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工业的摇篮,但当前正面临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等多重挑战,实现全面振兴的任务依然艰巨复杂。

    材料二:沈阳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源地,辽宁省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发展机器人产业,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但部分特殊行业目前仍无法使用机器人取代。

    材料三: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

    (1)、简析东北成为“我国工业的摇篮”的有利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角度各答一点)
    (2)、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请你将下列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a.加快技术改造,加大科技投入;b.环境污染严重;c.能源资源枯竭,耗能大;

    d.实施人才引进措施

    (3)、基于现阶段东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有人认为应该用机器人全面取代劳动力,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 2、“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萎塘”是关于三江平原曾经的描述。读三江平原近70年景观变化漫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萎塘”描述的阶段可能为        (   )
    A、70年前的三江平原 B、50年前的三江平原 C、30年前的三江平原 D、现在的三江平原
    (2)、下列关于三江平原不同阶段景观出现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
    A、70年前:大力开垦 B、70到50年前:退耕还湿 C、50到30年前:工业建设 D、30年前到现在:生态保护
  • 3、2025年3月22日,《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3年)》发布,通过持续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和科技创新,黑土区耕地质量与粮食产能实现协同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压舱石”。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推测东北三省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   )
    A、冬小麦、玉米 B、甜菜、大豆 C、春小麦、水稻 D、青稞、水稻
    (2)、圈码处应补充的东北三省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优势条件为        (  )

    A、平坦 温带季风  水源  高 B、平坦 亚热带季风 热量 高 C、崎岖 温带季风   水源 高 D、平坦 温带大陆性 水源 低
    (3)、黑土地保护工程和科技创新可能包括(   )

    ①研发黑土保育技术 ②研制农药喷洒装备

    ③作物秸秆大量还田 ④黑土退化智能监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时事热点 亚冬会 (定心卷改编)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于2025年2月7日在哈尔滨市开幕。下图为哈尔滨市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哈尔滨举办亚冬会的优势条件为 (   )
    A、濒临海洋,交通便利 B、雨林气候,降水充足 C、冬季寒冷,雪期较长 D、海拔较高,雪山广布
    (2)、本次亚冬会选取的色彩灵感来源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其对应正确的为        (   )
    A、“冰晶蓝”——冰雪高原的冰层 B、“丁香紫”————耐热的市花丁香花 C、“兴安绿”——兴安岭的春夏森林 D、“丰登黄”————分布广阔的黄土地
    (3)、亚冬会的顺利举办,有助于哈尔滨 (   )

    ①改变城市人口结构②推动冰雪产业发展

    ③提升国际影响力 ④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金史·世纪》:“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读东北三省地形图,完成下列小题。

    (1)、“白山黑水”常用来形容东北三省,其( )
    A、位于北温带、中纬度地区 B、东部濒临东海与黄海 C、均与河北省毗邻 D、与俄罗斯隔鸭绿江相望
    (2)、从山河推断“生女直地”为东北三省中的(    )
    A、辽宁省 B、吉林省 C、黑龙江省 D、内蒙古自治区
    (3)、东北三省整体山河之势为        (   )
    A、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B、大河之源、雪山连绵 C、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D、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腹地,水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华水塔”。20世纪50年代以前,三江源曾水草丰美,到20世纪中后期,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变化,加之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导致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

    材料二: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三江源地区开始进行生态修复。近五年来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林草覆盖率达74%以上,藏羚羊从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余只,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中华水塔”功能持续提升。

