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满箔春蚕得茧丝,家家机杼换新衣。”引入现代生物技术进行蚕桑育种能显著提高出丝率与蚕丝的品质。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蚕较雌蚕食桑少、出丝率高、茧丝品质优,专养雄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答下列问题。

    (1)、蚕卵(受精卵)壳的颜色受sch基因控制,单个sch基因突变后,雄蚕卵壳仍为黑色,而雌蚕卵壳变为巧克力色且遇高温不能孵化而死亡。

    ①sch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该突变为(填“显性”或“隐性”)突变。

    ②野生型雄蚕(黑壳卵)与常温下孵化的sch基因突变雌蚕(巧克力色壳卵)杂交得到F1 , F1随机交配得到F2,若F2在高温条件下孵化,所得个体的表型及比例为:

    ③进一步研究表明,酪氨酸羟化酶是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且具有高温应激功能(高温刺激下能使相关基因表达量增加,从而降低高温对机体的影响)。请推测sch基因突变后,雌蚕卵色变化及遇高温不能孵化的原因是

    (2)、a和b为Z染色体上的隐性致死基因(两个基因均为纯合致死)。现将基因型为ZAbZAB的雄蚕与野生型雌蚕(ZABW)杂交,F1中出现致死基因型的概率为%。在图中用“●”标出相关致死基因,并在“”中用“×”标出死亡个体。

    (3)、根据以上信息,请写出一种能实现专养雄蚕的方案:
  • 2、关于酶的理论,先有“锁钥”学说, 观点是酶具有与底物相结合的互补结构,反应前后酶结构不变;后有“诱导契合”学说,认为酶在底物的诱导下,才形成与底物相结合的互补结构。为验证上述两种学说,科研人员利用枯草杆菌蛋白酶(S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图示。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S酶可催化结构不同的底物CTH和CU,说明酶不一定具有专一性 B、S酶催化CU反应后,可继续催化CTH水解,说明S酶具有高效性 C、酶促反应过程中酶的空间结构可以发生改变,更加支持“锁钥”学说 D、据“诱导契合”学说推测,S酶催化CTH反应后,SCTH 的构象被固化
  • 3、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会导致生物膜流动性降低,限制膜蛋白的运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叶绿体、核糖体等细胞器也会发生脂质过氧化现象 B、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会导致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下降 C、线粒体内膜发生脂质过氧化会导致ATP合成量增加 D、脂质过氧化不会影响细胞的分裂、分化等生命历程
  • 4、如图表示某概念模型,下列相关叙述与该模型所示相符的是(  )

    A、若该模型表示体液免疫,F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则G、H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B、若该模型表示血糖调节,F代表垂体,则G、H可分别代表胰岛和甲状腺 C、若该模型表示体温调节,且E代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则F可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G可代表汗腺分泌减少,H可代表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D、若该模型表示水盐调节,且E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F可代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增强,G、H可分别代表垂体和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
  • 5、下列对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主要由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组成 B、细胞膜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C、不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 6、如图为神经元甲、乙形成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点受到适宜刺激而兴奋,兴奋处膜电位发生变化,这是K+外流引起的 B、神经冲动由甲传向乙不需要消耗能量 C、刺激b点和c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均偏转两次 D、甲释放的神经递质需要与乙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乙膜电位的变化
  • 7、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是一个曲折又艰辛的过程,不同时代的多位科学家最终阐明了细胞的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与检测 B、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自发地形成双分子层 C、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高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 D、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可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 8、下列关于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微量元素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 B、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C、细胞中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与无机自然界的基本相同 D、人体细胞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四种化学元素依次是C、H、O、N
  • 9、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操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显微镜下观察透明材料时,用较小的光圈 B、若高倍镜下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向应是顺时针的 C、由低倍物镜转换到高倍物镜时物镜碰到装片,可能是切片标本厚度超标所致 D、由低倍物镜转换到高倍物镜后,细胞变大,细胞数目变少
  • 10、2024年3月北京大学薛进庄教授带领的考察团在醴陵发现距今3.6亿年左右的古植物化石资源,该发现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有着重要科研价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古植物化石的发现可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B、古植物进化的实质是古植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地球3.6亿年前的特殊环境使得古植物产生更有利于其生存与繁殖的变异 D、将古植物化石中DNA 与现代植物DNA进行比较,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 11、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Angiozyme是针对肾癌的核酶药物,它能与血管内皮的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的mRNA进行特异性结合并将其切割,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和肿瘤生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核酶的基本单位是4种脱氧核苷酸 B、原癌基因在人体的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C、Angiozyme阻断VEGFR-1基因的翻译 D、肾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增多
  • 12、为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将含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放置在接种了细菌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再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重复实验2次,记录每代抑菌圈的直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区应放置不含抗生素的无菌滤纸片 B、随培养代数增多,抑菌圈的直径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强 C、抗生素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导致抑菌圈直径逐代变小 D、在本实验的培养条件下,耐药性变异对该细菌来说是有利的
  • 13、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植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受精卵时期全部死亡。现有该植物的一个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自交产生的F1成熟植物中AA和Aa的比例为(       )
    A、5:4 B、3:2 C、1:1 D、2:1
  • 14、下列关于研究材料、方法及结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杂交的技术,发现了分离定律及自由组合定律 B、萨顿以蝗虫为研究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且提出基因型及表型的概念 D、摩尔根等人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绘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
  • 15、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③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互换 B、配子中染色体的多样性主要与图②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有关 C、按减数分裂过程分析,图中各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③①②④ D、图①细胞中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此时每条染色体上都只含一个DNA分子
  • 16、如图为细胞内DNA复制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方式 B、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C、新形成的两个子代DNA上的碱基数目相同 D、DNA聚合酶沿着模板链的 5'端向3'端移动
  • 17、CL31是一种新型减肥药,为了研究该药物作用机制,某生物学习小组利用体外培养的小鼠脂肪细胞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各组对应的处理方式标注于条形图下方。)下列有关说法哪个是错误的(  )

    A、本实验的组1和组2为对照组 B、小鼠脂肪细胞存在肾上腺素受体,使其对肾上腺素产生响应 C、组3和组4的结果证明CL31可以阻断肾上腺素与受体的结合 D、CL31具有肾上腺素样作用,通过增强脂肪细胞分解代谢达到减肥目的
  • 18、水稻在苗期会表现出顶端优势,其分蘖相当于侧枝。AUX1是参与水稻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载体蛋白之一。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UX1缺失突变体的分蘖可能增多 B、分蘖发生部位生长素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分蘖增多 C、在水稻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D、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会促进分蘖的生长,却抑制根的生长
  • 19、醉氧反应,也称为“脱适应反应”或“低原反应”,是指人在适应低氧环境后,重新进入氧气含量相对较高的地区,就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的现象。其症状主要包括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与醉酒相似,故称之为醉氧反应。醉氧反应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具有个体差异,一般1~2周可自行消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久居青藏高原的人进入平原时,可能会出现醉氧反应 B、人体会发生醉氧反应,说明内环境维持稳态的能力有限 C、醉氧的发生与内环境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较高有关 D、发生醉氧反应时,适当休息有助于醉氧反应的缓解
  • 20、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每个DNA分子上都有一个基因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上一页 415 416 417 418 4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