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伽利略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如图所示,小科做了一支类似该工作原理的温度计并进行实验,观察玻璃管中的气体体积受温度影响发生变化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装置放在阳光下,玻璃管内液面会上升 B、用热毛巾包住玻璃瓶,玻璃管内液面不会变化 C、玻璃管内液面越低,外界温度越高 D、用凉毛巾包住玻璃瓶,玻璃管内液面会降低
  • 2、下列物体的设计是为了避免热传递的是(    )。
    A、汽车发动机的散热片 B、电熨斗的金属外壳 C、热水瓶的玻璃瓶胆 D、暖气片
  • 3、下列属于水蒸气遇冷凝结现象的是(    )。
    A、冬天下雪 B、夏天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爽 C、树林里清晨的薄雾 D、冬天清晨草叶上的白霜
  • 4、学习了“热”单元之后,小明也想制作一个保温瓶。他观察了保温瓶内胆原理图,请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1)、以下最适合用来做保温瓶的是(     )。
    A、380毫升的陶瓷杯 B、1.5升的玻璃茶杯 C、3.5升的不锈钢锅 D、10升的塑料瓶
    (2)、保温瓶内壁镀银,可以减少。(填热传递的一种形式)
    (3)、为模仿保温瓶镀银内壁的制造,以下可行的是(     )。
    A、铝箔纸包裹 B、黑色卡纸包裹 C、涂蜡包裹 D、塑料纸包裹
    (4)、瓶塞的作用是 , 因此选用的材料必须是(选填“热的良导体”或“热的不良导体”)。平时我们的热水瓶中的热水不能装得太满,其原因是热水会和瓶塞接触,热量会以形式传递出去。
    (5)、内外胆之间真空的好处是
    (6)、测试的时候,冲开水进去,妈妈提醒要小心,不要被水蒸气烫伤,后果比被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的温度更
    (7)、小明将保温瓶和原来的容器进行对比,保持不变的条件有测量时间、等。
    (8)、完成测试后,小明发现自己制作的保温瓶保温效果比较好,但是体积太大,不方便携带,和设计图标注的数据也有一定的差距,接下来他应该(     )。
    A、保温效果好就不用修改了 B、直接修改作品 C、把作品修改合适再去修改设计图 D、先修改设计图再修改作品
  • 5、阅读资料,完成问题。

    寨寮溪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瑞安市龙湖镇,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每年来寨寮溪游玩的人数增多,尤其是炎炎夏日,游客们喜欢在河里游泳、乘坐竹筏一览美景、在河边烧烤露营等。长此以往,河水不再清澈,河面上漂浮着食品包装袋、塑料瓶、食物残渣等垃圾,河边烟头、水果皮等随处可见。烧烤的烟雾不断升起,也污染了空气。专家表示,如果人们再不重视对寨寮溪的环境保护,那么我们终将面对更严重的环境问题。周末爸爸驾车带小明到寨寮溪游玩,小明看到这样的景象,展开了一系列的思考。

    (1)、寨寮溪面临的环境问题有等。
    (2)、下列做法有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
    A、开着水龙头洗脸、洗手 B、收集生活废水,用来冲马桶 C、洗菜时,用直接冲洗的方式代替用盆接水 D、用盆浴代替淋浴
    (3)、下列有关垃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垃圾都是没有用的 B、丢弃的垃圾都会被自然分解,不会造成危害 C、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D、垃圾需要分类回收利用
    (4)、请帮小明将捡到的垃圾进行分类。(选填序号)