    材料三:青藏地区简图。

    (1)、(中考新设问·作图)在图中圈画出三江源地区的大致位置。
    (2)、概括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的由来。
    (3)、简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将其对应的字母填入下列思维导图中。

    a.生物多样性锐减

    b.水土流失

    c.气候变暖

    (4)、为了进行生态修复,三江源地区可能采取的措施。(任答两点)
    (5)、当地居民认为应当趁着“旅游热”发展旅游业,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 7、众多江河从这里发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某地理调研团队为探究三江源地区的生态问题,一路溯江探源。读三江源地区示意图及调研团队收集的三江源地区过去和现在的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1)、调研团队在收集资料时,了解到三江源地区位于(地形区),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2)、对比三江源地区过去和现在的景观图,调研团队推测三江源地区过去面临的生态问题是 ,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3)、面对生态系统持续好转的三江源地区,调研团队想要了解当地采取的保护措施,试列举调研团队通过走访可以得到的答案。(任答两点)
    (4)、分别简述三江源地区所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答一点)
  • 8、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具体体现在(   )
    A、工业产品愈发丰富 B、资源全部自给自足 C、人均收入世界最高 D、所有科技遥遥领先
    (2)、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有 ( )

    ①粮食短缺,饥饿问题严重

    ②人地关系不够协调

    ③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④海洋权益面临挑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以下能体现出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做法是    (   )

    ①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②促进全球经济合作

    ③独立自主发展高技术产业

    ④签署《巴黎协定》并履行减排承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生态脆弱,为此国家在此设立了自然保护区。读三江源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三江源地区    (   )
    A、是长江、黄河、珠江的源区 B、主要水源是积雪和冰川融水 C、地处我国西部,为内流区 D、日温差小,年温差大
    (2)、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   )
    A、促进旅游业发展 B、保证粮食安全 C、促进畜牧业发展 D、保护生态环境
  • 10、白朗县位于年楚河畔,平均海拔近4 000米。近年来,当地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所产蔬菜品质高,营养物质丰富,备受青睐。读白朗县位置示意图和白朗县大棚蔬菜产业园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1)、推测白朗县蔬菜大棚主要分布在 ( )
    A、雅鲁藏布江北岸 B、季风气候区 C、年楚河谷地 D、山脉陡坡地带
    (2)、白朗县所产蔬菜品质高的主要有利自然条件是    (   )
    A、热量丰富,生长期短 B、光照充足,日温差较大 C、水源充足,草场广布 D、科技兴农,品种优良
    (3)、当地利用大棚进行蔬菜种植主要是为了(   )
    A、改善热量条件 B、保持整齐美观 C、保持土壤水分 D、调节光照强度
  • 11、青藏地区的游牧民族为抵御寒冷天气,常利用当地丰富的牲畜毛发为原料,编织密度高、毯面薄、便于携带与运输的藏毯。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制作藏毯的原料最可能来自    (   )
    A、藏绵羊 B、三河牛 C、伊犁羊 D、三河马
    (2)、青藏地区畜牧业发达得益于    (   )
    A、人工草场广阔,饲草资源丰富 B、全年气温较高,牧草生长旺盛 C、地势低平开阔,宜大规模开发 D、晴天多光照足,天然草场广阔
  • 12、纪录片《第三极》深入青藏高原60多处秘境拍摄,是我国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纪录片。读青藏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青藏地区    (   )
    A、主要包括青海省和贵州省 B、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南 C、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D、拥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2)、纪录片《第三极》中拍摄的画面可能有(   )

    ①雪山连绵

    ②黑土广布

    ③牦牛饮水

    ④黄沙滚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青藏高原与南极、北极并称为“世界三极”,是因为青藏高原    (   )
    A、风大雨急,降水丰富 B、江河纵横,高山众多 C、地势高耸,气候高寒 D、民族文化独特多样
  •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陕西铜川陈炉古镇因“陶炉陈列”得名,罐罐垒墙、瓷片铺路以及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的民居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古镇风貌。

    材料二:河南许昌神垕(hòu)古镇部分居民将废弃笼盔(烧制钧瓷等瓷器时盛放瓷器的匣钵)嵌入墙体,笼盔呈圆筒形中空结构,是当地极富特色的民居。

    材料三:北方地区地形图及两古镇景观图。

    (1)、陈炉古镇位于(地形区),当地房屋层层叠叠,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海陆远近)。
    (2)、神垕古镇居民将中空的笼盔嵌入墙体,其主要目的是(隔热保温/防潮防湿)。
    (3)、(中考新设问·思维导图)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人类在神垕古镇所在地生活。试分析其适宜人类居住的优势自然条件,并将下列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4)、近年来,陈炉古镇部分建筑年久失修,你认为当地年久失修的古建筑是否具有开发价值,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1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述的是华北平原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读华北平原位置示意图和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小题。

