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除了边解旋边转录外,细胞还存在如图所示的高效转录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NA链的左端是3'端,①链的下端是5'端 B、RNA聚合酶可催化形成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 C、(A+C)/(G+U)的比值在①链和②链中互为倒数 D、转录完成后,RNA不一定会翻译成蛋白质 -
2、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
对糖和脂肪的偏爱,竟源于肠道对大脑的驱动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和动物进化出了多条营养感知通路,这些通路能激发人类对糖、脂的偏好,探究其中的机制将为相关代谢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糖和人造甜味剂进入口腔,都会激活味蕾上的甜味受体。人造甜味剂虽然能产生貌似糖的甜味,但效果却不能真正地代替“真糖”,在减少糖摄入、偏好方面的作用非常小。这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呢?研究者进行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让野生型小鼠在甜度相当的人造甜味剂和葡萄糖之间进行选择。小鼠最初会以同样的速度从两个瓶子里喝水,接触两种选择24小时后,小鼠从含糖瓶子中喝水的次数多于人造甜味剂,到48小时,小鼠几乎只从含糖的瓶子里喝水。甜味受体缺乏型小鼠进行此实验的结果与野生型小鼠大致相同依然可对糖产生强烈的行为偏好。深入研究发现,葡萄糖除了在舌头上产生甜味刺激外,还能直接作用于肠道,肠上皮的肠内分泌细胞(EEC)通过其细胞表面的SGLT1受体来接收糖信号,经迷走神经激活大脑中的cNST区域,导致不依赖味觉的糖摄入偏好产生。

沿着这个思路,研究者探究对高脂食品的“执迷不悟”是否也跟肠道有关。实验中观察到,相比于掺有脂肪的水,小鼠刚开始时更爱喝掺有人造甜味剂的水。然而品尝了几天后,小鼠对富含脂肪的水产生了强烈的偏好。通过监测小鼠的大脑活动,研究者锁定到了熟悉的区域——cNST。实验表明摄入脂肪后,肠道也是经迷走神经来激活cNST引起奖赏效应。
研究者发现敲除SGLT1受体不影响小鼠对脂肪的偏好,而敲除了EEC表面的特定GPR受体能阻断小鼠对脂肪的偏好。分别用脂肪和糖灌注小鼠的肠,检测迷走神经激活情况,发现迷走神经元中,一部分对糖、脂肪都有响应,另一部分只对脂肪有响应。前一类神经元被沉默后,小鼠对糖和脂肪的偏好均显著下降。而后一类神经元被沉默后,小鼠脂肪偏好性显著下降,而糖偏好性不受影响。
这些研究让我们对驱使人类和动物渴望糖、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或将为基于食欲调控的代谢病疗法提供新策略。
(1)、糖或人造甜味剂进入小鼠的口腔,刺激甜味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相关中枢,产生甜味觉。(2)、研究者还进行了如下的一系列实验,其中可以作为支持“糖通过肠道经迷走神经激活cNST引起糖的行为偏好”的实验证据有__________。A、味蕾上的甜味受体缺乏型小鼠在口服葡萄糖后cNST神经元被激活 B、食用人造甜味剂的野生型小鼠cNST未观察到明显的激活效应 C、野生型小鼠的肠道直接注入葡萄糖和口服葡萄糖均能强烈地激活cNST D、抑制野生型小鼠cNST神经元的激活会使小鼠失去对糖的行为偏好(3)、研究者在小鼠cNST区域注射阻断神经递质释放的药物,同时向小鼠提供人造甜味剂和脂肪,小鼠更多地取食。(4)、综合文中信息,概括脂肪引起奖赏效应的途径。(5)、请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饮食失调导致的肥胖、暴食症等人群提供一条治疗的思路。 -
3、苹果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真菌X可引起苹果树腐烂病,对苹果树威胁很大,目前该病仍以化学防治为主。研究人员欲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能抑制真菌X的芽孢杆菌进行生物防治。分离筛选芽孢杆菌的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生物防治较化学防治的优势是。(2)、上图所示分离筛选细菌的方法是。所取5g土壤中加入mL无菌水,可得到10倍的土壤悬液;经过梯度稀释后即可接种到培养基上,再根据培养基上的特征鉴别出芽孢杆菌并进一步纯化,即可获得若干种纯化的芽孢杆菌。(3)、若103稀释倍数下的三个平板菌落数分别为165、179、166,则每克土壤中含相关微生物数目为个。(4)、目的菌株筛选时,需在上图中多个实验组和对照组的A处接种等量真菌X,并在不同实验组的B处接种一系列不同含量的同种芽孢杆菌,然后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合适的时间。判断目的菌株抑菌效果最佳的依据是。(5)、为进一步检测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某同学选用健康果树枝条进行测定,请为该同学设计简要的实验思路。 -
4、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成员的患病情况如图所示(不考虑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I-3为纯合子,Ⅱ-3为杂合子 C、Ⅱ-1和Ⅱ-2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4 D、Ⅲ-3和Ⅲ-4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5/9 -
5、据报道,某科研团队发现了一个新的人体“器官”,其曾被认为是遍布全身的密集结缔组织,但实际上是充满流动液体的间质网络,贯穿于淋巴系统,是淋巴液的来源之一,还可介导癌细胞的扩散及转移。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间质网络中的液体有运输物质的功能,其成分一般稳定 B、与血浆和组织液不同,间质网络中的液体属于细胞内液 C、淋巴液还可来源于组织液,淋巴液回流受阻可造成水肿 D、间质网络的发现对癌细胞的追踪及癌症治疗有重要意义
-
