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拉美各国独立后,尽管时不时仍有破坏民主的军人政权出现,但是,民主的破坏往往是暂时的,危机过后,必然是民主的恢复。这说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A、使民主政治遭到了破坏 B、使各国的政局动荡不安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
2、1899年12月,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议会中演讲表示:“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国外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皮洛夫的言论反映出,当时( )A、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B、欧洲已形成两大敌对军事集团 C、各殖民国家达成“有效占领”原则 D、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
3、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列强经过激烈讨价还价,达成协议。其中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会议还决定,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材料表明柏林会议的主要目的在于( )A、调整殖民者与非洲国家的矛盾 B、协调西方列强在侵略中的冲突 C、维护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贸易 D、确立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秩序
-
4、1876年9月,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布鲁塞尔召开了有比、英、法、德、意、葡等国参加的会议,成立了“国际考察和开发中非协会”,并在各国设分会,确定了各分会在非洲建立据点的范围,与会各国互相保证在上述地区有“行动的自由”。这次会议( )A、意图为列强瓜分非洲做准备 B、有利于非洲社会的全面发展 C、解决了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 D、导致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
5、研究表明,1500年至1867年,有1 200万至2 000万奴隶被运往美洲。至1850年,在南北美洲,非洲裔奴隶的人数是白人的3—4倍。这表明,奴隶贸易( )A、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 B、因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 C、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造成了美洲生产力过剩
-
6、图,指着地图说明当地的资源有多么丰富。俾斯麦表示:“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A、意在限制法国和俄国的崛起 B、当务之急是实现统一 C、殖民野心受限于其地缘政治 D、要在非洲拓展殖民地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戊戌奏稿》印行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收录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的20篇奏疏。据当代学者考证,此书在出版刊行时,康有为对戊戌变法期间奏疏原件内容有所改纂。
戊戌奏疏原件
《戊戌奏稿》
《应诏统筹全局折》
康有为建议光绪全面维新,当务之急,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事,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变政
考》
“日本变法,以民选议院为大纲领……泰西各国略如此,然而皆强矣”“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康有为提醒光绪不可操之过急,“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民智不开……取乱之道也”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请励工艺奖创新
折》等
称君权乃“雷霆万钧之力,势之所发,罔不披靡。如牧者之驱群羊,东西惟鞭所指”
“中国礼法有过尊之弊而大害生焉”“人民虽卑,亦天之子”“信仰自由,为宪法大义”
——据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戊戌奏疏原件与《戊戌奏稿》中政治主张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对其戊戌变法时期奏疏进行改动的原因,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
8、下图是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代行颁布的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的退位诏书。这份诏书( )
A、属于一手史料,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结束 B、标志着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C、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D、意味着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
9、民国初年,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据此可知,辛亥革命之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各民族实现了一律平等 C、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 D、承认各民族享有自决权
-
10、1908年,全国各地的陆军军官学堂共有学员近两万人,其中派往日本留学的有700余人。1911年,在部队中服役的军官,有留日经历的达800名左右。这在客观上( )A、缓解了统治危机 B、加剧了中日民族矛盾 C、培养了进步力量 D、削弱了欧美在华势力
-
11、工厂和工厂制度

依据图示和所学,围绕“工厂和工厂制度”对人类社会某一个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2、恩格斯在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删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外来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该书从1880年以来出版了10多种外文译本,并且在工人运动中得以广泛传播。这一历史现象( )A、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B、根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可能性 D、表明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普遍具备
-
13、1623年,康帕内尔写成《太阳城》,主张废除私有制,描绘了人人必须劳动,一切生产和分配活动都由社会来组织,20岁以上的公民岀席每月举行的公民大会,有权提名或更换政府官员的理想社会制度。由此可见,该著作( )A、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B、具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特征 C、深受启蒙思想家卢梭思想的影响 D、推崇直接民主反对英国君主立宪制
-
14、18世纪70年代,一位英国思想家这样写到:“关于把资本投到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面,以及什么样的产品能带来最大的价值,非常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每个人设身处地的判断,都会比一个政治家或一个立法者为他做的判断好。”作者表达的是( )A、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 B、资产阶级的民主观念 C、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 D、追求个性的人文主义
-
15、传统的英国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家庭体积庞大。18世纪后期,工人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英国家庭由定居到经常迁徙 B、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C、女性已经摆脱对男性的依附 D、工业革命增强家庭成员独立意识
-
16、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16—1838年报纸的销量增长了33%,1836—1856年又增长了70%,而1856—1882年的增长率高达600%。商业性的职业体育比赛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遣活动。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A、推动了休闲方式的商业化 B、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C、促进了印刷技术的近代化 D、提升了英国国民的识字率
-
17、关于洋务运动的目的,“镇压革命说”在学术界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洋务运动的目的出现许多新的说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主客矛盾说。此说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和时代潮流相违背的,洋务派妄图在死保封建体制的前提下移植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客观上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输入是有助于加速封建制度崩溃的,但这是和洋务派的主观动机相矛盾的。
反抗侵略说。此说认为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农民运动事实上已不足以威胁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当时真正能威胁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所以,洋务运动不是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勾结的产物,而是它们之间矛盾的产物。
双重目的说。此说认为,洋务派有“剿贼”和“御侮”的双重目的。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是针对国内农民战争。到7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农民起义的逐渐平息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日益加深,洋务运动的重心已明显转移到抵御外侮、防止中国殖民地化的这方面来。
实践检验说。此说认为目的或动机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失败中却包含着成功的因素。在当时来说,洋务运动毕竟是一件新鲜的事物,它是在守旧的顽固派的反对喧嚣声中诞生的,而实践证明它是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
——摘编自戚其章《中国近代史新讲》
(1)、根据材料,指出“主客矛盾说”与“双重目的说”的主要不同之处。(2)、说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洋务运动目的出现多种不同历史解释的原因。 -
18、乾嘉时期,《墨子》、《老子》等诸子学主要起着“羽翼六经”的作用。道光与同治年间,社会上出现了“通子致用”的言论,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政府文化政策走向松弛 B、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化 C、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变动 D、科举改革影响内容选择
-
19、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不久浙江、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互保区域扩大到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 )A、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 B、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 C、南方与清政府分庭抗礼 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
-
20、“中法战争爆发后,地处抗法前线的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等省民众焚教堂、驱教士,自发地把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与保卫边疆的斗争结合起来,造成很大声势。”该材料反映了( )A、民众反侵略自觉意识大大增强 B、中法战争中民众踊跃参加战斗 C、反洋教是反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D、洋教侵略使中国主权大量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