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
-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终结。( )
-
3、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材料三
——摘编自杜家骥《清朝简史》
(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根据两幅图片分析唐朝民族交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将图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并围绕图示提炼一个主题。(4)、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不能摘抄题干中的句子) -
5、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走近明清遗迹 感知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 )A、
唐菩会盟碑 B、
敦煌莫高窟 C、
台湾赤嵌楼 D、
新疆伊犁将军府 -
6、乾隆时,六世班禅拒绝了英国殖民者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的要求,明确表示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为纪念他的功绩,乾隆皇帝下令修建了清净化城塔(见右图,位于京西黄寺内)。此塔的修建见证了( )A、清朝经济的恢复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 D、清朝东北边疆的稳定
-
7、《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康熙二十三年正月,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抗击沙皇俄国侵略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
8、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图文物( )A、是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证明 B、见证了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C、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
-
9、1762年,清朝以伊犁为“新疆都会”,筹划当地驻兵屯田,决定1764年至1766年,将凉州和庄浪满洲、蒙古兵悉数携眷迁往伊犁永久驻防。这一决定旨在( )A、使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B、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C、加强清朝对西北地区管辖 D、帮助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
10、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A、造船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 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
-
11、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搜集了以下三则材料,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元朝的政治统治 B、明朝的对外关系 C、元朝的科技文化 D、明朝的中外交通
-
12、“驱荷寇,播一世英名,藩王正气参天地;辟荆榛,开千秋伟业,国姓遗风耀古今。”该对联称颂的民族英雄是(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康熙帝
-
13、台州乱弹《戚继光》自演出以来,深受观众喜爱。有关戚继光介绍正确的是( )A、收复台湾,巩固了东南海防 B、抵抗元军进攻,被俘英勇就义 C、取得郾城大捷,是抗金英雄 D、率军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倭患
-
14、下列中外交往的史实中,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
15、“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
-
16、“明修长城清修庙”反映了明清实行不同的民族政策。( )
-
17、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
-
18、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欧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
-
19、科技改变世界面貌。某班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素材,回答问题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欧洲14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口分布表
劳动力结构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70年
51.7%
26.9%
21.4%
1913年
41.4%
32.3%
26.3%
第二组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重的3%,整个世界被农村包围着, 1900年这一比重达到了13.6%, 1920年上升到19.9%, 在此过程中,既出现了伦敦、巴黎等综合性大都会,也有曼彻斯特、旧金山等工业化城市。
——摘编自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城市化
第三组
阶级关系
第四
组
1874年,英国卫生官员在视察过程中,发现约3000吨散发臭气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另据记载,1873—1892年,在严重雾天后,因支气管炎导致的死亡率比平时高出很多。
——摘编自布雷恩《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
环境问题
(1)、请参考第一组研究报告,在第二、三、四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第一组研究报告
▲研究角度:劳动力结构。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的素材看,自1870年至1913年,欧洲14国的工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口比重上升,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出现了电力、汽车等新兴工业,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研究结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推动其成为工业化强国。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 -
20、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勃里格斯说:“在这里(英国),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人类的发展又是最野蛮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示意图。
(注:蒸汽机主要使用煤炭作为燃料。)材料二 如下表。
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发展数据(部分)
◇1848年棉纺织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
◇1850年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
◇1851 年工业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量的 69%;工人数量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3.8%;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
英国纺纱厂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14——16个小时,且童工的工资只有成年工人的 1/8。曼彻斯特及郊区的35万工人几乎全部居住在潮湿、污秽、简陋的屋舍内。
——摘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的《世界大历史》
(1)、据图指出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2)、综合材料一、二,论证“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人类的发展又是最野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