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虚线所示区域是南极洲土壤类型多、成土条件好的区域。该区年均温约-2℃,年降水量200~1000mm;地衣、苔鲜等低等植物散布,企鹅、黑背鸥等动物栖息在海岸区。区内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大,其中部分区域土壤冻融扰动明显,导致土壤有机质在垂直迁移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分布特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区内土壤性状、成土过程也相应发生变化。图2示意该区某典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
(1)、指出该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2)、据图2,归纳该类十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3)、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区土壤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
2、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着设备损耗快、电网稳定性差、生态保护压力大等诸多挑战。为此,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措施,以保障青藏高原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的高质量发展。
(1)、简述青藏高原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优势。(2)、从白然环境角度,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诸多挑战的原因。(3)、提出提升青藏高原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主要措施。 -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澳大利亚悉尼的人口从东部沿海中心区沿交通线向西扩散,奠定了悉尼都市区的基本框架,之后人口又出现回流。随着都市区的发展,空间发展不均衡加剧。为应对由此带来的问题,悉尼都市区规划于2018年发布。该规划围绕不同核心,布局差异化产业,完善各层级中心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将悉尼都市区重塑为由东城、中城、西城三个特色各异、相互联系的城市组成的多中心都市区。规划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增加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恢复与保护生态系统等措施,提升都市区的宜居性。图示意都市区规划的空间布局。
(1)、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悉尼城市中心区人口向西扩散,试推测原因。(2)、分析西城建设成为悉尼都市区新中心的有利条件。(3)、说明该规划措施对提升悉尼都市区宜居性的作用。 -
4、在长江上游川江段,散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数量众多的江心岛。根据地貌差异可将江心岛分为山地型和平坝型两类,其中山地型地形起伏较大,平坝型地势较为平坦。岛上以传统农耕为主,在长期渐进式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山-水-林-田-居”于一体的岛屿聚落环境体系。图示意川江段江心岛路网与聚落空间关系的结构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山地型江心岛路网与聚落空间关系结构模式为( )A、带状延伸型 B、环状延伸型 C、十字环绕型 D、自由树枝型(2)、符合平坝型江心岛聚落空间组织特点的是( )①沟谷湾田,依坡筑舍
②密林沃野,集中聚居
③丘麓片田,择缓而居
④环林围田,逐路而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川江段江心岛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形成了差异化的聚落布局模式,其特征包括( )①小规模散布,形态自由
②集中连片,布局紧凑
③放射状蔓延,多轴推进
④组团聚居,错落有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5、西北太平洋某珊瑚岛礁属热带季风气候,呈长条形,沙堤环绕,植被繁茂。该岛沙嘴区受盛行风主导呈季节性变化,亦受波浪和潮汐作用。此外,极端风暴事件也会对沙嘴区造成重要影响。移动固沙障根据需要灵活布设。图示意2022年10月~2023年10月该岛沙嘴区的岸线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受冬季风影响,该岛沙嘴区冲淤特点是( )A、北侧、南侧皆以侵蚀为主 B、北侧淤积为主,南侧侵蚀为主 C、北侧、南侧皆以淤积为主 D、北侧侵蚀为主,南侧淤积为主(2)、极端风暴事件对该岛沙嘴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植被受损,岸线向海扩张 B、表层海水流速减弱,淤积加剧 C、风浪增强,岸线侵蚀加剧 D、表层海水流向转变,淤积加剧(3)、2022年10月~2023年10月该沙嘴区的岸线变化表明( )①沙嘴区受季风影响呈季节性冲淤交替
②沙嘴向西延伸的凸出部分基本无变化
③冬季时移动固沙障应主要布设于北侧
④冬季时移动固沙障应主要布设于南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6、某观测小组在当地以星空观测为主题,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在准备的星空图上标识了不同季节太阳的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小组开展星空观测时,为取得好的效果,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①天气
②纬度
③经度
④高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观测发现,某夜晚23:54天琴座位于天顶附近,则第2天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刻是( )A、23:50 B、23:54 C、23:56 D、23:58(3)、图所示太阳视运动方向和周期是( )①自东向西
②自西向东
③1恒星年
