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皮肤接触到佛手柑中的呋喃香豆素时,在紫外线照射下呋喃香豆素会插入DNA特定序列,阻碍DNA解旋等过程发生,从而引发皮肤炎。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呋喃香豆素插入DNA后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转录 B、皮肤接触到呋喃香豆素后应在阳光下直晒,以免引起皮肤炎 C、呋喃香豆素可特异性识别DNA并插入DNA特定序列 D、呋喃香豆素插入DNA后可能会影响解旋酶和DNA结合
  • 2、生物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学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       )
    A、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通常通过电信号方式完成 B、特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决定其结构 C、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富集 D、植物细胞工程包括组织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等技术
  • 3、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社会责任中要求能够鉴别并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下列网传说法属于封建迷信或伪科学的是(       )
    A、儿童食用乙烯催熟的香蕉会导致性早熟 B、食用转基因食品会改变人体细胞内遗传物质 C、青少年应该适当多吃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D、古代“滴血认亲”鉴定的结果真实可信
  • 4、研学小组学生对部分生物实验进行了归纳概括,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

    结果

    原因分析

    A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滤纸条上未出现色素带

    分离色素时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B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几乎观察不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

    可能是一天中取材时间不当

    C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用0.3g/mL蔗糖溶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一段时间后未发现质壁分离现象

    可能是所用蔗糖溶液浓度太低

    D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培养基中同时含有R型细菌菌落和S型细菌菌落

    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使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A、A B、B C、C D、D
  • 5、我国“深海勇士”号在南海深处发现了管状蠕虫。管状蠕虫没有消化器官,也没有口和肛门,它主要通过体内硫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来获取有机物。下列推理错误的是(       )
    A、管状蠕虫和硫细菌的种间关系可能是互利共生 B、硫细菌可能通过氧化硫化物获得的能量将CO2转化为有机物 C、硫细菌吸收管状蠕虫内物质可能需要线粒体供能 D、管状蠕虫可能通过胞吞从深海吸收大分子有机物
  • 6、稻鸭共作是利用鸭子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搅动水体翻动泥土,促进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的粪便又可作为水稻良好的有机肥料,达到肥田的目的。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鸭稻共作生态系统需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有
    (2)、虽然氮元素是不断循环的,但仍需不断向稻田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某同学认为在一片农田中无法完成氮循环,其可能的理由是
    (3)、为探究稻鸭共作和秸秆还田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寻找生态减排途径,研究者设置了如下4个处理:常规稻作+无机氮肥(CR+IN),常规稻作+秸秆还田(CR+WS),稻鸭共作+无机氮肥(RD+IN),稻鸭共作+秸秆还田(RD+WS),结果如图所示。

       

    ①由图可得出,与无机氮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显著(填“增加”或“降低”)了甲烷排放通量;与无鸭的常规稻作处理相比,稻鸭共作(填“增加”或“降低”)了稻田平均甲烷排放通量。

    ②已知产甲烷菌是厌氧型细菌,结合题干信息,分析稻鸭共作影响甲烷排放量的原因

  • 7、为响应国家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多地积极开展退耕还林。下表是某地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六年后,多树种混交、竹阔混交和林苗一体化三种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小动物密度及其丰富度相对值。
     

    多树种混交模式

    竹阔混交模式

    林苗一体化模式

    农田

    土壤小动物密度

    3.4

    3.2

    3.8

    2.6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

    4.5

    4.1

    3.9

    3.1

    (1)、依据所学内容,推测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是指 , 在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选用法。
    (2)、统计鼠妇(体长约1cm)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应选用(填“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算法”),原因是
    (3)、退耕还林后,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群落中影响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 , 动物出现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8、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RAB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被感染了RABV的哺乳动物咬伤或抓伤后,RABV会在受伤部位缓慢增殖一段时间后侵入外周神经,沿着外周神经迅速上行侵入大脑。该病毒的结构包含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包膜、RNA和多种蛋白质,结构模式图如下。

       

    (1)、被感染RABV的动物咬伤后,应尽快用肥皂水等脂溶剂清洗伤口,结合RABV结构分析其原理是
    (2)、被感染RABV的动物咬伤后,应肌肉注射狂犬病疫苗以使人体在RABV侵入神经系统前产生足量的抗体。产生抗体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起的作用是(答出两点即可),抗体与病毒结合后会抑制
    (3)、被感染RABV的动物咬伤较为严重时,可在注射狂犬病疫苗的同时在伤口周围注射RABV抗体,只在伤口周围注射RABV抗体的原因除伤口周围RABV浓度高外,还有。制备RABV抗体时,应选择(填“包膜蛋白”或“核衣壳蛋白”)作为抗原。
  • 9、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受到心脏输出血量和血管直径的影响。
    (1)、人体受到惊吓时,交感神经(填“兴奋”或“抑制”)引起心肌收缩加快,进而引起血压上升,该过程是(填“条件”“非条件”或“不属于”)反射。若该过程属于反射请写出效应器,若该过程不属于反射请写出判断依据:
    (2)、高血压患者往往在冬季血压更高,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其原理是抗利尿激素促进 , 使人体血流量上升,血压升高。
    (3)、科学家为研究钩藤碱对高血压模型大鼠降血压的效果,进行了如下实验(卡托普利是一种高血压治疗药物),请补全下表:

