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表示植物繁殖的几种人工方法,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单倍体植株通常的获取方法是。若图中单倍体植株体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A的体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则①过程常用的化学试剂是
    (2)、若想在培育获得B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突变体,进而培育成新品种植株,通常用物理诱变或化学诱变的方法处理
    (3)、若C为胡萝卜—羊角芹,则②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在融合细胞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的成分通常包括琼脂、无机营养、有机营养和等。
  • 2、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0、18。白菜—甘蓝是用细胞工程的方法培育出来的蔬菜新品种,它具有生长期短、耐热性强、易储存等优点,如图为“白菜—甘蓝”的培育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得到原生质体,需先用处理白菜和甘蓝的细胞。
    (2)、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化学方法是(填写中文名称,写出两种即可),融合完成的标志是。由杂种细胞得到白菜—甘蓝植株还需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其中不需要光照的培养过程为
    (3)、经花粉直接培育的白菜—甘蓝植株,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这种植株通常不育,为使其可育,需进行人工诱导,通过对幼苗使用进行处理,这种变异属于
    (4)、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和传统杂交技术相比的优点是
  • 3、辣椒素作为一种生物碱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医药工业等领域。辣椒素的获得途径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时,通常选择新生营养芽作为外植体,其主要原因是

    ①和②分别表示过程。

    (2)、微型繁殖是植物繁殖的一种途径。与常规的种子繁殖方法相比,这种微型繁殖技术不受季节气候等环境因素的限制,繁殖速度 , 且能
    (3)、多倍体的植物细胞产生的辣椒素的量常高于二倍体。为了获得更多的辣椒素,科研人员常利用(试剂)处理二倍体愈伤组织细胞,使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欲确定愈伤组织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通常需制作装片,进行显微镜观察,此过程中需要对染色体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
    (4)、辣椒在幼苗期易受真菌感染,对农作物的生产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科学家将含几丁质酶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到辣椒细胞中,再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最终培育出抗真菌的辣椒幼苗。此过程中,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需要用酶,将表达载体导入辣椒细胞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 4、下图是两种二倍体植物细胞(甲、乙)融合并培育新植株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溶液处理,且溶液的渗透压略大于细胞液渗透压 B、过程②可用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主要依据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过程③表示细胞壁的再生,④⑤需要根据生长发育进程更换不同的液体培养基 D、最终得到的植株相对于甲、乙,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因此不具有可育性
  • 5、实验人员利用矮牵牛(二倍体,2n=14)的红色花瓣细胞(液泡呈红色)与枸杞(四倍体,4n=48)叶肉细胞,制备了相应的原生质体,并诱导其融合,经筛选、培养获得杂种植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获得该杂种植株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B、可利用电融合、离心等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可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筛选出杂种原生质体 D、若原生质体均为两两融合,则融合后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为62条
  • 6、科研人员研究了马铃薯茎尖外植体大小对幼苗的成苗率和脱毒率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育脱毒苗所依据的原理有基因突变和细胞全能性 B、培育的脱毒苗具有抗病毒的能力 C、实验结果表明茎尖越小,脱毒率越高,成苗率越低 D、根据本实验,培养脱毒苗时茎尖的适宜大小为0.60 mm
  • 7、紫杉醇是一种高效抗癌的药物。国内某团队研究光照条件对红豆杉愈伤组织生长和紫杉醇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

    光照条件

    接种干重/(g·L-1)

    收获干重/(g·L-l)

    紫杉醇含量/%(干重)

    光照

    4.33

    9.13

    0.007 0

    黑暗

    4.38

    12.10

    0.016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愈伤组织生长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B、愈伤组织培养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C、光照能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并提高紫杉醇含量 D、培养基中的有机物仅能为愈伤组织提供能量
  • 8、某科研小组拟培育一种名贵菊花的脱毒苗,其技术路线为“制备MS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栽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取材部位应选择植物顶端分生区附近,因其分裂旺盛且病毒少 B、外植体消毒常进行无菌水冲洗、酒精处理、消毒液处理等措施 C、接种时,将外植体的1/3~1/2插入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中 D、“外植体接种→培养→移栽”的过程中不需要更换培养基
  • 9、为探究矮牵牛原生质体的培养条件和植株再生能力,某研究小组的实验过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获得的原生质体需悬浮在30%蔗糖溶液中 B、过程②需提高生长素的比例以促进芽的分化 C、过程③需用秋水仙素处理诱导细胞壁再生 D、原生质体虽无细胞壁但仍保持细胞的全能性
  • 10、紫杉醇是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的高效抗癌物质,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是扩大紫杉醇来源的重要途径。下图为三种红豆杉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数量与紫杉醇产量的数据图。