    ①塑料瓶 ②苹果核 ③玻璃瓶 ④一次性餐具 ⑤香蕉皮 ⑥废电池 ⑦鱼骨头 ⑧泡沫箱

    (5)、正在烧烤的小明闻到飘起的烟雾,不禁咳嗽起来,他想起烧烤煤炭对环境的影响。煤炭属于(选填“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大量燃烧会导致全球气候
    (6)、回家后,小明模拟了温室效应实验。他取一个透明的塑料密封袋和两支型号相同的温度计,将一支温度计装入密封袋,封好袋口。实验中,透明塑料密封袋模拟了
    (7)、在这个模拟实验中,需要把装入密封袋的温度计和另一支温度计并排同时放在(     )。
    A、阴凉通风处 B、阳光下 C、教室里 D、冰箱里
  • 6、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1世纪初,在蒲州附近潼关以北的黄河上曾架起一座很大的浮桥,浮桥的缆绳用八只铁牛系住,这些铁牛立于两岸,每只铁牛重数万斤。后来由于洪水泛滥,浮桥被冲垮,铁牛也沉入河中。在当时的条件下,把铁牛打捞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和尚怀丙指挥着一班船工,用两只大木船装满了泥沙,并排拴在一起,两只木船之间用木头搭了个架子,怀丙指挥着把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叫人带着拴在木架上的绳索潜到水底下,绑牢铁牛,再在木架上收紧绳索,然后叫船工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去,随着船中泥沙的减少,船身一点一点地向上浮,待到两船的浮力超过船身和大铁牛的重量时,陷在沙中的大铁牛就一点一点向上拔,直到船身浮到大铁牛悬在水中时,怀丙就叫船工们把船划到岸边。这样来回反复八次,终于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

    (1)、怀丙指挥着一班船工,用两只大木船装满了泥沙,并排拴在一起,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让船更加稳定 B、让船行驶更快 C、使船的载重量更大 D、更容易控制方向
    (2)、大铁牛是被(   )拉上来的。
    A、船的重力 B、船的浮力 C、沙子的重力 D、沙子的浮力
    (3)、船工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去,随着船中泥沙的减少,船身一点一点地向上浮,这是因为
    (4)、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船的都在进步。
    (5)、潜艇也是船的一种,它是通过改变的大小来实现上浮和下潜的,许多潜艇被设计成鱼类的身体形状,可以。核潜艇的动力来自 , 它是一种(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6)、在海底7000米处进行过载人探索,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是(    )。
    A、“水龙”号 B、“蛟龙”号 C、长江一号 D、“飞鱼”号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氢气作为未来理想能源的优点:来源广泛,可以由水制得;燃烧产物不污染环境,生产的水可以继续制取氢,循环使用。

    材料二:太阳能具有总量巨大、安全经济、清洁无污染等优点,人类利用太阳能有三大技术领域,即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和光化转换,其中光电转换就是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材料三:太阳能可以就地开发,不存在运输问题,对于交通不方便的农村、海岛和偏远地区更具有利用价值。如图是某海岛的光伏电站,它属于家用并网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发电功率为2千瓦时(即每小时发电2千瓦),除去自家使用,多余的电可以并入电网。

    (1)、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作 , 这个过程会(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该并网型大型发电系统,光照6小时可以发电千瓦。
    (3)、对于氢能和太阳能的开发,以下课题不具有研究价值的是(     )。
    A、寻找直接从空气中分离氢气的方法 B、寻找合适的催化剂,使水在太阳照射下分解产生氢气 C、寻找制作太阳能电池的新型材料,提高光电转化效率 D、寻找更多利用太阳能和氢能的方法,扩大使用范围
    (4)、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人类过度消耗煤、石油和等化石能源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大气中的等气体的含量。这些气体的增加会使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 , 称为“温室效应”。
    (5)、在下列电能来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A.核电      B.太阳能发电        C.水电        D.风电        E.火电

    (6)、为了节约能源,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A.冬季空调温度尽量调高一点,房间更暖和

    B.将照明用的普通白炽灯换成同样亮度的LED灯

    C.电视不看了直接按遥控器关机,使电视处于待机模式,下次开机更方便

    D.坐公交车代替自驾车出行

    E.洗脸时尽量用流动水洗,这样比较卫生

  • 8、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蛞蝓俗称“鼻涕虫”,是一种软体动物。蛞蝓的外表看起来像没有壳的蜗牛,其身上分泌的黏液可以帮助它保持体表湿润,在移动的时候减小身体与地面的摩擦。蛞蝓的食性复杂且食量较大,最爱啃食蔬菜等农作物,常在菜园、田间活动,蛙类、鸡、鸭、鹅等是它主要的天敌。蛞蝓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入夏气温升高,蛞蝓的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大量的蛞蝓频繁活动,成为灾害;冬天来临时,蛞蝓则以成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

    (1)、根据材料写出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
    (2)、入夏气温升高,蛞蝓的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大量的蛞蝓频繁活动;冬天来临时,蛞蝓则以成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蛞蝓的这些行为主要受(     )的影响。
    A、温度 B、阳光 C、水分 D、食物
    (3)、某实验小组对蛞蝓进行了以下研究。请将实验补充完整:

    ①提出问题:蛞蝓喜欢生活在黑暗环境中吗?

