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歌曲《东方红》简谱中有如下片段,其中的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 2、在19世纪中叶前,流行着一种“自然发生说”,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生物能否自然发生,历史上曾经做过许多实验。

    材料1:如图甲,雷迪将两块相同的肉,放到两个一样的瓶子内。一个瓶口封上纱布,苍蝇不能进入;另一个瓶敞口,苍蝇能进入。一段时间后,两瓶中的鲜肉都腐烂,没有封纱布的瓶内有了蛆(苍蝇的幼虫)。

    材料2:如图乙,巴斯德将肉汤放入曲颈瓶,加热至沸腾1小时,冷却后放置数天,瓶内肉汤中未发现微生物。打断细长玻璃管,几天后用显微镜观察,瓶内肉汤出现了大量的微生物。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中,雷迪实验中的变量是
    (2)、材料2中加热肉汤至沸腾1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
    (3)、材料2中,巴斯德的实验(填“否定”或“支持”)生物会自然发生的观点。
  • 3、如图是纸做的“竹蜻蜓”,在空中释放时能旋转下落。为了探究影响“个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小明取翅身、翅尾长度不相同的“竹蜻蜓”,改变回形针的数量,选择在无风的环境,从2.5米高的平台静止释放,记录

    落地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翅身长度 (厘米)

    翅尾长度 (厘米)

    翅身负重

    下落时间

    1

    4

    4

    t1

    2

    4

    5

    t2

    3

    5

    4

    t3

    4

    4

    5

    一枚回形针

    t4

    5

    4

    5

    两枚回形针

    t5

    (1)、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数量进行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2)、比较组别(填序号)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竹蜻蜓”下落快慢与翅尾长度的关系。
    (3)、实验结果发现“竹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且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则“t1、t2、t3”三者应满足的大小关系是 
  • 4、小科想准确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在读数时视线应与相平,放入石块后再此读数,根据图中示录小石块的体积为cm3。旁边的小王发现放入石块后小科是俯视读数的,那么他测量的石块体积(填“≥”“=”或“<”)石块实际的体积.

  • 5、填写合适单位或者数据:
    (1)、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   ;
    (2)、一瓶大雪碧体积为2.5

     

    (3)、50cm3=L
    (4)、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2.1
  • 6、下图为小科同学在做长度测量的实验。

    (1)、图甲是小科使用薄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请你指出图中两点不足之处:①;②
    (2)、图乙是小科测量细铜丝直径,请你帮助小科同学计算铜丝的直径为cm。
  • 7、下列关于实验室安全守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火火器、急救箱等应急情况处理器材所在的位置,应牢记在心 B、没有老师的指令,不得试嗅或直接接触任何化学试剂 C、如果被化学试剂灼伤,应用缓缓的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D、实验结束后,应将固体垃圾、有害有毒溶剂直接倒入水槽,并用水冲走
  • 8、某注射用蒸馏水瓶,按图甲放置测得底面直径为 D,液面高度为 H1;按图乙放置,测得空间的高度为 H2。若瓶子厚度不计,那么该瓶的容积为多大( )

    A、DH1H2 B、D2H1+H2 C、πD2H1+H22 D、πD2H1+H24
  • 9、如图为某兴趣小组在测量塑料盒体积时的实验情景,据图分析可得,塑料盒体积为( )

    A、1cm3 B、3cm C、6cm3 D、9cm3
  • 10、南极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达-88.3℃。下表是3种不同温度计能够测量的温度范围,则科考队应当携带哪一种温度计 ( )

    温度计类型

    测量范围

    水银温度计

    -39℃~357℃

    酒精温度计

    -113.5℃~78.4℃

    煤油温度计

     30°C-150°C

    A、水银温度计 B、酒精温度计 C、煤油温度计 D、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都可以
  • 1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 B、 C、 D、
  • 12、下列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
    A、2.8升=2.8  ×1000毫升=2800 毫升 B、1.3m3=1.3m2×10000=13000cm3 C、2.4 米=2.4×1000=2400 毫米 D、2.5m3=2.5×1000000cm3=25000000cm3
  • 13、我国古代把女子一菲长称为“咫”,男子一推长称作“尺”,如图“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大约相差( )

    A、3mm B、3cm C、3dm D、3m
  • 14、10克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当加入73克稀盐酸时,稀盐酸与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求: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当加入120克稀盐酸后,经充分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是
  • 15、实验室中有一种含有纯碱、小苏打和少量水的固体粉末样品。为了测定其中小苏打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

    已知:①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 C. D中所装药品足量且能完全吸收相关物质.

    ②碱石灰是CaO与NaOH 的固体混合物

    ③加热条件下,纯碱稳定不分解,小苏打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Na2CO3+H2O+CO2

    探究过程如下:

    Ⅰ.称量样品和已装入相关药品的装置C. D的质量,分别为:m、m1、m2;Ⅱ.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B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玻璃管加热

    Ⅲ.待玻璃管中样品完全反应,打开弹簧夹通空气,再熄灭酒精灯,直到玻璃管冷却

    Ⅳ.再次称量装置C. D的质量,分别为m3、m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
    (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E的作用
    (4)、依据实验所得数据计算,该样品中小苏打的质量分数为(用相关字母表示)。
  • 16、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如图。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的pH>7,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与 Ca(OH)2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

    对固体猜想:

    猜想Ⅰ: 全部是 NaOH; 猜想Ⅱ: 全部是 Na2CO3

    猜想Ⅲ: 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2)、若A是 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 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和b分别为 , 则猜想Ⅱ成立。
  • 17、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他们把①、②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乙图所示的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观察到有红褐色絮状沉淀生成,溶液呈黄色。

    (1)、图甲中,试管①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有剩余的反应物为
    (2)、通过以上现象,能确定烧杯内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18、在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至反应完全,反应的微观模型如图所示。

    (1)、该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2)、如图的“”“”“”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离子,则反应前“●”表示。(填写离子符号)
  • 19、测定某Na2CO3和NaCl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小夏设计了两个方案进行实验,分别取 mg样品。

    方案一:与足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1g固体.
    方案二: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逸出的气体用NaOH固体充分吸收,固体质量增加m2g,你认为方案合理,写出你选择方案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 并说明你做出选择的理由

  • 20、在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小红同学总结了氢氧化钙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所示,即氢氧化钙与图中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氢氧化钙与酸碱指示剂反应,小红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色。
    (2)、利用氢氧化钙与盐反应的性质,可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氢氧化钙杂质,请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上一页 147 148 149 150 1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