    (1)、华北平原“春种一粒粟”可能面临的困难是(   )
    A、干旱 B、洪涝 C、高温 D、寒潮
    (2)、华北平原“春种一粒粟”所面临困难频发的主要原因有    (   )

    ①春季气温回升迅速

    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③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④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保障“秋收万颗子”,华北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可采取的措施有    (   )

    ①加大农产品科技投入

    ②发展节水型农业

    ③增加化肥的使用量

    ④建设高标准农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5、仰韶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重要文化代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是刀耕火种的代表,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读我国仰韶文化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仰韶文化所在地    (   )
    A、一年种植小麦、玉米两季作物 B、一年只能种植春小麦一季作物 C、一年中可以种植两季水稻 D、粮食作物可以一年收获三次
    (2)、现在仰韶文化所在地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为    (   )
    A、小麦、玉米 B、水稻、棉花 C、甜菜、玉米 D、小麦、花生
    (3)、仰韶文化所在地能够形成农耕文明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

    ①地形平坦,利于耕种

    ②临近长江,水源充足

    ③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④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6、剪纸是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人文习俗和风情等。读黄土高原窑洞剪纸示意图和该地区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小题。

    (1)、窑洞所在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1月平均气温高于0℃ B、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C、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 D、全年降水较为丰富
    (2)、窑洞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推测其优点为    (    )
    A、便于拆卸 B、宽敞明亮 C、冬暖夏凉 D、通风良好
  • 17、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读我国北方地区初霜冻日期常年值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北方地区    (    )
    A、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B、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 C、东部濒临渤海和东海 D、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
    (2)、北方地区各地初霜冻日期时间上大致(    )
    A、自南向北逐渐推迟 B、自西南向东北逐渐推迟 C、自北向南逐渐推迟 D、自西北向东南逐渐提前
    (3)、影响北方地区各地初霜冻日期不同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右玉县地处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的天然风口地带,曾经的右玉县生态环境恶劣、风沙成患,地瘠人贫,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描述,被称为“不毛之地”。

    材料二:70多年来,右玉人通过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等措施,创造了人类生态史上的奇迹。随着时代的进步,当地将科技贯穿于土壤水分及养分保持、新树种培育等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右玉县如今成为黄土高原上一抹亮丽的“绿”

    材料三:右玉县地理位置图。

    (1)、右玉县位于(省级行政区),年降水量接近毫米。
    (2)、结合材料及所学,完成右玉县被称为“不毛之地”的思维导图。

    (3)、归纳右玉县成为黄土高原上一抹亮丽的“绿”所采取的措施。(任答两点)
    (4)、你是否赞同将右玉县治理模式推广到黄土高原其他地区,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19、黄土高原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易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继而引发众多生态环境问题。读雨水侵蚀黄土高原地表过程图,完成下列小题。

    (1)、雨水侵蚀黄土高原地表的先后顺序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甲乙丁丙 D、乙甲丁丙
    (2)、雨水对黄土高原的不断侵蚀会导致(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河道淤滞阻塞

    ③矿产资源减少        ④生态环境恶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缓解该生态环境问题,不同地段可采取的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   )
    A、沟谷———打坝淤地 B、陡坡——修筑梯田 C、缓坡——平整土地 D、塬面——封山育林
  • 20、随着人口的增长,黄土高原上的森林等植被被大量砍伐,直到20世纪末期,黄土高原上还流传着“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的说法。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及其气候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1)、“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多发生在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发一回山水满沟泥”反映了黄土高原存在的生态问题是        (   )
    A、土壤盐碱化 B、土地荒漠化 C、湿地面积锐减 D、水土流失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