④1回归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7、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依托良渚文化和运河文化,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通过“文化+科技”融合的模式,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导,大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024年,该区文化产业产值占杭州市的一半以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余杭区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突出优势是( )
①运河沟通南北,信息通达性高
②文化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得力
③传统产业发达,劳动力较充足
④数字技术先进,人才储备雄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文化+科技”模式对余杭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延伸产业链价值链 B、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重工业向郊区转移 C、持续加大产业投入,推进产业均衡发展 D、提升交通建设水平,扩大物流辐射范围(3)、为促进余杭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优先采取的措施是( )①大力开发未利用土地建设文化园区
②引入高校资源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
③健全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激励机制
④放宽文化企业准入标准以扩大规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8、走进北京通州航天育种基地,色泽鲜艳的“太空樱桃”“太空番茄”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辣椒”令人大开眼界。基地依托种业科技园区,与众多企业共同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育种产业链,不仅把高品质的粮食、果蔬端上了百姓餐桌,更攻克了一批种源“卡脖子”技术,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图示意该基地在北京市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基地位于通州而非北京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通州( )A、交通运输便利 B、育种基础雄厚 C、气候条件优越 D、土地资源充足(2)、太空种子对农作物品质的提升( )A、打破了农业生产地域性 B、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C、弱化了农业生产季节性 D、保障了农产品的稳定供应(3)、航天育种对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表现在( )A、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B、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 C、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D、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 -
9、读局部海域洋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洋流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洋流增加沿岸降水 B、②洋流加快航行速度 C、甲海域夏季多发海雾 D、乙海域形成著名渔场(2)、下图为海水等温线分布示意图(a>b),能正确表示丙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的是( )A、
B、
C、
D、
-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大兴安岭与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走向相似,均位于中纬度地区。图为“大兴安岭和南阿尔卑斯山的位置及地形示意图”。
材料二 两列山脉东侧均为重要的农业区,农产品商品率都较高,但面向的市场不同。新西兰畜牧业发达,是著名乳畜产品生产国,粮食自给率约60%。
(1)、简述两列山脉东侧地区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活动的不同影响。(2)、两列山脉东侧地区农产品商品率都较高,分析其形成条件的异同。相同点:
不同点:
(3)、针对新西兰粮食的自给现状,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继续通过进口粮食以满足国内需求;
观点二认为,为保障粮食安全,扩大本国粮食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
请选择一个你支持的观点,说明理由。
-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国务院批复的《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海经济区(简称“两图一区”)建设,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材料二表为“两图一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图为“两图一区建设规划简图”。
名称
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的GDP占比
城镇化水平
南京都市圈
南京
34%
73%
苏锡常都市图
苏州、无锡、常州
100%
82%
淮海经济区
徐州
21%
60%
(1)、依据材料,写出两圈一区各自最突出的区位优势。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淮海经济区:。
