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下为古代世界两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 与下列两图所示疆域对应的帝国是( )

A、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 B、波斯帝国、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
2、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图1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
3、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图1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
4、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了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地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
5、考古工作者在很多隋唐遗址中发现了当时外国的货币,如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和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佛教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也都在唐朝时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表明隋唐时期(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 B、佛教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 D、儒家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
6、公元833年,尚书省曾因“虫旱相因,恐致灾荒”而宣布取消第二年的春闱(春季的省试及殿试);但后来唐文宗念在各地举子们积极备考、立志报国的实际情形,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只是将考期推迟了一个月。这一现象反映出科举制( )A、实现了社会公正 B、具有社会导向功能 C、建立了文官政治 D、杜绝了官本位思想
-
7、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 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 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
-
8、魏晋时期,地方豪强聚族而居。特别是永嘉之乱以来,大量流民依附于豪族庄园,豪族大土地经营所构成的庄园规模很大,史料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姆千群,徒附万计”。魏晋庄园经济( )A、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B、促使区域经济均衡增长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妨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
9、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貙。……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诗作反映出( )A、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 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 C、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 D、“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
-
10、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图1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
1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女人没有犯过罪,而且并无过错,但是男性离开和忽视她,她将拿回她的嫁妆并回到她父亲的家;如果女人希望离开她丈夫的家庭,那么丈夫对其嫁妆进行赔偿后,她就可以离开。这表明该法典( )A、完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意图规范各阶层的义务 C、一定程度上保护妇女权益 D、重在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
12、有学者这样描述印度的种姓制度:各种姓集团都居住在自己的种姓区内……各种姓使用自己的水井、有自己的庙宇。各种姓之间职业世袭,不通婚,不共食。从历史长时段看,种姓制度的影响是( )A、职业世袭,经济组织焕发新活力 B、贫富悬殊,社会地位不平等加剧 C、种姓隔离,导致民族凝聚力较弱 D、同姓通婚,导致种族歧视很严重
-
13、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原生文明诞生地的形成空间均不过数十万平方公里,唯有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这凸显出中华文明形成之时便具有( )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 C、厉行专制的集权意识 D、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
14、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 )
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 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河流域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 D、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
材料一 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 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所示:

材料二 宋代部分谣谚
谣谚
类别
引文
富儿更替做
经济谣
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谣
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时同榜用三人
政治谣
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
只重衣衫不重人
社会谣
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
(1)、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兴趣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8分) -
16、京剧中的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曹操、赵高、严嵩等形象在京剧表演中属于水白脸。随着京剧的流传,逐步固化了曹操、赵高、严嵩等人在民间的形象。这种现象( )A、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B、有利于在民间普及历史知识 C、进一步强化了传统价值观 D、提高了京剧在戏剧中的地位
-
17、乾隆时期,《襄阳府志》提到“春末夏初,(玉米)即成蛀秕,不可久贮耳”,所以玉米除保留基本的口粮外,大多被人们用来换取盐等生活必需品。这一状况( )A、阻碍了玉米种植的推广 B、缓解了市场上粮食危机 C、加剧了市场粮价的暴涨 D、助推了粮食商品化发展
-
18、元朝初期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春猎秋狝”活动。1312年,元仁宗颁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 )A、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 B、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 C、确立了以农立国的治国策略 D、放弃了民族分化政策
-
19、如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第一个长方框中应填写( )
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C、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魏晋开始出现三教合流 -
20、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其中常举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进士又作“士林华选”,对于缙绅而言,“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这说明,唐代“进士及第”( )A、不利社会阶层流动 B、考核标准严格苛刻 C、重视士家大族利益 D、受到社会广泛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