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为增强地理空间意识,画图法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显得异常重要。读图,回答下题。  

    (1)、针对此图,以下关于地形的解读正确的有(   )
    A、当甲为秦岭山脉时,乙为内蒙古高原,丙为黄土高原 B、当甲为横断山脉时,乙为云贵高原,丙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C、当甲为太行山时,乙为黄土高原,丙为华北平原 D、当甲为天山山脉时,乙为塔里木盆地,丙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2)、通过查阅笔记,发现该摘记上标注甲为大兴安岭,以下关于该区域解读正确的有(   )
    A、乙地人们以青稞、糌粑为主要特色饮食 B、丙地是我国南方的鱼米之乡 C、乙地是内蒙古高原 D、丙地是热带季风气候
  • 2、中国山脉纵横分布,不仅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也往往是地理区域的分界线,结合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一直被视为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分界线的山脉是( )
    A、天山 B、大兴安岭 C、秦岭 D、巫山
    (2)、关于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形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藏铁路穿过了①盆地 B、②平原被称为“鱼米之乡” C、③盆地1月份气温多在0℃以上 D、④平原大面积种植甘蔗和菠萝
  • 3、某市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经济。如图为该市郊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处山清水秀,建了度假村。度假村所处的地形部位是  ,从 度假村到山顶 B 需要登高  米;若此图的比例尺是 1:20000 ,图中溜索长度为 1.5厘米,实际距离是  米。
    (2)、若要开发漂流项目,① 、②两条小河,更惊险刺激的是  河,原 因是  。其漂流 的方 向大致为 
    (3)、甲、乙、丙三村庄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乙村所在的地形 类型是  。三个村庄中,最先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村,试列举其发展的其他有利条件: 、
  • 4、读两幅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读图可知,两幅地图的图幅大小 (相等/不相等)。
    (2)、图 2 中,图例 B 表示的地理事物是  。根据图例可知,北京为中国的 
    (3)、图 2 中,天津与北京的图上距离为  厘米,北京到天津的实地距离约是  千米。
    (4)、上面两图中 ,表示内容较详细的是  ;表示范围较大的是  ;比例尺较大的是 
  • 5、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聚落位于乙聚落的东南方向 B、等高线 a 的海拔高度是 900 米 C、河流①的流速要比河流②的流速快 D、甲地发展为城镇的条件比乙地优越
  • 6、下列的四幅等高线地形图,点 P 分别表示( )

    A、山顶、山脊、山谷、鞍部 B、鞍部、山顶、山脊、山谷 C、山谷、鞍部、山顶、山脊 D、山顶、山谷、山脊、鞍部
  • 7、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甲处攀登山峰比从乙处攀登省力 B、丁处的坡度比丙处陡 C、甲、乙、丙、丁四处的海拔都是 280 米 D、甲处海拔最高,丁处海拔最低
  • 8、读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的海拔高度是 200 米 B、乙地的海拔高度是 100 米 C、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300 米 D、乙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200 米
  • 9、读某村平面图,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上确定方向的依据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B、老王家位于小鸣家的西北方 C、图中公路左段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D、玛瑙河的大致流向是从南向北流
  • 10、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B、城市聚落的规模一般比乡村聚落的规模大 C、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最根本区别是人口的多少 D、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不一样
  • 11、下列常见图例和注记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长城 B、公路 C、  常年河、湖 D、  沙漠
  • 12、在下列比例尺中,表示范围最小的是( )
    A、 B、1:100000 C、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5 千米 D、三千万分之一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前后相随。——《①____》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____》

    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③____》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④____》

    (1)、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中的经典名篇,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一中的经典名句出自哪里,请将①②③④处的典籍名称补充完整。
    (2)、材料二

    春秋时代,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 14、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一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的名称。仔细观察后,你能获得哪些有效历史信息。
    (2)、图二的文物出土于殷墟,这件文物上使用的是什么文字。这一文字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图三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请写出它的名称。想一想这件青铜器能告诉我们哪些历史信息?
    (4)、综合以上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 1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

    (武王伐纣后)罢兵西归……封诸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译:①罢兵:收兵;②封:分封;③尚父:即姜太公

    (1)、材料一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哪一项民主制度?请举例说明古代的哪几位先贤是通过这种方法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
    (2)、材料二反映出古代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3)、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 16、下列是描述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咸阳某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 C、他因才能出众,被国君赏识,直接派到某县任职 D、后来,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成为大富翁
  • 17、2023年是我国农历癸卯年(兔年),从字形推测下列甲骨文中“兔”字是(  )
    A、 B、 C、 D、
  • 1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如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郡县制度的确立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司母戊鼎的铸造 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 19、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
    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 B、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 D、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
  • 20、据《礼记·礼运》记载:夏朝建立后,“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小康”社会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上一页 153 154 155 156 1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