6、如图为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原体可能是病毒或寄生在细胞内的细菌 B、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共同参与了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C、树突状细胞作为APC,可特异性识别多种抗原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D、靶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后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
7、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染色体被纺锤丝拉向两极和环沟形成 B、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出现 C、染色单体形成和着丝粒分裂 D、中心体复制和染色体数加倍
-
8、中外科学家经多年合作研究,发现circDNMT1(一种RNA分子)通过与抑癌基因p53表达的蛋白结合诱发乳腺癌,为解决乳腺癌这一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p53基因突变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B、p53蛋白能够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C、circDNMT1高表达会使乳腺癌细胞增殖变慢 D、circDNMT1的基因编辑可用于乳腺癌的基础研究
-
9、雄性不育植株可简化育种流程,是杂交育种的重要材料。研究发现利用油菜纯合的雄性不育植株甲做母本与野生型杂交,后代均可育,但总会出现部分白化幼苗长到成体死亡。为研究相关机制,提高育种效率,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1)、植株甲中存在雄性不育基因A',导致雄蕊不能发育。实验发现甲与油菜品系丙杂交,后代均可育,且不出现白化现象。科研人员将甲与野生型杂交所得存活的F1与甲、丙杂交得到的F1杂交,发现子代中雄性可育幼苗占比为 , 进而推测丙产生了新的显性突变基因(记作B),使雄性不育基因A'导致的不育性状得以恢复,且两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2)、为研究A'、B基因与白化性状的关系,科研人员进行如下实验。
①从油菜中分离A'、B基因,将A'基因导入拟南芥(拟南芥不含与A'、B同源的基因),筛选得到至少插入一个外源基因的转基因植株TA群体。将B基因转入拟南芥,经筛选获得纯合子TB.设计杂交实验,检测存活F1的基因组成,杂交组合及结果如下表。
组号
杂交组合
存活的F1
成体总数
含A'成体数
不含A'成体数
一
♀TA群体×♂野生型
630
95
535
二
♀TA群体×♂TB
607
415
192
据实验结果推测,A'基因引起部分子代死亡,B基因可抑制A'基因的作用,依据是。二组F1中含有A'的植株比例超过1/2的原因。
②植物中核蛋白N与叶绿体发育有关。新的研究发现,基因A'的表达产物可与核蛋白N形成复合体。科研人员推测,基因B通过抑制A'基因的表达而解除A'对N的影响。为证明该推测,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实验材料
操作
观察指标
野生型拟南芥
导入A'基因
叶绿体发育情况
I
II
Ⅲ
IV
a、导入A'基因 b、导入B基因 c、导入A'、B基因d、野生型拟南芥 e、N缺失突变拟南芥
I~IV应依次填写(填写选项前字母)
(3)、现有两个具有某优良性状的品系1和2.科研人员利用甲和丙进行杂交实验,获得兼具品系1、2优良性状的杂种株,同时避免后代白化。请完善下列育种流程。步骤一:。
步骤二:品系2×丙→所得子代经PCR鉴定,选择有B基因的F1×品系2→…→获得B基因纯合兼具品系2遗传背景的植株。
步骤三:。
-
10、如图所示,甲图中有目镜、物镜,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中①④⑥组合 B、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为: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细准焦螺旋 C、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 D、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则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
11、苏云金杆菌是杀灭玉米螟的重要生物,灭蚊球孢菌具有杀灭蚊子的效能,某人将这两种菌的原生质体融合获得既能杀蚊又能杀螟的新菌株,过程见下图。微生物原生质体的获得等过程和植物的类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试管中加入PEG的目的是诱导A、B原生质体融合及细胞壁再生 B、图中过程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相比,去壁方法、诱导融合的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均完全相同 C、离心洗涤后向培养液中加入的酶可能是溶菌酶,目的是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以获得原生质体 D、图中的甲实验和乙实验是指灭蚊实验和杀灭玉米螟实验,获得的融合株染色体数目加倍 -
12、假如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O2N)羧基端的肽键,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O2N2)两侧的肽键。某四十九肽分别经酶1和酶2作用后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多肽中至少含3个苯丙氨酸、1个赖氨酸 B、位于四十九肽的16、30、48位的是苯丙氨酸 C、适宜条件下酶1和酶2同时作用于此多肽,可形成4条短肽和1个氨基酸 D、短肽D、E的氧原子数之和与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相同,氮原子数减少2个 -
13、长期压力过大、紧张、焦虑等刺激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和毛囊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引起白发、脱发。其中毛发再生取决于毛囊细胞干细胞的活性,成纤维细胞分泌的Cas6蛋白有利于毛囊细胞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正常生长的毛发保持黑色需要黑色素细胞不断合成黑色素。下图表示人在长期压力过大、紧张、焦虑等条件下的部分生理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