    ②实验猜想:

    (4)、实验过程:在研究蛞蝓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将盒盖的一端剪去一小块,两端都放入潮湿的土壤 B、将盒盖的两端各剪去一小块,两端都放入潮湿的土壤 C、将盒盖的一端剪去一小块,一端放入潮湿的土壤,一端放入干燥的土壤 D、盒盖不剪,盒子内一端放入干燥的土壤,另一端放入潮湿的土壤
    (5)、选好实验材料后,将10只健康的蛞蝓放在盒子中间,并将盒子放在台灯下。光照5分钟后,打开盖子观察记录,并重复做3次实验。以下是得到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明亮一端的蛞蝓/只

    黑暗一端的蛞蝓/只

    盒子中间的蛞蝓/只

    1

    1

    8

    1

    2

    0

    10

    0

    3

    0

    9

    1

    从实验记录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6)、蛞蝓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这是因为。蛞蝓身上分泌的黏液的作用是
  • 9、有一款杯子叫“55度杯”,商家宣称,这款杯子的不锈钢内胆夹层中有一种微米级传热材料,可随着温度变化实现可逆的固液转换,从而实现升温和降温的功能,可以将开水和凉水的温度在短时间内调节到55℃,堪称“喝水神器”。

    (1)、根据商家的说法,当我们倒入100℃的开水,由于不锈钢是热的 , 热量会快速从水传递给微米级传热材料。
    (2)、根据商家的说法,当我们喝完热水倒入冷水的时候,微米级传热材料会瞬间热量,杯中水的温度升高,同时微米级传热材料又变成固态。
    (3)、开水或凉水倒入杯中,热量在水与“微米级传热材料”间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   )。
    A、热辐射 B、热对流 C、热传导 D、以上三种都有
    (4)、某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商家是在误导消费者,其实杯子的夹层里装的大部分是普通的浓盐水。倒入热水后,通过热传递,杯中的水和夹层中浓盐水的温度都能达到55℃左右。但如果倒入杯中的为凉水,那么杯中水的温度还能达到55℃吗?。为什么?
  • 10、研究水的沸腾实验。
    (1)、实验材料:水、烧杯、、铁架台、石棉网、玻璃片。
    (2)、实验过程: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铁架台上加热(如图丙)。

    ②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③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实验现象:

    加热过程中,水中有少量出现,温度在不断升高。

    (3)、小科观察到同学们测水温时的操作(如图丁),正确的是
    (4)、加热到第6分钟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
    (5)、继续给水加热,水会沸腾。水沸腾时,水中有大量(     )出现;水面开始沸腾,水面上可以看到(      );水的温度(    )。
    A、水泡 水蒸气 上升 B、气泡 水蒸气 不变 C、水泡 水雾 上升 D、气泡 水雾 不变
    (6)、小科在观察过程中,看到杯中水的气泡变化,图为沸腾前杯中的气泡情况;图为沸腾时杯中的气泡情况。(均选填“甲”或“乙”)
  • 11、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1)、根据生态环境知识分析雾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形成雾霾的一个重要因素 B、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给自足的,雾霾天气没有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C、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 D、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之一是污染物浓度过高而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严重影响着人体的呼吸健康;我国出台了很多预防和治理措施,初见成效。下列不属于雾霾治理措施的是(    )。
    A、植树绿化,美化环境 B、外出时佩戴防雾霾口罩 C、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 D、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太阳能发电
    (3)、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威胁,雾霾容易引起的疾病是(    )。
    A、气管炎 B、贫血 C、坏血症 D、夜盲症
    (4)、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大小是否有关,小科和他的同学们对火车站广场周边的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下表;在该探究实验中,他们设置的改变条件是 , 而其他条件都相同。

    组别

    PM2.5 (微克/立方米)

    清晨 (车流量小)

    上班时段(车流量大)

    中午 (车流量小)

    下班时段(车流量大)

