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以下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中梳理的笔记,下列选项中最为恰当的标题是(   )

    A、地方权力的陆续削弱 B、思想文化的迭代更新 C、皇权专制的不断加强 D、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
  • 2、据西夏考古资料证实,西夏铸币经历了“西夏文自铸币——西夏文汉文自铸币——汉文自铸币”这一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   )
    A、丝绸之路促进中欧经济交流 B、两宋时期农牧交融逐步深入 C、元朝时期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D、明清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管理
  • 3、《礼记·祭法》云:“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郑玄注曰:“建国,封诸侯也。置都立邑,为卿大夫之采地及赐士有功者之地。”以上史料涉及的古代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 4、某班同学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开展对传统民居的探究。读下面的北京四合院示意图和思维导图,完成下题。

    (1)、请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
    A、①坐北朝南  ②通风防潮 B、①坐北朝南  ②保暖防寒 C、①坐南朝北  ②通风防潮 D、①坐南朝北  ②保暖防寒
    (2)、同学们通过对北京四合院的探究,得出了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

    ①传统民居体现“人地协调”智慧

    ②人类活动只能被动适应自然环境

    ③自然环境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④区域差异是区域交流的重要原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5、2024年11月,中国和秘鲁合作共建的钱凯港开港。下图为秘鲁示意图,完成下题。

    (1)、下列对于钱凯港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位于南半球

    ②位于中纬度

    ③位于落基山脉东侧

    ④位于秘鲁西部沿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读图可知,秘鲁(   )
    A、地势平坦 B、能源稀少 C、渔业发达 D、岛屿众多
  • 6、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彰显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
  • 7、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立法机关。(   )
  • 8、正确认识自己要求我们全盘接受他人的评价。(   )
  • 9、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 1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
  • 1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 12、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需要通力合作。(   )
  • 13、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连接了地中海和波斯湾。(   )
  • 14、反思近代屈辱往事,正视历史史实,是一个民族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梁启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摘编自《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发生在哪一海战中。请再写出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大规模的海战。
    (2)、图2中签订条约的清政府代表是谁?《马关条约》中的哪一条款最能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震动”的表现是什么?(至少列出两点)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树断了"和“树墩还在”的理解。
  • 15、小民用表格归纳历史知识,他在表中的“?”处应填写(    )
    民国纪年事件公元纪年
    元年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
    ?年全民族抗战开始1937年
    A、24 B、25 C、26 D、27
  • 16、如图漫画《“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人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 17、“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根据如图可知,诗歌中描述的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冬季风
  • 1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仙”李白在行走过程中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如图为李白行走足迹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数字①②所示的山脉分别是( )

    A、①昆仑山 @巫山 B、①秦岭②雪峰山 C、①秦岭②巫山 D、①昆仑山 ②雪峰山
    (2)、李白的足迹多在我国的( )
    A、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B、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 C、南方水稻集中产区 D、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
    (3)、下列李白的诗句与所描述地区匹配正确的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贵州省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长江中上游 C、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河中下游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内蒙古高原
  • 19、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17-18世纪的欧美社会巨变,影响着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两者(国王与议会)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中震颤……不过,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认为这个大陆可以长期受任何外来势力的支配,这种想法是有理的、违反事物常规的,也是不合历代先例的。甚至英国最有自信的人也不这样想。在这个时候,人们即使竭尽智慧,要不谈独立而保证这个大陆苟安一年,也是办不到的。

    ——摘编自托马斯·潘恩《人的权力》

    材料三:“14日,星期二,无事”。这是路易十六对1789年7月14日的描述。但是,路易十六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这天,手持武器的巴黎民众攻占了巴士底狱,这是推翻专制统治最具象征意味的形式。由此开始,一场对法国乃至世界发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发生了。

    (1)、据材料一,指出“融合的手段”和“崭新的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
    (2)、运用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二中“这个大陆”要独立的根本原因。当时的纲领性文件和独立战争转折点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革命”指的是什么?写出此次革命颁布的一部法律文献,并分析此次革命对法国乃至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作为昔日罗马帝国的中心--意大利,工商业有所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是“黑暗时代”,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倒退时期,所以努力复兴古典文化。但“复兴”其实是对现实人类认识和思想的空前解放与再创造,有着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郭方《看得见的世界史》

    材料三: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1)、材料一反映了欧洲出现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什么?其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一运动及其核心思想对人类生活发展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上一页 183 184 185 186 18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