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4.2-4.3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禁止生物武器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4.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3 胚胎工程 3.3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3 胚胎工程 3.2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3 胚胎工程 3.1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2 细胞工程 2.2.2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2 细胞工程 2.2.1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5 生态工程 5.2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同步训练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5 生态工程 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同步训练
-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2 细胞工程 2.1植物细胞工程 植物繁殖的新途径、作物新品种的培育、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同步训练
-
1、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其适应能力越强。 ( )
-
2、“收割理论”体现了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 )
-
3、一个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在进化。 ( )
-
4、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 )
-
5、为了适应冬季寒冷环境,植物会产生抗寒性变异。 ( )
-
6、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杀菌效果就会降低,细菌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
-
7、与语言相关的FOXP2基因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都存在,但人类的该基因序列中存在部分碱基替换。这一发现为人类获得语言能力提供了比较解剖学证据。 ( )
-
8、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一个基因可突变成多个等位基因。 ( )
-
9、二倍体的单倍体和三倍体植株的高度不育均与减数分裂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 ( )
-
10、Aa杂合体发生染色体缺失后,可能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 ( )
-
11、用秋水仙素处理大肠杆菌,可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 )
-
12、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 )
-
13、单倍体育种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 )
-
14、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都是不育的。 ( )
-
15、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该变异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 )
-
16、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的丢失属于基因突变。 ( )
-
17、每个染色体组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
-
18、研究人员在适宜光强和黑暗条件下分别测定发菜放氧和耗氧速率随温度的变化,绘制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发菜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左右 B、30℃时净光合速率是150μmol/(mg·h) C、35℃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D、在放氧和耗氧的过程中都有ATP的产生 -
19、2023年9月,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绿色”是杭州亚运会的办赛理念之一,“无废亚运”则是“绿色”的重要内涵。“无废”并非无固体废物产生,而是对固体废物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目前利用微生物技术降解固废是最环保、经济的做法。请回答相关问题:(1)、堆肥处理就是利用微生物将城市垃圾中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组分转化为腐殖质肥料、沼气或其他转化产品(如饲料蛋白、乙醇、乙酸或糖类等)。该处理过程遵循生态工程中的原理。(2)、塑料垃圾由于分子量过大而难以通过生物膜被微生物降解。研究发现某些昆虫肠道微生物中存在能够降解聚乙烯(PE)的菌株。现欲从昆虫肠道中筛选能够降解PE的菌株,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

①该过程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
②划线纯化过程中,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连续划线的目的是。为保证每次划线都从上次划线末端的微生物浓度开始,每次划线前都要对接种环进行。
③为了证明所筛选的菌株具有降解能力,在恒温培养时,除了将接种有目的菌株的平板进行培养外,还需要将接种的空白平板一同进行培养。
④某研究团队从昆虫肠道中筛选出能够降解PE的两种细菌(YT1和YP1),将其分别在加入PE薄膜的培养液中培养,培养液中细胞数目变化及PE失重率变化如下图:

据图可知,两种细菌中降解PE能力较强的是 , 理由是。
-
20、大白菜(2n)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为两年生草本,第一年以营养生长为主,第二年春季抽薹开花。研究人员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大白菜萌动种子进行处理,得到早抽薹突变体甲、乙、丙,这些突变体均为单基因突变,未熟抽薹会给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1)、获得该突变体采用的育种方式为。研究者将早抽薹突变体甲、乙、丙分别与野生型白菜杂交,F1均为野生型,F2均出现野生型和突变体,分离比约为3:1,说明甲、乙、丙的突变性状均由(填“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2)、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不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也不同。科研人员扩增出甲与野生型的若干F2代个体中的SSR序列,用于确定甲突变基因的位置,电泳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结果说明甲品系早抽薹基因在号染色体上,依据是。
(3)、为进一步判断这三个突变体所含早抽薹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育种人员进行了杂交实验,杂交组合及F1表型见表。实验分组
杂交组合
F1表型
第1组
甲×乙
早抽薹
第2组
甲×丙
野生型
第3组
乙×丙
野生型
实验结果表明,甲的突变基因与的突变基因为等位基因,与的突变基因为非等位基因。为判断甲突变基因与另一非等位突变基因的位置关系,育种人员将甲与另一非等位基因突变体杂交的F1自交,发现F2中早抽薹和野生型植株各占一半,据此画出F1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图:。(注:两对等位基因用A/a、B/b表示,用“
”形式表示,其中竖线表示染色体,圆点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