    第1组

    19

    89

    43

    97

    第2组

    22

    22

    38

    98

    第3组

    20

    86

    41

    99

    (5)、上述数据中有一个数据有误,是第时段的数据。这个数据比较合理的是(   )。

    A.28             B.38               C.88                D.118

    (6)、为减小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7)、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8)、“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下列事实与“雾霾”天气增多无关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B、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 C、工厂废气的任意排放 D、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 12、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之重器——055型驱逐舰,是中国海军第四代驱逐舰,截至2021年3月有2艘服役、6艘下水。它被认为是除航空母舰和两栖攻击舰级别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建造的吨位最大的作战舰艇,此型舰的服役,标志着中国的驱逐舰已经跻身于全球最先进军舰的行列。

    (1)、有两个体积相同、质量分别是30克和20克的球形物体。重30克的物体在水中能浮起来,重20克的物体(     )。
    A、浮在水面上 B、悬浮在水中 C、沉到水底 D、都有可能
    (2)、潜艇压载舱里面加水,潜艇就会下沉,把压载舱的水排出来,潜艇会上浮。潜艇是通过改变它的(     )来改变沉浮的。
    A、体积 B、重力 C、形状 D、体积和重量
    (3)、当(     )时,潜艇就逐渐浮出水面。
    A、水对潜艇的浮力小于潜艇的重力 B、水对潜艇的浮力大于潜艇的重力 C、水对潜艇的浮力等于潜艇的重力 D、潜艇的沉浮与潜艇浮力、重力的大小无关
    (4)、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相同,所受的浮力相同。如果两块大小、形状一样,重量不同的铁块和橡皮泥同时完全浸没到水中,铁块的浮力橡皮泥的浮力。
    (5)、驱逐舰上有一种辅助设备,类似于我们游泳时的“跟屁虫”,当人在体力不支等紧急情况时,可以将气囊压在水中,防止人下沉,在此情况下(     )。
    A、人受到的重力减小了 B、气囊受到的浮力变大了 C、气囊受到的浮力变小了 D、气囊受到的浮力不变
  • 13、“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曹冲让人将大象赶上船,在船舷处做水位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使船身下沉到记号处;再将石头搬出并测出石头的重量,所测出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质量。

    (1)、为了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将石头换成铁块 B、在有风浪的江河中进行测量 C、换成大船做实验 D、大象和石头摆在船的中央,保持船的平衡
    (2)、用同样多的材料制作小船,把船做得更大,小船更大,在水面时的更大,载重量也更大。
    (3)、为了防止船舱中的石头滚动影响平衡,可以将船舱(     )。
    A、变大 B、变小 C、分隔 D、加高
    (4)、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质量,其原因是(     )。
    A、在同一水面上完成实验 B、在同一艘船上完成实验 C、两次实验的浮力大小相同 D、石头的体积和大象的体积相同
  • 14、生物实验室的饲养箱中有一条变色龙,饲养箱上方安装了两盏灯(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饲养箱内的动物食谱表

    动物名称

    食谱

    蟋蟀

    绿色植物

    蜘蛛

    蟋蟀

    变色龙

    蜘蛛、蟋蟀

    (1)、饲养箱里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叫
    (2)、给饲养箱安装两盏灯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观察饲养箱内部的情况 B、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C、便于在记录纸上记录观察情况 D、为变色龙提供温度
    (3)、关于饲养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饲养箱内的所有生物都能长期生存 B、植物会先死亡 C、蟋蟀的存活时间较长 D、盛水盘里需要定时加水
    (4)、这个饲养箱中有条食物链,其中包含食谱表中全部生物的食物链是
    (5)、上述食物链中,属于消费者的是(     )。
    A、绿色植物、蟋蟀、蜘蛛、变色龙 B、蟋蟀、蜘蛛、变色龙 C、绿色植物 D、绿色植物、蟋蟀、蜘蛛
    (6)、下列关于食物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 B、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的是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C、食物链中的任何一种生物灭绝都会影响整条食物链 D、食物链中的动物之间都是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的
    (7)、小科发现变色龙的体色会随着周围环境颜色变化而变化,这是(     )的一种表现。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改变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8)、下列(     )与变色龙和环境的关系一样。
    A、犀牛和犀牛鸟 B、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9)、为了研究气温对变色龙行为的影响,我们设计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15、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环境中的温度对动物的影响非常大。有些动物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变温动物;而有些动物的体温则会保持不变,称为恒温动物。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体表被毛,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属于恒温动物;而无脊椎动物及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属于变温动物。