”表示促进作用。(1)、图中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涉及到激素调节的、两种调节机制。(2)、长期过度紧张、焦虑等易导致白发。据图推测,去甲肾上腺素在图中①、②过程中分别作为、(填信息分子)参与调节,其对黑色素细胞干细胞的激活与分化起(填“促进”或“抑制”)作用。(3)、科学研究表明,人长期精神忧郁会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导致抗体数量下降,免疫机能降低。据图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是。(4)、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一个在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情况下,预防脱发的可行性方案。 -
14、人体棕色脂肪细胞(BAT)和骨骼肌细胞(SMC)都含有大量线粒体,BAT线粒体内膜上有一种特殊的通道蛋白UCP,可与ATP合成酶竞争性的将膜间隙高浓度的H+回收到线粒体基质,同时将脂肪分解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转化为热能(如图所示),其活性受ATP/ADP的比值变化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AT和SMC都富含线粒体,产生大量ATP B、膜间隙高浓度的H+全部来自有机物的分解 C、UCP蛋白的活性越高,ATP/ADP的比值越大 D、寒冷条件下,UCP蛋白对H+的通透性大于ATP合成酶 -
15、体外受精技术是提高动物繁殖能力的有效措施,该技术还可为胚胎移植提供可用的胚胎。下列关于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精子的刺激下,卵子完成减数分裂II,排出第二极体后形成雌原核 B、精子入卵后细胞膜会迅速发生生理反应,阻止其他精子进入卵细胞 C、对奶牛胚胎进行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原肠胚进行均等分割 D、“设计试管婴儿”利用了体外受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和遗传学诊断技术
-
16、肺炎链球菌S型与R型菌株,都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S型菌中分离出一种抗青霉素的S型(记为PenrS型)。现用PenrS型细菌和R 型细菌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关于各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合理的是( )
A、组1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均可康复 B、组2中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仍有两种菌落继续生长 C、组3 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可出现 PenrS 型菌落 D、组4 培养基不会出现R型菌落和S型菌落 -
17、如图所示为人体肺泡结构,Ⅰ型细胞的特殊扁平形态的构建与细胞骨架有关;Ⅱ型细胞主要负责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含有部分脂质和蛋白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避免肺泡坍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骨架由纤维素组成,细胞骨架被破坏会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B、DNA分子也存在骨架,DNA的基本骨架是由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所构成的 C、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都有生物膜系统,能为细胞内的相关酶提供附着位点 D、Ⅱ型细胞膜上的膜蛋白都具有结合信号分子和运输功能 -
18、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表现出肌肉震颤等过度兴奋症状。PD患者大脑与脊髓调节关系如甲图所示,PD患者服用治疗药物A后脊髓调节的效果如乙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PD患者出现震颤等症状可能与乙酰胆碱相对过多有关 B、L2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对脊髓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C、提高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缓解PD症状 D、药物A通过降低乙酰胆碱含量、提高多巴胺含量来缓解PD症状 -
19、肺炎支原体是引起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阿奇霉素是首选的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药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肺炎支原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B、肺炎支原体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C、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炎支原体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D、溶菌酶与阿奇霉素混合使用,可以增强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的效果
-
20、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上述目标,不应采取的措施是( )A、发展清洁能源 B、焚烧生活垃圾 C、倡导公共交通出行 D、开展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