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为小于旅游路线图,沿途先后看到的景观是(   )

    A、蒙古包——虎跳峡——都江堰——窑洞 B、虎跳峡——都江堰——窑洞——蒙古包 C、窑洞——蒙古包——虎跳峡——都江堰 D、都江堰——窑洞——蒙古包——虎跳峡
  • 2、台湾岛物产丰富,拥有很多美称.下列称号赞誉台湾岛的是(   )
    ①“海上米仓”  ②“水果之乡”  ③“蝴蝶王国”   ④“天然牧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读下图,判断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①处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②处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③处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海拔高,气候寒冷

    ④处地形以平原为主,盛产小麦、玉米等作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4、我国有一座奇特的山脉,“同是夏秋时节,山北苹果挂满枝、旱地连绵,山南却是柑橘满山、稻田成片,两地风物迥异”。据此判断下列描述与此山相符的是(   )

    ①与一月0℃等温线大致吻合               
    ②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③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④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 5、下列关于长江、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流经青海、四川              
    ②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下游形成“地上河”

    ③都发源于云贵高原              
    ④长江中下游河段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右图是我国沿北纬30°线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右图中b处的地形单元为(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右图中所示区域的自然条件,描述正确的是(   )
    A、a处被誉为“世界屋脊” B、b处主要地形是平原和丘陵 C、c处被誉为“天府之国” D、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 7、

    A、甲省南临南海,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B、乙省地处西南边陲,以种小麦为主 C、丙省人口多,省级行政中心是长沙 D、丁省孕育了华夏文明,其简称是冀
  • 8、乌鲁木齐位于新疆中部,是我国向西开放重要门户(   )
  • 9、上海是我国最大政治、经济中心(   )
  • 10、四川盆地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
  • 11、通常,南方夏季风来得迟、退的早,雨季短,北方则开始早、退的迟,雨季长(   )
  • 12、台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
  • 13、内蒙古省是位于我国领土最北端的省级行政区域(   )
  • 14、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陆上邻国15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
  • 15、某校开展“学党史·知党恩”主题研学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建党前的青年共产党人:

    ●1919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陈望道参与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立,并任《新青年》杂志编辑。

    材料二:“这一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1)、结合青年共产党人的活动,说说早期的共产党人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哪些贡献?
    (2)、材料二的图片记载了中共历史上哪一次会议?如何理解此次会议使“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 16、近现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 

    ——《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三:“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
    (2)、材料二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是什么?“为了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文学领域有何作为?当时哪一文学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材料三中的呐喊出自哪场运动?材料二反映的事件与材料三反映的事件有何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这些事件带给中国哪些变化。
  • 17、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 间

    事件

    1905年8月

    孙中山在日本成立 A 

    1911年4月

    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B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C 成立

    1912年3月11日

    孙中山以历史大总统名义颁布 D 

    ……

    ……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在表格A、B、C、D四处填上相应的事件或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该主张与辛亥革命有何关系?
    (3)、请从政治和思想两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 18、研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图1 1842年开放的通商口岸          图2 1895年开放的商埠 

    材料二:如图所示

    图3虎门销烟浮雕                    图4邓世昌                  图5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

    (1)、观察图1和图2,指出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分布上有何变化?
    (2)、提取材料二图片信息,用史实证明“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根据两组图片,谈谈你对近代史的认识。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43年移居台湾、1896年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

    (1)、老人一生流离失所,他三次被迫移居分别与哪一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2)、上述不平等条约分别给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3)、导致老人历尽苦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段屈辱的经历给我们哪些启示?
  • 20、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洋务运动中,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 B、19 世纪80年代,清政府先后设立新疆和台湾行省 C、在西摩尔的率领下,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D、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