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如今我国东北黑土层在变薄,肥力在下降,科学家正运用免耕和秸秆覆盖等方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不属于我国东北黑土形成条件的是(     )
    A、夏季湿热 B、冬季湿冷 C、冻土广布 D、植被茂盛
    (2)、秸秆覆盖在黑土表面,有利于(     )

    ①提高地温       ②减轻风蚀和水蚀       ③冬季放牧       ④保水增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永暑岛,原名永暑礁,是中国南沙群岛的一个环形珊瑚岛。通过填海造陆,永暑岛已成为中国实际控制的最大南沙岛屿。2016年,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岛上勘测到地下淡水资源。珊瑚岛的地下淡水漂浮于地下咸水之上,中央厚,边缘薄、宛如透镜体形状存在,形成了海岛独特的地下淡水资源——淡水透镜体。一般的珊瑚岛礁因雨水下渗时间不足难以形成淡水透镜体。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专家分析,永暑岛淡水透镜体是最近几年才形成,促使其形成的最大因素是(     )
    A、岛屿面积 B、地质构造 C、年降水量 D、海浪大小
    (2)、有关永暑岛淡水透镜体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降水丰富,淡水透镜体水量大 B、地表植被覆盖率差异导致淡水透镜体中央厚,边缘薄 C、淡水透镜体较封闭,水体更新速度慢 D、受底部咸水影响,水质较差
  • 3、某城市公园在河道或沟渠边坡建造植草沟来处理雨水。下图为该公园植草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河道或沟渠边坡建造植草沟可以(     )
    A、减缓地表径流 B、增加降水 C、减少下渗 D、增加水汽输送
    (2)、推广此类公园对城市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

    ①构建生态景观②加剧热岛效应③塑造地表形态④减小气温日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4、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小题。

    (1)、山顶A的海拔和陡崖D的相对高度组合正确的是(     )
    A、990米、301米 B、950米、201米 C、850米、499米 D、799米、501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先向南流,再向西南流 B、若两山顶间建游览索道,其长度应不小于875米 C、陡崖处可观赏到瀑布景观 D、B地可见V型峡谷,C地可见三角洲
  • 5、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该图表示大洋环流,②④ 所在纬线为 30°,则关于洋流②所在的半球及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①北半球       ②南半球       ③寒流       ④暖流

    A、①③ B、①④ C、 D、②④
    (2)、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示意图,甲地为海洋,乙为陆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环节①为地表径流 B、环节②气流上升 C、环节③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明显 D、环节④使甲地增温
    (3)、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甲、乙为近地面,丙、丁为高空,则该地可能出现在
    A、北半球 7 月的海陆间,甲为陆地,乙为海洋 B、南半球 7 月的城市与郊区之间,甲为郊区,乙为市中心 C、夜晚的山谷间,甲在山坡上方,乙在谷底 D、盛夏中午的林地和沙地交界地带,甲为林地,乙为沙地
  • 6、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11月28日18时52分在秘鲁北部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千米。下图为“震中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本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地壳 B、软流层 C、地核 D、下地幔
    (2)、秘鲁地震多发,主要是因为其位于(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B、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C、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 D、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3)、甲处洋流与下图相符的是(     )
    A、 B、 C、 D、
    (4)、甲洋流对沿岸地区的影响是(     )
    A、降温减湿形成荒漠环境 B、使污染物向南不断扩散 C、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 D、加快过往海轮航行速度
  • 7、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具有陡壁的小山包”之意。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排列,形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奇特景观。读我国北疆地区魔鬼城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雅丹地貌最终形成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堆积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2)、这里的小丘有规律延伸的方向是(     )
    A、东西向 B、南北向 C、西北一东南向 D、东北一西南向
    (3)、南疆地区多流动沙丘,但北疆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却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其形成原因最可能是准噶尔盆地(     )
    A、风力较小,搬运能力弱 B、沙粒较大,风力搬运不动 C、地势较低,地形起伏大 D、水源较丰富,植被覆盖较好
    (4)、图中多地沙漠化严重,动态监测沙漠化面积变化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GNSS B、RS+GIS C、GNSS+VR D、GPRS+GIS
  • 8、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下图分别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和丹娘沙丘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 C、冰川堆积 D、海浪堆积
    (2)、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     )
    A、印度洋海滩 B、沿岸疏松的土壤 C、新疆沙漠 D、附近江心洲和河漫滩
  • 9、读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单位:百帕)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 B、 C、 D、
    (2)、④处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 10、地膜覆盖是指以农用塑料海膜覆盖地表的-种措施,地膜覆盖栽培的最大效应是提高土壤温度。下图为农田地膜覆盖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温度,主要是因为地膜(     )
    A、增加了太阳辐射 B、抑制了热量交换 C、增加了地面辐射 D、减少了大气辐射
    (2)、下列现象与地膜覆盖原理相似的是(     )
    A、法国南部葡萄园铺设鹅卵石 B、冬季积雪厚利于作物越冬 C、不同农作物间作套种 D、夏季葡萄园挂黑色尼龙网
  • 11、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下图实线代表地震波,虚线代表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层的厚度均一 B、乙层中有岩浆物质 C、丙层物质为固态 D、丁层物质运动形成地球磁场
    (2)、图中地震波(     )
    A、可以通过气态 B、表示的是横波 C、传播速度较慢 D、波速变化不显著
  • 12、地球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科学家绘制的地球生命演化和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甲所处的地质时期是(     )
    A、新生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太古宙
    (2)、乙所处的地质时期(     )
    A、鱼类开始出现 B、恐龙从盛行至消失 C、灵长类动物出现 D、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3)、丙所处的地质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期,主要是由于当时(     )

