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光能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动力,但光照过强会损伤光系统,引起光抑制现象。下图1为叶绿体内的部分代谢过程,其中①~③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中光反应过程的发生场所是图中的 , 其上的光系统包括PSI和PSⅡ。
    (2)、当光照过强时,PSⅡ会产生大量的与O2 结合形成的 O2 、H2O2等活性氧物质,但植物能通过多种方式对自身进行光保护。

    Ⅰ.当光照强度持续增强超过光饱和点后,叶绿体以其窄面向着光源,并沿(填“垂直”或“平行”)于入射光方向排列,以减小叶绿体的受光面积。

    Ⅱ.在强光下叶肉细胞中的花青素含量会增加,其在450~550 nm(蓝绿光)有吸收峰,可减少(填物质)对光的吸收。

    Ⅲ.图1中的 Rubisco是一个(“单”或“双”)功能酶。在强光下,RuBP的氧化过程,通过消耗细胞内过多的O2 以减少活性氧物质的产生,避免损伤光系统;同时,还通过产生 , 参与卡尔文循环。

    (3)、研究发现,强光下脱落酸(ABA)对清除叶绿体中的 H2O2 和缓解光抑制起重要作用。请据图2分析其主要作用机理:ABA与受体结合后, , 有利于清除叶绿体中的H2O2。ABA 发挥作用后,除正常降解外,还能形成糖基化的 ABA-GE,当需要时 ABA-GE 又可快速水解释放出ABA。这种 ABA 含量的动态调控有利于植物体快速响应外界环境中变化。
  • 2、为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赤霉素(GA3)、褪黑素(MT)、萘乙酸(NAA)和乙烯利(ETH)对盐碱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影响,设计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每个调节剂设置 T1、T2、T3、T4四个浓度,以蒸馏水为对照(CK),丙二醛(MDA)的积累量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程度呈正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实验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不同浓度,因变量为MDA 的含量 C、根据实验结果应选择GA3的T1组为最适合植物生长的调节剂及最适浓度 D、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不都与植物激素类似,但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
  • 3、某昆虫(XY型)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卷翅(B)对正常翅(b)为显性、刚毛(D)对截毛(d)为显性。让长翅刚毛雄性昆虫甲与残翅截毛雌性昆虫乙杂交,F1中雌、雄均表现为长翅:残翅=1:1,但雌性全表现为截毛,雄性全表现为刚毛。另有多只相同基因型的雌性昆虫,以它们产生的若干卵细胞为材料,研究上述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单个卵细胞的DNA 为模板,用相应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了8种卵细胞的电泳图谱及比例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致死和突变,各型配子活力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基因A/a与基因B/b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C、若通过PCR 技术检测甲、乙杂交子代的D/d基因,则雌雄个体电泳条带数不同 D、减数分裂过程中,40%的初级卵母细胞发生了互换
  • 4、如图表示 NAT10蛋白介导的mRNA乙酰化修饰参与癌症进展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②中的mRNA 乙酰化修饰,可以提高mRNA 的稳定性 B、过程③发生在游离的核糖体上,不需要相关酶和ATP的参与 C、发生转移的胃癌患者体内,NAT10蛋白和COL5A1蛋白水平均较低 D、靶向干预 NAT10蛋白介导的 mRNA乙酰化修饰,可抑制癌细胞扩散
  • 5、下列是生态学家对生活在淡水中的两种涡虫(Planaria montenegrina和P.gonocephala)温度梯度分布的研究。(a)图为两种涡虫分别生活时沿溪流温度梯度的分布情况,(b)图为两种涡虫共同生活时沿溪流温度梯度的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每一种涡虫在另一种涡虫同时存在时,其沿温度梯度分布的幅度都减小 B、两种涡虫共同生活时各自生态位发生的变化是种间竞争的结果 C、可以预测随着时间的延长,共同生活的两种涡虫中将有一种被淘汰 D、与(a)图相比,(b)图中每一种涡虫由于生活资源减少其种群密度都减小
  • 6、果酒、果醋、泡菜等都属于传统发酵食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米酒时添加“酵头”的目的是接种酿酒酵母 B、果醋发酵时,发酵液产生的气泡量明显少于果酒发酵时 C、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可能的原因是加入食盐过多,抑制了乳酸菌发酵 D、为降低杂菌污染,发酵前需要对器具、原料等进行灭菌
  • 7、下表是6个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生物量、枯叶输入量和枯叶现存量的相对数据,净初级生产量是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剩下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生态系统类型

