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同步练习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同步练习
- 浙江省嘉兴市稚川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三次独立作业测试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二次阶段检测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部分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
1、2022年是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15周年。观察东盟10国位置及国旗示意图,回答问题。
(1)、新加坡的国旗( )A、甲 B、乙 C、丙 D、丁(2)、图中A为( )A、苏伊士运河 B、麦哲伦海峡 C、马六甲海峡 D、巴拿马运河 -
2、以下四个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
国家 A.日本 B.巴西 C.中国 D.澳大利亚 陆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37.8 851.5 960 768 人口(亿人) 1.26 2.15 14.43 0.26 A、A B、B C、C D、D -
3、每年春秋两季,斑头雁沿着较稳定的路线,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来回迁徙。读斑头雁某一迁徙路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1)、秋季,斑头雁从青海湖繁殖地开始迁出,总体的飞行方向是往(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2)、影响斑头雁春秋两季来回迁徙的主要因素( )A、地形 B、气候 C、植被 D、河湖(3)、下图民居建筑摄于恒河河口湿地,由此判断当地气候的特点( )
A、炎热干旱 B、温和多雨 C、终年严寒 D、炎热潮湿 -
4、下列语句属于描述气候的是( )A、今天最高温度35℃ B、干旱持续了两个月 C、某地终年高温多雨 D、今天中午阴有小雨
-
5、2020年5月,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全部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12 月,中尼两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新高程为8848.86米。读登山路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等高距为( )A、100米 B、200米 C、400米 D、800米(2)、队员从前进营地前往突击营地是( )A、一直沿着山脊行进 B、一直沿着山谷行进 C、先向东北方向,再向西北方向行进 D、先向西南方向,再向东南方向行进(3)、按照亚洲六个地理分区,尼泊尔位于( )A、东亚 B、南亚 C、西亚 D、北亚(4)、中国与尼泊尔的国界主要以▲来划分。( )A、河流 B、山脉 C、经线 D、纬线 -
6、海洋是五洲的通道,将世界紧密连接在一起。读图回答问题。
(1)、地球被称为“蓝色的星球”,是因为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 )A、29% B、71% C、69% D、31%(2)、2020年11月,法国旺底不靠岸单人环球航海赛扬帆起航。某日,参赛选手航行到甲处,该处的经纬度大约为( )A、52°N,90°W B、52°S,90°E C、52°N,90°E D、52°S,90°W(3)、2021年3月,一艘货船在乙处航道搁浅,造成交通大拥堵。该航道沟通了( )A、地中海和黑海 B、太平洋和印度洋 C、地中海和红海 D、大西洋和太平洋 -
7、某中学举办专题展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展板一:对外开放篇】

【展板二:和平外交篇】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
【展板三:民族团结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2001年以来,国家共投资1000多亿元用于西部建设;国家按照自愿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
【展板四:国家统一篇】
(1)、请写出展板一图中①处名称。此图反映出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2)、依据展板二,举例说明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出了哪些“中国声音”。并指出引发70年代“和中国建交的高潮”的关键史实。(3)、根据展板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地区获得发展得益于哪些原因。(4)、港澳成功回归祖国得益于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展板四说明了什么?(5)、请根据四个展板的内容,为它们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和1953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表
1950年(%)
1953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材料二:1949年—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图表
(1)、请找出材料一中数据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中1956年、1960年和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分别与什么农业政策密切相关?(3)、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约翰·乃尔比特《中国大趋势》
材料二:

国民改为人民,中间用意深深,
民众站立起来,堂堂地做个人。
——黄炎培《天安门歌》
(1)、材料一中图片所示会议的主要任务和通过的文件分别是什么?根据约翰·乃尔比特的论述谈谈该会议的重要意义。(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让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10、治理水土流失,实现绿色富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长汀县的治理举措(部分)
①2000年始,福建省政府每年对长汀县投入治理资金达1000万元。
②封山禁伐,村民违规砍树要受到相应处罚。
③因植被稀少,夏季地表温度高,当地先种草,给地表降温后再种树。凿山平地,“前埂后沟”,保土保水。养猪蓄粪作肥,提高土壤肥力。
材料三:长汀县1985年与2020年环境和发展状况比较表
年份
水土流失率(%)
植被覆盖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85年
31.5
5—40
1.5
163
2020年
6.78
80.3
311
17812
——数据来源于《福建日报》等
(1)、依据材料一,简述长汀县水土易流失的自然原因。(2)、“长汀经验”是各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请根据材料二中的举措提炼几条借鉴经验。(3)、根据材料三,概括长汀县发生的巨变,并揭示该变化蕴涵的道理。 -
11、某地理小组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解释某地形区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与影响。据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序号与其填入的内容合适的是( )A、①海拔低,一马平川 B、②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 C、③冬暖夏热,日温差小 D、④湖泊星罗棋布,沟壑纵横(2)、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而言,该地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昼夜温差大 C、高寒缺氧低气压 D、太阳辐射强 -
12、近年来,某地雾霾天气逐渐增多,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有当地居民调侃:“遛狗不见狗,狗叫我才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
这警示我们必须( )
①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④把保护环境、绿色发展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3、20世纪五六十年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电影《英雄儿女》、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话剧《茶馆》《龙须沟》,小说《红岩》等深受群众喜爱。这些成就的取得,直接得益于( )A、“三个面向”的提出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双百”方针的提出
-
14、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布置场馆时将屠呦呦、袁隆平的照片放在了一起。这一场馆的主题应该是( )A、国防建设的成果 B、科学技术的成就 C、文化事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改善
-
15、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包括( )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
16、近年来,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梦已实现 B、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C、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
-
17、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数据表。这种增长趋势得益于当时我国( )
A、改革城市经济体制 B、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 D、开放内陆市县 -
18、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整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实行政企分开 C、实行按劳分配 D、推行公司制
-
19、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以下史实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南方谈话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
③手工业合作化 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0、1954年宪法颁布后,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1954年宪法具有这双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尚未完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尚未颁布 C、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成功 D、第一个五年计划尚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