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科学家在利用无土栽培法培养一些名贵花卉时,培养液中添加了多种必需化学元素。其配方如下:
离子
培养液浓度
1
1
0.25
1
2
1
0.25
1
其中花卉根细胞吸收最少的离子是( )
A、 B、 C、 D、 -
2、如果把细胞搅碎,细胞将死亡;如果把病毒搅碎,病毒也将失去活性。这说明( )A、细胞死亡和病毒失活是因为破坏了它们的化学成分 B、单细胞生物和病毒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 C、细胞和病毒被搅碎后都失活,可见两者的结构特点一致 D、细胞和病毒都要有一定的结构基础,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
-
3、下列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①蓝细菌②酵母菌③草履虫④小球藻⑤水绵⑥青霉菌⑦葡萄球菌⑧大肠杆菌
A、①⑦⑧ B、①②⑥⑧ C、①③④⑦ D、①②⑥⑦⑧ -
4、下列关于原核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A、念珠蓝细菌是异养生物 B、大肠杆菌和颤蓝细菌体内均有核糖体 C、细菌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D、蓝细菌利用体内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
5、下列关于高倍显微镜使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先在低倍镜下看清楚,再转至高倍镜 B、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C、把视野调亮,图像才清晰 D、高倍镜缩小了观察的视野,放大了倍数
-
6、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大熊猫“京京”和“四海”成为了卡塔尔球迷关注的焦点。“京京”和“四海”来自四川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喜食竹子尤喜嫩茎、竹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大熊猫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分化 B、竹茎、竹笋都属于植物的器官,竹子没有系统这一生命系统层次 C、大熊猫用手抓握竹子需要一系列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协调配合 D、在同一区域内,大熊猫、冷箭竹和其他动植物一起共同形成一个群落
-
7、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的生长发育是以细胞增殖和分化为基础的 B、大熊猫体内的单个细胞就可以完成全身各项生命活动 C、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 D、多细胞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
-
8、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科学家研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发现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 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指出“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9、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用体温调定点学说解释机体在各种环境温度下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预设的一个温度值,关于调定点设置, 主要取决于下丘脑中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随着温度变化其放电频率也发生变化 的特性。下图甲表示某人因病毒感染发烧体温上升至 38.5℃的调节过程,图乙表示此过程中冷敏神经元与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请回答:
(1)图甲中,激素X 是。该激素由垂体产生后,经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又可以通过调节来抑制激素 X 的分泌,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不至于过高。
(2)正常生理状态下,下丘脑设定的体温调定点为。由图甲可知,在病人发烧体温上升至 38.5℃期间,人体产热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这种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是调节的结果。
(3)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产生的电信号也称作。图乙中字母 A 代表的神经元为(填“冷敏神经元”或“热敏神经元”)。由该图可知, 当二者的相等时,所对应的下丘脑温度即为体温调定点。当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填“变大”或“变小”)或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填 “变大”或“变小”)时,即可将体温调定点调高。
(4) 当人体组织细胞被病毒侵染后,会释放 , 作用于下丘脑,使体温调定点升高。
-
10、人体内的糖原主要储存在肌肉和肝脏中,肾上腺素能促进糖原水解以提高血糖浓度,其机制如图1所示,其中cAMP是脱氧腺苷—磷酸。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血糖的稳定,是机体共同调节的结果。血糖调节过程中涉及多种激素的作用,其中与肾上腺素作用效果类似的是(答出两种)。(2)、据图分析,肾上腺素作用于(填细胞)膜上的受体A后,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最终引起肝糖原水解。补充完整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水解的过程:肾上腺素与受体A结合后 , 磷酸化的酶3催化肝糖原水解。(3)、选取健康的小鼠,持续电刺激其支配胰岛的神经,测定小鼠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2所示。开始刺激后,小鼠血糖浓度会 , 细胞中糖原的含量会 , 原因是。
-
11、台湾塑化剂事件的爆发,使我们认识到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有人猜测塑化剂的作用类似于雌激素,可能会引发性早熟。请设计实验探究上述猜测是否正确。(说明:性成熟的早晚可以用初次发情时间为指标)
(1)材料和用具:同种若干,含适量浓度塑化剂的饲料(甲),的饲料(乙),普通饲料(丙)等。
(2)实验目的:探究塑化剂的作用是否类似于雌激素,可引发性早熟。
(3)实验原理:略
(4)实验思路:
①。
②A组每天饲喂一定量的饲料甲,B组每天饲喂等量的饲料乙,C组每天饲喂等量的饲料丙。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
④ 。
(5)如果猜测正确,则实验结果是: 。
-
12、内环境稳态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实现。如图甲表示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的部分过程(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图乙表示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制。(1)、图甲所示过程为病毒未侵入人体细胞内时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一旦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内,就需要通过方式共同将其清除。图甲中细胞②可以通过产生来促进细胞④的增殖、分化。(2)、图甲中具有识别抗原功能的细胞有(填序号),细胞(填序号)在抗原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其细胞周期会缩短,进一步增殖、分化为能产生抗体的细胞。(3)、由图乙可知,对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进行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有关进行调节。免疫细胞能接受这二者的调控,是因为其细胞上具有。(4)、正常人体体温维持在 ℃附近,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体温维持在39 ℃;此外还会出现呼吸速率加快等临床症状,调节此过程的中枢位于部位。(5)、某男子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康复一段时间后,还有可能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而患病,其原因可能是(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
-
13、如下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B处箭头指向液体流动的方向,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填标号)。(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层磷脂分子层才能被①组织细胞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阶段。图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填标号)。(3)、—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填标号)部位。
-
14、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流感病毒感染可能引起体温调定点升高,导致人体发热。如图为发热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收缩、手脚冰凉的现象导致散热减少 B、体温升高到38.5 ℃之后的持续期,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TRH和TSH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促进其分泌甲状腺激素 D、体温调节过程体现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相互联系的
-
15、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不可初步推测( )A、餐后60 min 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 B、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 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 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 人群胰岛 B 细胞的分泌负担
-
16、有些癌症患者受“酸碱体质理论”的影响,不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而寄希望于注射碱性物质以达到治愈的目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①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②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有关分析评判错误的是( )A、酸性与碱性主要是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的pH B、常饮用苏打水等碱性水,有利于增加细胞外液中HCO3-的数量,保持健康 C、患者体内的癌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对内环境的稳态也有影响 D、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都是平衡膳食的组成部分,都是合理营养必不可少的
-
17、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共同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B、当人体较长时间摄入蛋白质不足时,乙液会变少 C、淋巴细胞可以生活在甲液和丙液中 D、甲液和乙液在组成上的主要差别是无机盐含量的多少
-
18、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一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A、
B、
C、
D、
-
19、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丙模式和甲模式体现了下丘脑直接或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 B、符合甲模式调节方式的靶腺体只有甲状腺 C、激素b可能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 D、激素c可能是胰岛素也可能是胰高血糖素
-
20、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V)侵染引起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被EBV感染后,人体可通过细胞免疫彻底清除病原体 B、细胞免疫过程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并裂解被EBV侵染的细胞 C、抗EBV抗体与EBV结合,可使EBV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 D、吞噬细胞在对抗EBV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均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