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而精氨酸易溶于水,这种差异是由R基不同引起的 B、甜味肽的分子式为C13H16O5N2 , 则甜味肽是一种二肽 C、n个氨基酸共有m(m>n)个羧基,则这些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两条肽链,其中羧基数为m-n+2 D、某二肽的化学式是C8H14N2O5 , 水解后得到丙氨酸(R基为-CH3)和另一种氨基酸X,则X的化学式应该是C5H7NO3
  • 2、几丁质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多糖类物质,主要来源为甲壳类动物、昆虫的外骨骼以及某些真菌的细胞壁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糖类是重要的能源物质,但不是都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纤维素、几丁质的组成元素相同,均可以简写为(CH2O) C、几丁质用途广泛,如用于废水处理、制作食品添加剂、制造人造皮肤等 D、几丁质被酶催化分解后,可能为某些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
  • 3、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和蓝细菌在结构上具有统一性,具体体现在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及相同类型的遗传物质等 B、蓝细菌与变形虫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后者不能 C、颤蓝细菌与发菜的共同点是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颤蓝细菌含光合色素,而发菜细胞含叶绿体 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多样性
  • 4、下列有关5种生物之间共同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①烟草花叶病毒②酵母菌③乳酸菌④蓝细菌⑤烟草

    A、①和⑤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①②③④⑤的遗传物质都是DNA,但不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C、②③④⑤都具细胞结构,但不全是自养生物 D、②③④⑤均可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
  • 5、甲图中①②无螺纹,③④有螺纹,⑤⑥表示物镜与装片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视野。正确的是(       )

    A、组合①③⑤放大倍数大于组合②③⑤ B、从乙视野到丙视野,需向上移动装片 C、图丙为视野内所看见的物像,则载玻片上的实物应为“6﹥9” D、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物像的面积增大为乙的10倍
  • 6、我国的“国宝”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海拔2400~3500的高山竹林中,喜食竹子尤喜嫩茎、竹笋,偶尔食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熊猫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体内各种细胞的密切合作 B、竹茎、竹笋都属于植物的器官,竹子没有系统这一生命系统层次 C、大熊猫的成熟红细胞和发菜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D、竹林内所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 7、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和多糖的多样性都与其单体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有关 B、有些蛋白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甲状腺激素 C、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当需要时可将其分解利用 D、RNA聚合酶发挥作用时,细胞一定发生了分化
  • 8、图甲表示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其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器,图乙表示该过程中部分结构的膜面积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和细胞膜 B、图乙说明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和细胞膜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C、图甲中构成分泌蛋白的物质X都有21种,b的产物没有生物活性 D、图甲、图乙所示变化都能体现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 9、杨梅营养价值高,但其鲜果不耐储存,以新鲜杨梅酿制的杨梅酒具有开胃消食、利尿排毒等多种功效。杨梅酒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的酵母性能。科研人员为挖掘杨梅主产区的酵母资源,筛选出酒精转化率高、酒精耐受力强的优质杨梅酿酒酵母,进行如图所示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②需充分振荡的主要目的是。与过程②所用培养基相比,过程③所用培养基中还添加了(成分)。
    (2)、过程③所用接种工具是。过程④的划线顺序是。如果划线区域c上几乎无菌落生长,原因可能是
    (3)、分离获得的酵母菌还需经过多级筛选才能获得理想菌株。科研人员利用DY5、RY1、JW14 三种菌株分别发酵制作杨梅酒(如图),并进行酒精耐受性检测,结果如下表:

       

    菌株名称

    酒精度/%

    总糖/ g·L-¹

    总酸/g·L-¹

    DY5

    7.0

    34.23

    12.045

    RY1

    9.0

    15.01

    12.675

    JW14

    6.5

    33.64

    12.099

    杨梅汁

    78.80

    10.737

    根据上述结果分析:三种菌株中,最适于杨梅酒发酵的是 , 判断依据是

  • 10、关于人应该喝多少水的建议无处不在。为揭示口渴解除的机制,科学家开展了如下实验。
    (1)、正常情况下,人大量饮水后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尿液中尿素浓度的变化是___填字母)。
    A、降低   降低 B、升高   升高 C、降低   升高 D、升高   降低
    (2)、饮水时,口咽部感受器产生兴奋并沿神经纤维到达并抑制脑内SFO神经元活性,解除口渴。研究人员将缺水处理的小鼠分组,分别一次性给予10mL清水和10mL高渗溶液,记录SFO神经元活性,结果如图所示。结果说明摄入只能短暂解除口渴。判断依据是