    冻原

    北方森林

    温带落叶林

    温带草地

    稀树草原

    热带雨林

    净初级生产量相对值

    1.5

    7.5

    11.5

    7.5

    9.5

    50

    生物量相对值

    10

    200

    350

    18

    45

    300

    枯叶输入量相对值

    1.5

    7.5

    11.5

    7.5

    9.5

    30

    枯叶现存量相对值

    44

    35

    15

    5

    3

    5

    A、净初级生产量中通常有10%~20%的能量传递给第二营养级 B、表中显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与生物量呈正相关 C、表中数据说明冻原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分解能力最弱 D、表中生物量越大的生态系统,枯叶输入量也越大
  • 8、赤霉素(GA)可促进种子萌发、细胞伸长和开花。DELLA蛋白是GA信号途径的关键调控因子,GA通过与特定受体结合引起DELLA蛋白的降解,解除DELLA蛋白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从而使GA发挥作用。该研究表明,冷胁迫会导致GA合成相关基因的下调和GA分解相关基因的上调,导致DELLA蛋白的积累。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喷施GA能避免水稻幼苗徒长而表现出抗倒伏 B、促进DELLA基因的表达有利于GA正常发挥作用 C、GA合成相关基因下调后植物可能会提前开花 D、冷胁迫会抑制GA信号途径,植株表现出生长迟缓
  • 9、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常发生染色体片段互换,包括单交换或双交换(如图),其中后者比前者发生的概率更低。已知玉米种子的籽粒饱满对凹陷、有色对无色、非糯对糯性均表现为显性,且控制三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9号染色体上,为研究三对基因的位置关系,让纯合的饱满有色非糯与凹陷无   单交换色糯性玉米杂交,F1再测交,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测交

    子代

    表型

    饱满

    有色

    非糯

    凹陷

    无色

    糯性

    饱满

    无色

    非糯

    凹陷

    有色

    糯性

    饱满

    有色

    糯性

    凹陷

    无色

    非糯

    饱满

    无色

    糯性

    凹陷

    有色

    非糯

    数量

    2 238

    2 198

    98

    107

    672

    662

    29

    19

    A、染色体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Ⅱ的四分体时期 B、同源染色体间发生的染色体片段互换本质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C、9号染色体上控制籽粒饱满的基因位于另外两种基因之间 D、F1的生殖细胞形成配子时所有9号染色体均发生双交换
  • 10、细胞凋亡诱导因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激活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使细胞凋亡的关键因子Dnase酶和Caspase酶被激活。Dnase酶能切割DNA形成DNA片段,Caspase酶能选择性地切割某些蛋白质形成不同长度的多肽,导致细胞裂解形成凋亡小体,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nase酶和Caspase酶的作用部位分别是氢键和肽键 B、细胞凋亡过程中某些蛋白质会发生水解,细胞中不再合成蛋白质 C、通过促进癌细胞中Caspase酶合成的相关基因的表达可以促进其凋亡 D、细胞裂解形成凋亡小体的过程称为细胞自噬
  • 11、缢蛏是我国传统养殖的广盐性贝类之一,自身存在抵抗外界盐度胁迫的渗透调节机制。缢蛏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会随盐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缢蛏鲜重随培养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缢蛏调节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以适应环境盐度的变化 B、在低盐度条件下,缢蛏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的水分增多 C、在高盐度条件下培养12h,缢蛏失水皱缩 D、海水中的溶氧量不影响缢蛏组织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
  • 12、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有关教材实验探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实验温度属于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无需控制 B、“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中有氧条件为实验组,无氧条件为对照组 C、设计预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偶然性,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实验组土壤在60℃恒温箱中处理1h
  • 13、某细菌七肽抗原ALALLLL的氨基酸排列组合和人体内4种蛋白的部分片段(如图)一致,“…”表示若干氨基酸。下列推理中不成立的是(       )

