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分裂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与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经复制后数目加倍 B、与有丝分裂相比,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不出现纺锤体 C、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都不同,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都相同 D、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
2、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模型
分析
(1)、曲线中存在斜线的为变化曲线,不存在斜线的为变化曲线。(2)、根据“染色体峰值”判断:染色体数目最大为4n的是;染色体数目最大为2n的是。(3)、根据“DNA复制和分裂次数”判断:斜线代表核DNA复制,竖直下降代表细胞分裂完成。因此斜线出现1次,而竖直下降2次的为;斜线出现1次,而竖直下降1次的为。(4)、根据“结果”判断: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或核DNA的数目与分裂前相等则为;若减半则为。 -
3、请分别绘制减数分裂Ⅰ前、中、后,减数分裂Ⅱ前、中、后六个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以卵原细胞内含有六条染色体为例)。
-
4、 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ee的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B、图中a基因一定来源于互换 C、图示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核DNA分子数目的2倍 D、图示细胞的子细胞都能够参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 -
5、 下图1表示某动物细胞(2N=4)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图2中①~④表示该动物有性生殖时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a、b、c分别表示某时期一个细胞中三种物质或结构的相对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甲、乙、丙细胞均有同源染色体 B、图1中乙细胞对应图2中②时期 C、图1中丁细胞对应图2中③时期 D、图2中①时期可能无同源染色体 -
6、某种生物三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该生物的精细胞,试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判断这些精细胞至少来自几个精原细胞(不考虑互换和基因突变)(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
7、 某精原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细胞产生的精子的种类及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若A/a或B/b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而交换,则会产生2种基因型的精子 B、若A/a或B/b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而交换,则会产生4种基因型的精子 C、若A/a和B/b均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而交换,则只会产生2种基因型的精子 D、若A/a和B/b均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而交换,则只会产生4种基因型的精子 -
8、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23个四分体 B、减数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染色体数目的暂时加倍 C、染色体数目加倍时,核DNA分子数目也一定加倍 D、含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
-
9、 下图表示某种动物不同个体的某些细胞分裂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丙两细胞都发生了基因重组 B、图中的细胞均处于细胞分裂后期 C、可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的是甲、乙、丁 D、乙、丁的染色体数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
10、小鼠(2n=40)mT蛋白对精子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敲除控制合成mT蛋白的基因,检测并统计曲细精管中相关细胞核DNA含量及细胞数目比率如下表。
细胞类型(核DNA含量)
正常鼠的细胞数目比率/%
敲除鼠的细胞数目比率/%
细胞A(20)
46.4
25.7
细胞B(40)
16.7
40.6
细胞C(80)
25.2
23.8
(1)、细胞A、细胞B和细胞C分别为什么细胞?(2)、mT蛋白对精子的形成的作用是什么?判断依据是什么? -
11、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内的染色体数目比正常精子多了一条,其可能在什么时期出现了异常?
-
12、卵细胞产生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其意义是。
-
13、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时期和原因分别是;
减数分裂中染色单体消失的时期和原因分别是。
-
14、如图表示某动物细胞(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

-
15、(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
16、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
17、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
18、减数分裂的两次细胞分裂前都要进行染色质DNA的复制。
-
19、某动物(Aa)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和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发生了互换,则通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进入不同细胞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
-
20、在晴朗无云的夏日,某生物兴趣小组测定了一种蔬菜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日变化,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与10时相比,7时蔬菜的光合作用强度低,此时,主要的外界限制因素是;从10时到12时,该蔬菜的光合作用强度。(2)、为探究如何提高该蔬菜光合作用强度,小组成员将菜地分成A、B两块,10~14时在A菜地上方遮阳,B菜地不遮阳,其他条件相同。测得该时段A菜地蔬菜的光合作用强度比B菜地的高,主要原因是。(3)、小组成员又将相同条件的C菜地的上方和四周用遮阳网全部覆盖,测得棚内温度比B菜地高,一段时间后比较B、C两块菜地的蔬菜产量。与B菜地相比,C菜地蔬菜产量低,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分析,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