    ①蕨类植物繁盛②裸子植物极度兴盛③地壳运动剧烈④第四纪气候的变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13、青海省共和县平均海拔2920m,建设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的光伏电园区。园区建成后,大量生长的杂草对园区太阳能发电产生了影响。园区利用当地牧民的羊群啃食杂草,替代人工除草,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能牧互促”。近年园区要求企业把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提高到1.2m。读光伏电园区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当地(     )
    A、人口少 B、海拔高 C、气温低 D、纬度高
    (2)、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是为了(     )
    A、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B、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C、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D、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 14、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受夏季风影响,我国( )
    A、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B、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C、夏季南北温差加大 D、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
    (2)、若夏季风弱,雨带推进慢且在南方滞留,易导致( )
    A、南涝北旱 B、全国皆涝 C、北涝南旱 D、西涝东旱
    (3)、为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个人和家庭做法正确的是( )
    A、平时在家中囤积大量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B、提升游泳技能,遇到被困人员一定要下水施救 C、洪灾后物资短缺,浸泡过的食物及时食用 D、洪水来袭时,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水北调”是我国的战略性工程,目前已建成东线和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始于江都,终到天津,利用已有河流湖泊串联调水,受地形影响,水体无法从起点自流到终点,运行过程中,需利用抽水枢纽逐级抽引长江水。中线工程起点为丹江口水库渠首,终到北京团城湖,综合考虑运行成本、沿线影响、水量水质等因素后,开挖河渠与建设地下隧洞输水。南水北调工程缓解了华北平原的水资源短缺,促进了当地农业、工业的发展。图为东线工程与中线工程纵断面示意图。

    (1)、说明中线工程建设地下隧洞输水的优缺点
    (2)、从生产与生活的角度,为华北平原更高效利用调来的水资源提出合理建议。
    (3)、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 16、西气东输三线干线管道西起新疆霍尔果斯首站,东达广东省韶关末站。西气东输三线工程霍尔果斯—西安段沿西气东输二线线路东行,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共8个省、自治区。与西气东输二线相同,中亚天然气仍是西气东输三线的气源地。下为西气东输三线示意图。

    (1)、三条西气东输线路的终点为何都为东部地区?
    (2)、与一线管线相比,西气东输二、三线有何主要优势?
    (3)、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影响。
    (4)、简述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
  •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格库铁路(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是继兰新铁路、临哈铁路后,第三条出入新疆的铁路,2020年12月9日全线贯通运营。格库铁路沿线多荒漠、绿洲等景观,相对高差最高可达2500米。该铁路南端在格尔木连接青藏铁路,北端在库尔勒与南疆铁路相连。台特玛湖特大桥路段是格库铁路新疆段的咽喉工程,全长24.6公里。图1为格库铁路线路分布,图2台特玛湖特大桥路段图。

    (1)、分析格库铁路修建及全线贯通运营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2)、简析格库铁路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主要自然障碍。
    (3)、从铁路运营角度说明格库铁路全线设置较多车站的主要目的。
    (4)、说明台特玛湖特大桥路段没有采用传统地面铺装,而采用“以桥代路”方式的原因。
  • 18、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格局不匹配,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资源均衡利用是解决缺水地区水资源紧缺的主要手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汉江下游湖北丹江口水库,经河南、河北两省,北京、天津两市。自2016年后,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沿线地区水资源分配进行调整。下图示意沿线四省市2015年1月~2018年3月供生活用水的各分水口实际监测数据,得到四省市水资源分配量占比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大流量时间段是(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2)、12月至次年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沿线地区水资源分配调整的方式及原因是(   )
    A、增加——南方水库水量少 B、减少——北方河道结冰 C、增加——北方地区降雨少 D、减少——沿途需水量减少
  • 19、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非劳动年龄人口指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人口。读北京、浙江、河南和贵州四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图(数据来源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四地区抚养比排序正确的是(   )
    A、贵州>河南>浙江>北京 B、北京>浙江>河南>贵州 C、贵州>河南>北京>浙江 D、北京>浙江>贵州>河南
    (2)、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显示浙江人口抚养比变大,以下原因最合理的是(   )
    A、人口出生率上升 B、人口素质提高 C、退休潮出现 D、外省劳动力迁入
  • 20、太行山脉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和河南4省(市),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千米。“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脉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现今“太行八陉”已被公路、铁路变成了通途,昔日的军事关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1)、太行山脉作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   )

    ①具有明确性特征 ②具有过渡性特征 ③大体与我国冬季0 ℃等温线分布一致 ④属于自然形成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太行八陉”被公路、铁路变成了通途,说明区域的边界(   )
    A、先以屏障功能为主,后向联系功能转变 B、先以联系功能为主,后向屏障功能转变 C、只具有屏障功能,阻抑区域相互渗透 D、只具有联系功能,促进区域相互联系
    (3)、“太行八陉”的变迁可以促进山脉东西两侧(   )
    A、自然地理特征趋于相似 B、风俗习惯日益接近 C、农业地域类型趋于相同 D、人口密度日益接近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