       

    A、组成该细菌ALALLLL的氨基酸在核糖体中脱水缩合 B、4种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因ALALLLL出现的位置不同而不同 C、该细菌的ALALLLL可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D、该细菌的ALALLLL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自身免疫病
  • 14、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统一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组成元素种类和含量都相同 B、都含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C、既有自养生物类型,又有异养生物类型 D、光合作用的场所都是叶绿体
  • 15、紫茎泽兰是我国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其在不同入侵生境中的生长情况,结果如表:

    入侵生境

    幼苗密度(株/m2

    成熟植株密度(株/m2

    成熟植株高度(cm)

    草地

    468

    123

    120

    人工林

    548

    95

    115

    自然林

    688

    64

    84

    回答下列问题:

    (1)紫茎泽兰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法调查。紫茎泽兰可产生大量种子,其生态适应性很强,如果侵入地区能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在一定时间内紫茎泽兰的数量变化曲线将呈型。

    (2)从不同生境的幼苗密度来看,最适宜紫茎泽兰定居的生境是;从成熟植株的密度和高度来看,最容易受紫茎泽兰入侵的生境是

    (3)在自然林中,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在同一地段上的种群密度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分布体现了群落在空间上的结构。

  • 16、202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及在mRNA疫苗开发”上的应用,利用该成果使尿嘧啶转化为假尿嘧啶,可以提高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速率。同时利用纳米脂质体能使mRNA疫苗在体内以非侵入性方式进行靶向递送抗原,最终引起免疫反应,过程如图所示,其中TLR能够与mRNA结合激活胞内免疫。

       

    (1)、图中细胞甲、乙分别是 , 其中细胞乙作为APC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
    (2)、mRNA疫苗发挥作用过程中激活了(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
    (3)、与图示mRNA疫苗相比,未经过修饰的外源mRNA疫苗的作用效果差,据图分析原因是
    (4)、DNA疫苗是以腺病毒为载体,将目标抗原基因整合到腺病毒基因组中,进而随腺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与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的缺点是
  • 17、食用真菌多种多样,有些可能是致幻蘑菇。致幻蘑菇的脱磷酸裸盖菇素与大脑皮层视觉区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会产生幻视,与听觉区产生突触连接产生幻听。如图为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5-羟色胺(5-HT);转运蛋白(SERT)。

    (1)、图中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神经递质的释放的方式是
    (2)、致幻蘑菇在大脑皮层产生各种幻觉(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转运蛋白(SERT)的作用是
    (3)、大脑皮层不同部位神经元接受脱磷酸裸盖菇素的受体结构相似,却在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幻觉,原因可能是
    (4)、研究发现脱磷酸裸盖菇素与5-HT的结构高度相似,结合题干信息,推测致幻蘑菇致幻的机理是
  • 18、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可以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 19、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戊属于第3营养级或第4营养级 C、由图可知,乙和丁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 D、由图可知,若丁因某种因素导致灭绝,则戊的数量会增多
  • 20、在某个湖泊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不同的物种连续 4 年的λ值(λ=当年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调查期间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调查甲动物种群密度时,重捕后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值偏大 B、使用孔目较小的渔网进行捕捞会导致乙种群性别比例失衡,从而使种群出生率下降 C、1-4 年期间,甲种群每年的增长速率越来越大 D、乙种群在第 2 年左右,其种群数量最大
上一页 208 209 210 211 2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