       

    (3)、研究人员向缺水处理的两组小鼠的胃肠内直接“不注清水”(对照组)或“注清水”(实验组),在小鼠胃肠尚未吸收水的短时间内,给予小鼠饮用水。发现对照组小鼠会饮水,实验组小鼠不会饮水。实验说明胃肠道(填“能”或“不能”) 感受其内部液体渗透压的变化。请结合上述实验结果,解释清水注入后,小鼠不饮水的原因:
  • 11、拟南芥是以中国典型的遗传学研究模式生物,拟南芥的突变表型易于观察,为突变体的筛选提供了便利。拟南芥的另一个优点是易于转化,这就为研究人员建立突变体库、改变目的基因的表达特征以及开展互补验证等实验提供了便利。
    (1)、科研人员通过将T-DNA插入到A基因中获得a基因,用PCR法确定T-DNA插入位置时,应从下图中选择的引物组合是。PCR扩增目的基因时,退火(复性)温度的设定与引物长度、碱基组成有关,长度相同但的引物需要设定更高的退火温度。

    (2)、科研人员还会采用人工诱导突变的方法。如下图表示拟南芥一个基因片段的部分碱基序列。若用EMS溶液浸泡处理拟南芥种子后,该DNA序列中所有鸟嘌呤(G)上均带有了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从而使DNA序列中G—C对转换成G—T对。请绘出经过一次DNA复制后所形成的两个DNA分子(片段)的碱基序列。

    (3)、野生型拟南芥的叶片是光滑形边缘,经过上述诱导突变的方法,研究人员获得了6个不同的隐性突变①~⑥,每个隐性突变只涉及1个基因,这些突变都能使拟南芥的叶片表现为锯齿状边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来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不考虑其他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交换。请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杂交组合

    F1叶片边缘

    ①×②

    光滑形

    ①×③

    锯齿状

    ①×④

    锯齿状

    ①×⑤

    光滑形

    ②×⑥

    锯齿状

    Ⅰ.根据上述杂交结果判断,与突变体①为同一基因位点突变的有(填序号)。

    Ⅱ.第一组的F1与第四组的F1杂交得到的F2中,叶片边缘锯齿的概率可能为

  • 12、当人们咀嚼薄荷糖时,总会感觉到丝丝凉意。研究发现一种名为TRPM8的蛋白质在产生冷知觉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如图所示,TRPM8是一种能够感知冷刺激的感受器,广泛分布于皮肤和口腔中。薄荷中的薄荷醇能与TRPM8结合,让机体产生“冷”的感觉。产生冷觉的过程中还存在某种神经肽的释放,神经肽能引发血管收缩和血管通透性减弱。

    (1)、吃薄荷糖时,薄荷醇接触口腔黏膜,与反射弧中的TRPM8结合并将其激活,导致细胞膜外Ca2+等阳离子通过(填跨膜运输方式)进入细胞,从而导致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TRPM8接受刺激后将产生兴奋并沿神经元传递,在形成冷觉,该过程(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原因是
    (3)、基于上述研究,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皮肤细胞,开发了一个薄荷醇调控的基因开关,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可知,内流的Ca2+与NFAT结合使其去磷酸化,随后 NFAT将进入结合并启动治疗基因的表达,合成治疗蛋白释放到细胞外。

       

  • 13、大豆种子一般由种皮、胚两部分构成。种皮通常在种子的外层起到保护作用但通透性较差;而胚由胚芽、胚轴、胚根以及子叶构成,会成长为植株。大豆的种子吸收充足的水分,在各种酶的作用下种子的胚芽被激活,吸收子叶存储的养分,胚芽生长撑破种皮;此后胚根向下延伸,吸收土壤的水分,胚芽向上突破地面,展开子叶开始光合作用。科学家在实验室恒定光照、适宜温度下测定了萌发的大豆呼吸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1)、大豆在24h~36h呼吸作用的方式是。48h时,大豆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包括
    (2)、结合大豆萌发过程,推测b、c两时间点分别发生的事件是
    (3)、大豆叶肉细胞中部分结构及反应如下图所示(①②③代表物质),PSⅠ、PSⅡ是该结构上两种光合作用复合蛋白。图中的膜结构为。图示过程中,是原初电子供体。光能通过电子传递链最终转化为(填序号)中的化学能。

