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时,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参与调节 D、若只有S区受损,患者看不懂文字,但能听懂别人说话
-
2、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ol·L-1)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②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③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③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①属于血浆,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肝细胞中的 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 6层磷脂分子层 D、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
3、轻微触碰时,兴奋经触觉神经元传向脊髓抑制性神经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GABA.正常情况下,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不产生痛觉;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Cl-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表达量改变,引起Cl-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Cl-浓度升高,此时轻触引起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后,Cl-经Cl-通道外流,产生强烈痛觉。针对该过程(下图所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触觉神经元不能使抑制性神经元兴奋,进而使痛觉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B、正常情况下GABA作用后,使痛觉神经元膜外与膜内电位的差值增大 C、Cl-经Cl-通道的流动方向取决于抑制性神经元释放的GABA的量 D、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浓度高 -
4、为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设置如下实验。第一步:甲组3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物质A、等量缓冲溶液、等量血浆,乙组操作同甲组;第二步:甲组3只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乙组3只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物质B;第三步:分别记录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A为等量蒸馏水 B、物质B可以是等量的乳酸 C、甲组三只试管pH变化依次为明显下降、变化不明显、变化不明显 D、该实验说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
-
5、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技术面临的重大难题,其部分机制如图。为探究褪黑素(N-乙酰基-5甲基色胺)影响免疫排斥的机理,科研人员以移植心脏后的大鼠为材料开展相关实验,分别检测血液中IL-2平均含量和移植后存活平均天数,对照组结果依次为22.00ng/mL、6.17d;实验组依次为13.09ng/mL、11.83d。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组对大鼠灌胃适量褪黑素,对照组对大鼠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 B、实验结果表明,褪黑素可能是抑制了图中①过程 C、为确定褪黑素对②过程是否有影响,实验还应增加检测细胞膜上IL-2R的含量 D、进行器官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
6、大熊猫在分类上属于食肉目,具有典型的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但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却特化为以各种竹子为食。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B 基因频率为40%,b基因频率为6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大熊猫以竹子为食的原因是肠道中可能含有能消化纤维素的微生物 C、我国分布着大熊猫、小熊猫以及不同种的熊猫,体现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D、若等位基因B、b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8%、30%
-
7、下图是某雄性动物精巢中细胞进行分裂时,相关物质数量变化的部分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图不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B、若该图表示人体内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则a=23 C、若a=1, 则该图可以表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一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 D、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中核DNA数量变化,则BC段染色体数∶核DNA数=1∶2或1:1 -
8、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下面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尿意,尿意的产生在(填字母),促进膀胱收缩排尿时,(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2)、在大脑皮层和脊髓中,(填字母)损伤时,不能发生排尿反射,(填字母)损伤时,会造成尿失禁。(3)、婴儿常尿床,没有控制的意识,那么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是(用字母和箭头表示)。(4)、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的关系是。 -
9、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V)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RABV进入机体后会侵染神经元并在其中实现增殖,部分过程如图1,EDAL是一种特异性较强的新型长链非编码RNA,能显著抑制RABV的增殖和逃逸,其部分机制如图2,图中①~④表示相关生理过程,P蛋白能抑制子代RABV逃逸以避免更多细胞被侵染。请回答下列问题。

(1)、RABV与神经元表面识别并结合后,经(方式)进入细胞以实现增殖。(2)、图1中,过程①所需的原料是 , 参与过程②的物质有。(3)、图2中,进行过程③时,靠近模板链(选填“5'端”“3'端”)首先发生解旋,过程④进行的场所是。(4)、E酶经修饰后能(选填“促进”“抑制”)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当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后会影响其被酶识别并结合,从而抑制过程④。(5)、结合图示分析,与过程①②酶活性抑制剂类药物相比,利用EDAL治疗狂犬病所具有的优势是。 -
10、强光条件下,植物吸收的光能若超过光合作用的利用量,过剩的光能可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出现光抑制现象。为探索油菜素内酯(BR)对光抑制的影响机制,将长势相同的苹果幼苗进行分组和处理,如表所示,其中试剂L可抑制光反应关键蛋白的合成。各组幼苗均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的条件下用强光照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分组
处理
甲
清水
乙
BR
丙
BR+L
(1)、光可以被苹果幼苗叶片中的色素吸收,分离苹果幼苗叶肉细胞中的色素时,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最快的色素主要吸收的光的颜色是。(2)、强光照射后短时间内,苹果幼苗光合作用暗反应达到一定速率后不再增加,但氧气的产生速率继续增加。苹果幼苗光合作用暗反应速率不再增加,可能的原因有、(答出2种原因即可);氧气的产生速率继续增加的原因是。(3)、据图分析,与甲组相比,乙组加入BR后光抑制(填“增强”或“减弱”);乙组与丙组相比,说明BR可能通过发挥作用。 -
11、微量元素叶面肥可直接喷施于植物叶片表面,通过叶表面气孔、角质层亲水小孔和叶肉细胞的胞间连丝被植物吸收,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各种微量元素需溶于水中才能被叶肉细胞吸收和运输 B、叶肉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可完成细胞间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 C、吸收到细胞的水分可与淀粉、脂肪等结合以增强抗旱能力 D、喷施叶面肥效果比根系施肥更易受温度、风力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
12、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及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B、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C、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向地生长的特性
-
13、如图表示某果蝇细胞中染色体上发生的四种变异,字母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据图分析,①~④的变异类型最可能是( )
A、交叉互换、倒位、基因突变、重复 B、易位、倒位、基因突变、重复 C、易位、倒位、交叉互换、重复 D、易位、交叉互换、基因突变、重复 -
14、下图是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杂交实验中雌、雄豌豆都要套袋处理 B、F1全为高茎,由一个显性遗传因子控制 C、F2中出现矮茎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D、孟德尔从这一实验中得出了基因分离定律 -
1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B、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一定不同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植物细胞能利用色氨酸在核糖体上合成生长素
-
16、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光合色素的种类及其功能,对绿叶中的色素进行了提取和分离,所得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无水乙醇作为溶剂提取和分离色素 B、色素丁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C、甲和乙主要吸收红外光和蓝紫光 D、乙为叶绿素b,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色素 -
17、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如图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与内环境可能的物质交换 途径(图中字母代表不同体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c依次代表细胞内液、组织液和淋巴液 B、4种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b C、水分子必须依赖转运蛋白才能由b进入a D、内环境稳态是指4种体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
18、下图为人体神经系统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是由轴突的特点来决定的 B、如果②处受损,人体仍能产生相应感觉 C、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③处不能完成正常的反射活动 D、指尖被针刺后能快速完成缩手反射,刺痛感稍后在下丘脑产生 -
19、关于技术进步与科学发现之间的促进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进细胞学说的提出 B、差速离心法的应用促进对细胞器的认识 C、光合作用的解析促进花期控制技术的成熟 D、RNA聚合酶的发现促进PCR技术的发明
-
20、下列有关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的脂质结构使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B、组成膜的大多数分子能运动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基础 C、位于细胞膜内侧的糖类分子与细胞识别密切相关 D、细胞膜在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