    (1)、根据动物体温是否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将动物分为两类。蚯蚓是一种身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它属于(选填“恒温”或“变温”)动物。
    (2)、人类的体温是恒定的,这是因为体内有良好的的结构。
    (3)、下列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A、乌龟 B、 C、青蛙 D、麻雀
    (4)、丹顶鹤是(选填“鸟类”或“哺乳动物),属于动物。为了保护丹顶鹤以及它们的生存环境,在丹顶鹤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    )等一批自然保护区。

    A.卧龙、扎龙、向海 B.扎龙、向海、青海C.扎龙、向海、盐城D.扎龙、青海、卧龙

  • 16、如右图所示的羊皮筏子,是黄河中上游古代先民借助河水之力,运输人员、物资而发明的水上工具。制作羊皮筏子的关键是剥制完好无损的羊皮囊,并在羊皮囊里吹足空气,每一个羊皮筏子需要9~12个羊皮囊。羊皮囊虽然小,但500个羊皮囊扎成一个大筏子装载货物,其气势如同一个“军舰”。

    (1)、羊皮筏子主要是靠(    )浮在水面上的。
    A、空气 B、竹子 C、羊皮囊
    (2)、羊皮筏子向下游运输货物时的主要动力是(    )。
    A、人力 B、风力 C、电动机 D、水力
    (3)、与普通的竹筏相比,羊皮筏子稳定性 , 载重量
  • 17、右图是小明制作的一个生态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生态瓶中提供氧气的是 , 非生物因素包括等。
    (2)、在制作生态瓶时,小明应该先放入的生物是(    )。
    A、浮萍和金鱼藻 B、螺蛳 C、
    (3)、若小明在瓶中放入乌龟(肉食动物),则此时生态瓶中虾的存活时间会(选填“变长”“变短”或“不变”)。
    (4)、当放入以虾为食的乌龟后,就会组成一条食物链,写出这条食物链:
    (5)、评价小明制作的生态瓶时,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    )。
    A、生态瓶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 B、生态瓶中生物数量的多少 C、整个生态瓶的美观程度 D、生态瓶中水量的多少
  • 18、小明几天前买的绿豆种子不小心撒到了院子里,过几天路过时发现长了好几棵绿豆苗,于是他就耐心地去观察它们。

    (1)、他找到了如右图所示的绿豆苗(叶黄、茎细长),推测它们应该是在(填“黑暗环境中”或“阳光下”)找到的。
    (2)、这些绿豆苗看上去不太健康,想要让它们健康生长,小明应该怎么做?
    (3)、阳光下的绿豆苗会进行 , 它们可以利用 , 制造出生长所需的 , 并释放
  • 19、关于食物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食物网中动物种类多,灭绝几种影响不大 B、食物网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的 C、一些生物会被多种动物吃 D、一些动物会吃多种生物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11月10日,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度10909米处成功坐底,并停留了6小时,3位科考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深海探测活动,带回了矿物、沉积层、深海生物及深海水样等珍贵样本,并在深海中完成了和水上的通话。

    (1)、地球被称为水的星球,表面有约(     )的面积被水覆盖。
    A、25% B、70% C、50% D、90%
    (2)、深海是一个高压、无光和水温低的地方,通常温度只有2℃。我们在设计潜水器时,不仅要考虑选择材料的坚固性,而且还要选择(     )的材料来制作。
    A、保温性能好 B、保温性能差 C、散热性好 D、导电性好
    (3)、科学家在海沟中发现的海参和深海鱼与一般的鱼类不一样:鱼的骨骼非常薄,且容易弯曲;肌肉组织特别柔韧,纤维组织出奇的细密。这些都说明了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动物,即环境生物。
    (4)、海洋植物是大气中(     )的主要吸收者之一。
    A、二氧化碳 B、氧气 C、空气 D、氢气
    (5)、载人潜水器在以下哪个运动状态时,浮力会变小?(     )。
    A、完全在水中后继续下潜 B、从海底向上浮起,但未露出水面 C、在海底水平向前移动 D、从水中慢慢露出水面
    (6)、此次探测主要涉及的海洋资源是(     )。

    ①海洋生物资源    ②海洋矿产资源      ③海洋空间资源       ④海洋化学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人类的行为会影响海洋环境,下列行为不会对海洋造成危害的是(     )。
    A、大型船只在海上航行 B、油轮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 C、往海洋中排放核污水 D、大量捕杀海洋生物
上一页 321 322 323 324 3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