    实验步骤的目的

    实验步骤的要点

    建立高血压模型大鼠

    取30只生理状况一致的健康大鼠,雌雄各半,用相关药物处理后使其患高血压。

    配制药液

    用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浓度的卡托普利溶液和钩藤碱溶液

    实验分组并编号

    另取作为空白组,编号A;将30只高血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钩藤碱组,分别编号B、C、D。

    实验处理

    A和B组 , C组每日用5mL卡托普利溶液灌胃,D组每日用5mL钩藤碱溶液灌胃,连续灌胃6周。

    测定相关数值

    测量大鼠的动脉血压

    支持“钩藤碱能有效治疗高血压”的预期结果是

  • 10、某生态系统只有一条食物链,三个种群各占据不同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约为4×105kJ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C、种群I的同化量等于呼吸消耗、未利用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之和 D、种群Ⅱ用于呼吸作用的能量约为5.45×107kJ
  • 11、红树林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红树林中丰富的鱼类,吸引着活动于此的鸟类前来觅食。红树林下的底栖动物也非常丰富,吸引了鹭类、鹬类等潜藏其中;红树林上层,枝繁叶茂,很多种类的红树一年四季开花,招引了大量的昆虫,为太阳鸟、啄花鸟、绣眼瞪林鸟提供食物;傍晚归巢的鹭鸟、椋鸟多喜欢在红树林里休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树林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红树林中的某物种数量很多,但不一定是优势种 C、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研究植物在该区域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等特征 D、红树林的外貌和结构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属于演替
  • 12、将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离体神经纤维膜外侧A点和B点(如图1),A与B之间的距离为S,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后,观察电表指针变化并绘制电位变化曲线(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结合图1和图2可知,电流自右向左流经电表时电表显示为正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为S/(t4-t1 C、若阻断A和B之间的传导,则只会记录到一次电位变化 D、若A、B两点位于神经纤维膜内侧,给予相同刺激仍能得到图2所示电位
  • 13、血型为Rh-(红细胞表面无D抗原)的母亲两次怀有Rh+(红细胞表面有D抗原)的胎儿,在第二胎时易发生新生儿溶血。原因是第一胎分娩胎盘剥离时,胎儿的红细胞进入母体会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再次怀孕时抗D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溶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h-妇女怀孕前体内含有可特异性识别D抗原的淋巴细胞 B、新生儿溶血通常发生在二胎,这是因为第一胎产生的抗体附着在肥大细胞表面 C、Rh+妇女第一次怀有Rh-胎儿就会引发新生儿溶血 D、Rh-孕妇在初次分娩Rh+胎儿后尽快注射抗D抗体可有效预防二胎新生儿溶血的发生
  • 14、某动物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体温和皮肤温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温度为20℃与10℃相比皮肤温度高是散热增加的结果 B、环境温度高于35℃时体温升高,该过程产热大于散热 C、不同环境温度下体温变化不大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D、环境温度小于0℃与等于0℃相比皮肤温度反而升高,可能与产热剧增有关
  • 15、某海岸岩石潮间带的相关动物营养关系如下图所示。生态学家在该处选择了一块样地每周检查并去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体型变大并成为了优势种,以后贻贝又成为了优势种,两年后藻类和无脊椎动物物种数下降,四年后,藤壶绝迹,只剩下贻贝和海藻。生态学家又在其他海岸进行了相似研究,并取得相似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了岩底潮间带群落,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构成小型生态系统 B、生态学家在其他海岸进行相似实验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影响 C、海星和荔枝螺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的关系 D、实验的结果揭示了顶级捕食者会影响群落中多种生物的生态位
  • 16、害虫危害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在农业上常采用以下方法来治理虫害:①合理轮作,改变害虫的生存环境,减少虫害;②黑灯光诱捕趋光性害虫;③引入瓢虫、寄生蜂等害虫天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方法①不仅能减少虫害,还能保持土壤肥力 B、方法②利用了物理信息,属于生物防治 C、方法③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上述方法都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 17、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沙拐枣、骆驼刺等沙生植物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沙生植物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草方格”固沙技术使沙漠必然演替为森林 C、沙漠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强 D、沙漠中食物链相对简单,信息传递沿食物链单向传递
  • 18、生态足迹是一种测定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生态经济学指标,可定量判断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碳中和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环保概念,是指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与从大气中吸收的温室气体相等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生产资源的土地及水域面积 B、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更大的生态足迹 C、植物中的碳元素最终会通过呼吸作用释放,所以植树造林不会促进碳中和的实现 D、达到碳中和时,生物圈内所有生物呼吸释放的CO2量等于CO2的吸收量
  • 19、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低于实际值 B、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C、群落中的生物占据稳定的生态位,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草本植物往往叶片狭窄
  • 20、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种群的增长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更换培养液越频繁,酵母菌数量曲线越接近S形曲线 B、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可获得酵母菌的准确种群数量 C、由图可知pH是限制酵母菌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D、由于空间限制,各组酵母菌数量最终都会围绕着不同的K值波动
上一页 99 100 101 102 10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