    (4)、进一步研究PSⅡ中的核心功能蛋白D1,取一些相同的叶肉细胞分为A、B、C三组,A组不作额外处理,B组处于干旱条件,C组处于干旱并施加外源5-ALA。一段时间后测定细胞中D1含量及耐旱性结果如下图。据此得出结论,5-ALA通过增强D1蛋白的合成,从而增强大豆对干旱的耐受性。有同学认为,根据上述检测结果不能得出该结论,理由是

  • 14、人体内的T细胞分两类,第一类:细胞毒性T细胞(Tc),能直接攻击和杀伤其他细胞;第二类:辅助性Т细胞(Тh),能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В细胞的增殖;Тс能发挥作用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编码CD8的基因不能表达,会出现自身免疫病 B、Tc能直接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 C、Tc和Th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 D、T细胞活性降低会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 15、RICIN是一种植物毒素蛋白,能破坏rRNA。利用基因工程将RICIN基因导入果蝇不同部位的神经元中成功表达,最终发现在DAL神经元中RICIN基因表达会阻止长时记忆的形成和储存。科学家还发现果蝇在重复学习搭配适度休息后,CaMKll与PERIOD基因会在DAL中被活化,参与长时记忆形成。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中枢是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B、RICIN会阻断神经细胞的转录过程,从而阻止长时记忆的形成 C、RICIN基因的表达可能阻止新突触的建立 D、推测CaMKll与PERIOD基因有助于长时记忆形成
  • 16、研究表明,当大脑里乙酰胆碱(Ach)浓度增高时,能对神经元上信息的传递有影响。如图为实验人员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关系的实验图(实验前轴突中已除去突触小泡):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且适宜的)刺激,C、D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仪。下表为不同浓度Ach刺激下C、D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ch浓度(μmol·L-1

    C处感受刺激时间(ms)

    D处感受刺激时间(ms)

    0.1

    5.00

    5.56

    0.2

    5.01

    5.48

    0.3

    5.00

    5.31

    0.4

    5.01

    5.24

    0.5

    5.00

    5.16

    A、在轴突中去掉突触小泡的目的是排除轴突中原有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B、B处给予恒定(且适宜的)刺激后,此处细胞膜外电位由正变为负 C、C处的数据说明了Ach的浓度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间无显著影响 D、D处的数据说明了随着Ach的浓度升高,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将被抑制
  • 17、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图甲为肺牵张反泉示意图,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如图乙所示。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b为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 B、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甲中大脑皮层的控制 C、图乙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树突末端膨大形成的 D、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通过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 18、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位于下丘脑的PO/AH区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相等时存在一个调定点(如37℃),体温整合中枢就是按照这个调定点来调节体温的。如图所示,A、B两条线相交于S点,此点温度为正常体温;某生理状态下A'、B'两条线相交于S'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人体温24小时处在S'点,则该时间段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B、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低于正常值 C、若体温高于调定点,降温时会伴有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速度加快的现象 D、人体在发热初期,未达到调定点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从而感到寒冷
  • 19、CO2是调节机体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如果血液中CO2浓度适当升高,可刺激机体的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相反如果血液中CO2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甚至造成呼吸暂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调节机体呼吸运动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调节呼吸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 B、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由正常时的弱酸性变为弱碱性 C、人体细胞缺氧导致细胞质基质产生的CO2增多,呼吸频率加快 D、临床上给病人输入O2时和动物细胞培养时都需要加入5%的CO2两者目的相同
  • 20、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造成蛋白质GP73的异常分泌是引发机体血糖异常的重要原因。血浆GP73含量升高促进血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增加了患者死亡风险。图甲为GP73参与新冠病毒诱导血糖异常变化的过程示意图。研究人员探究了注射抗GP73抗体、GP73基因敲除等处理对新冠病毒感染小鼠血糖异常升高的抑制作用,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及推测错误的是(  )

       

       


    A、由图甲可知,蛋白质GP73能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B、由图甲可知,PKA信号通路可以被cAMP激活,感染者体内的糖异生过程受PKA信号通路的调控 C、图乙a中自变量为是否注入抗GP73抗体和小鼠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 D、注射抗GP73抗体、敲除GP73基因均能缓解感染小鼠的血糖异常升高,注射抗GP73抗体处理减缓效果更明显
上一页 507 508 509 510 5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