扩散 D、葡萄糖进入细胞后,K+外流受阻而引起Ca2+内流,促进了胰岛素的分泌
上一页 195 196 197 198 1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