    (1)、以南方红豆杉叶为原料获得生产紫杉醇的愈伤组织需要通过细胞的 , 愈伤组织细胞具有较强的能力。这一技术的成功实现了组织培养技术在一个重要领域的应用,即
    (2)、对比分析两个曲线图可知:培养后期紫杉醇产量出现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并进行搅拌,其目的是

    (答三点);与传统方法获得紫杉醇相比,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具有等优点(答两点即可)。

    (3)、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组织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赤霉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作用是
  • 11、下图是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番茄—马铃薯”植株的技术流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过程②表示再分化的过程 B、植物体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原生质体融合 C、已知番茄、马铃薯分别为四倍体、二倍体,则“番茄—马铃薯”属于三倍体 D、该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 12、马铃薯四倍体栽培种没有青枯病的抗性基因,少数马铃薯野生种存在青枯病的抗性基因。由于核型等差异,野生种难以与四倍体马铃薯栽培种直接杂交繁育,为获得具有抗青枯病的马铃薯栽培种,研究人员进行了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实验研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低渗溶液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A和B以获得两种原生质体 B、培育成的马铃薯新品种与野生型或四倍体栽培种之间存在核型差异 C、过程②的培养基中需添加等量的生长素类和赤霉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D、③为再分化过程,可用 DNA 分子杂交技术鉴定植株的抗病性状
  • 13、马铃薯栽培种的抗病性和抗逆性较差,野生马铃薯种的抗病性和抗逆性较好。利用野生马铃薯种,通过细胞工程改进马铃薯栽培种种植的思路是
  • 14、单倍体植株是进行体细胞诱变和研究遗传突变的理想材料,其原因在于
  • 15、近年来,常年干旱的东非和中东等地突增降雨,地下蛰伏的虫卵孵化,使多国爆发蝗灾。据研究,蝗虫可呈两种生活形态,数量少时是散居型,数量多时散发外激素使其聚集,成为群居型。请回答相关问题:
    (1)、外激素属于信息,信息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是(填“单向”或“双向”)传递的。
    (2)、如图所示,信息传递需要信源、发送器官、信道、接收器官和信宿五个主要部分。

    散居型蝗虫幼虫呈绿色,群居型蝗虫体内会挥发刺激性的苯乙腈并产生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填“升高”或“降低”),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在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3)、干旱地区真菌、蛙类较少,是蝗虫数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目前,人们尝试应用绿僵菌等“生物农药”治理蝗灾,将使蝗虫种内竞争的强度(填“增大”或“减小”),该防治措施属于
  • 16、系统的组成成分,丙中A、B、C、D是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D为第营养级。
    (2)、若图中A流向C的比例不变,A流向B、D的能量比例由1∶2变为2∶1,则D的数量发生变化的理由是
    (3)、在形成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生产者CO2的吸收量(填“>”“=”或“<”)回归无机环境的CO2量。
    (4)、D能够依据B留下的气味去捕食,B同样也能够依据D的气味躲避猎捕,从而保持彼此数量相对稳定,说明信息传递能
  • 17、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丛林中的房子里,将一只雌蛾扣在一个纱罩中,尽管当晚风雨交加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在雌蛾周围洒满樟脑丸和汽油,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的兴趣。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证明雌蛾分泌的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B、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D、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 18、雌蟑螂能分泌一种性外激素。研究人员将人工合成的这种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 cm的位置,在1 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吸引。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人工合成的蟑螂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 B、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发挥作用
  • 19、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是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1~4是乙中的四种生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二氧化碳 B、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乙 C、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D、联系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成分是甲、丙
  • 20、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错误的是(  )

    A、碳进入非生物环境的途径是②③④ B、碳元素通过①进入群落的主要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C、②、③和④分别表示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D、图中的碳元素均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