(2)、依据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名称差异概括各自的空间结构,并简述准海经济区的空间特点。(3)、为共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城,两圈一区发展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提升中心城市能级;②打破行政区划壁垒;③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④推动城市间深度融合;③提高区城城镇化水平;⑥避免城市间同质化竞争。请根据两圈一区的发展情况,选择各自优先采取的措施(填写上述主要措施对应的序号,每个序号限填一次,每空限填一个)。
南京都市圈:、。
苏锡常都市圈:、。
淮海经济区:、。
-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济州岛位于朝鲜半岛以南82.8km,纬度位置与我国秦岭—淮河一线相近,最高峰汉拿山海拔1950m。该岛最低月均温为5.1℃,出现在1月,最高月均温为25.4℃,出现在8月。
材料二图为“济州岛位置及周边洋流分布示意图”,图为“济州岛地形及年降水量分布图”。
(1)、描述济州岛的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2)、写出济州岛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3)、分析暖流对济州岛1月气温的影响,并写出参照依据。(4)、济州岛最低月均温和最高月均温分别出现在1月和8月,与北半球大陆和海洋并不完全相同,请解释其原因。 -
13、乡村聚落的选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图为“我国西北某地乡村聚落四种模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四种模式中,农业活动空间范围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提炼四种模式的主要依据是( )A、作物品种 B、河流分布 C、土地利用 D、村庄规模 -
14、东南亚农业种植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变化。表为“东南亚不同历史时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历史时期
主要农作物
16世纪以前
水稻和甘蔗
16世纪至19世纪初
丁香、胡椒、烟草、咖啡、水稻、甘蔗等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橡胶、油棕、咖啡、水稻、甘蒸等
20世纪中叶以后
橡胶、油棕、蒸麻、可可、咖啡、水稻、甘蔗等
(1)、16 世纪,东南亚农业种植结构的转变,是因为( )A、土地支配权的变化 B、国家间的互惠贸易 C、本地消费市场扩大 D、劳动生产效率提高(2)、19 世纪中叶,东南亚农业种植结构再次发生变化,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是( )A、纺织加工 B、钢铁冶炼 C、汽车制造 D、煤炭开采(3)、近几十年,东南亚油棕种植面积扩大,能够解释该现象的概念是( )A、国际贸易区域化 B、区城环境差异化 C、农业生产机械化 D、全球经济一体化 -
15、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图7为“202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老年人口抚养比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江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我国人均收入高的地区老年人口抚养比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医疗卫生条件 B、人日迁移盘 C、人口预期寿命 D、人口出生率 -
16、亚洲中部高大山脉周边分布着许多国家的首都。图为“亚洲局部地区卫星影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城市发展初期选址在山麓地带,考虑的首要条件是( )A、充足的光热 B、稳定的水源 C、丰富的矿产 D、肥沃的土壤(2)、图中城市依托地形地势发展成为国家政治中心,主要考虑( )A、安全防御 B、城市历史 C、农业条件 D、人口数量 -
17、粮食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资原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区城差异。图为“2009—2019年我国省级行政区耕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2009—2019年我国省级行政区耕地面积的增加与减少,呈现明显的区城差异格局,大致的划分界线是( )A、110°E 经线 B、40°N纬线 C、胡焕庸线 D、秦岭—淮河-线(2)、2009—2019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耕地增加,其主要驱动力是( )A、作物品种改良 B、人口数量增多 C、具有规模效益 D、交通区位改善(3)、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符合因地施策的是( )A、东南地区严格保护耕地,复垦城镇建设用地 B、西北地区积极开采地下水,增加可灌溉面积 C、东北地区加大湿地开发力度,增加耕地供给 D、西南地区鼓励撂荒地复垦,遏制耕地非粮化 -
18、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推测该地最新的地质事件是( )A、岩层褶皱 B、地壳沉降 C、岩层断裂 D、岩浆侵入(2)、图中背斜顶部容易被侵蚀的证据是其顶部( )A、更老地层曾出露 B、存在断层 C、存在岩浆的侵人 D、岩性差异 -
19、由于植物适应荒漠环境的方式不同,其根系差别很大。图为“荒漠土壤剖面及植物根系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在图示荒漠土壤中,可溶性盐积聚的过程是( )A、生物作用 B、淀积作用 C、风积作用 D、溶蚀作用
(2)、根系较小的肉质植物,不同于其他荒漠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A、营养器官储水 B、枝叶演化成刺 C、干旱季节休眠 D、叶片具蜡质层(3)、与阿拉伯半岛的荒漠植物相比,我国塔里木盆地的荒漠植物更( )A、耐盐 B、耐旱 C、耐寒 D、耐热 -
20、加拿大最东端的斯比尔角被称为“加拿大东极”,是圣约翰斯市热门旅游景点。图为“圣约翰斯市旅游简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该图的指向标为( )A、
B、
C、
D、
(2)、该图采用的指向方式,能够( )A、满足显示城市范围需要 B、便于确定景点相对位置 C、增加测量距离的准确性 D、提高交通线路的可读性(3)、该类地图的设计方式常见于( )A、房产区位图 B、世界航海图 C、国家政区图 D、气象预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