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记·周本纪》记载: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会之河阳、践土(地名),诸侯毕朝(朝觐)。这反映了(   )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 2、(如图为西周时期师衰簋的铭文。该铭文记载了周天子命令师寰率领王室军队和齐、莱等国军队,成功平定淮夷叛乱的史事。该铭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武王伐纣 B、分封制 C、诸侯争霸 D、郡县制
  • 3、某处黑板报展示了以下几幅图片,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为其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司母戊鼎
    河南安阳出土
    四羊方尊
    湖南宁乡出土
    三星堆青铜面具
    四川广汉出土
    A、原始农业各具特色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D、神话传说源远流长
  • 4、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龙”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像一条飞腾的巨龙。以下字体属于甲骨文的是(   )
    A、 B、 C、 D、
  • 5、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 6、《三字经》写道:“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从这段材料中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有(   )

    ①夏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②三个朝代中,周朝统治时间最长

    ③夏、商、周的政权更迭的历程   
    ④暴政会导致国家灭亡的历史规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出自《论语》。
  • 8、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   )
  • 9、商朝青铜器利簋,其腹内铭文记述了武王伐纣的过程。(   )
  • 10、阅读史料,完成任务。

    移民浪潮对于东晋南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土地开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深远的。当然,不宜过分夸大移民浪潮的作用和把它看作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北方移民将近一半居住在丹阳、晋陵诸郡以及淮南江北等地,三吴地区的移民比前者少得多,湘江、赣江、闽江、珠江等流域的移民更少。但从开发的进展来看,三吴地区最为卓著,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湘江流域等地也渐次得到了开发。可见南方的汉族土著人民与少数民族人民在土地开发中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不少于150字。)

  •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经济状况、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的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1)、请写出建立图1政权的少数民族名称和图2所示农书的作者。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用史实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如何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的。
  • 12、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书画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 13、据如表可知,《齐民要术》(    )

    时期

    农书

    内容主要来源

    东汉

    《四民月令》

    日常农事活动

    北魏

    《齐民要术》

    收集整理的百余种古书

    明朝

    《农政全书》

    大量引用《齐民要术》

    A、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B、强调因地制宜 C、开创农书撰写的先河 D、注重工具革新
  • 14、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 15、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 16、如图是小历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各族的内迁 C、黄河流域的统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
  • 17、“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阵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这段文字描写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18、《魏书》记载,大臣高间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帝(   )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 19、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②的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20、3世纪末至 4世纪初,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这主要是因为(   )
    A、东汉的朝政腐败造成社会动荡 B、大批中原人民为逃避战乱南下 C、南朝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