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读澳大利亚沿30°S的地形剖面图,完成下题。

    (1)、下列对该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有( )

    ①该国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②该国是世界上唯一占据整个大陆的国家

    ③此地西部是山地,中部是盆地,东部是高原

    ④该国所在的大洲是世界第七大洲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下列关于澳大利亚畜牧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牧业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部的草原上,游牧是他们主要的放牧方式 B、草原平坦辽阔,适宜大面积发展畜牧业 C、饲养的羊数量极多,羊毛产量很高 D、牧民在放牧、打草、剪毛等环节上都使用了现代化机械,效率很高
  • 2、下列关于澳大利亚畜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牧民逐水草而居 B、机械化程度高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牧场规模较小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23年3月8日上午,肯尼亚贸易周组委会到访肯尼亚,为 2023年肯尼亚(中国)贸易周提前进行宣传推广,2023年肯尼亚(中国)贸易周正式启动!在肯尼亚所在的东非高原上,生活着著名的游牧民族马赛族,马赛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线,最南到达坦桑尼亚的多多马(6°10'S),最北到达肯尼亚的基塔莱(1°01'N),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如图所示。

    (1)、从纬度看,基塔莱位于半球,多多马位于半球。
    (2)、基塔莱与多多马均为气候。该气候的特点是
    (3)、每年的5-10月和11月至次年4月,马赛人的游牧路线是如何变化的?联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游牧路线发生变化的原因。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赛族是东非著名的游牧民族。马赛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线最南到达坦桑尼亚的多多马(6°10'S),最北到达肯尼亚的基塔莱(1°01'N)。那里分布着广袤的热带草原,干、湿季明显。近年来,肯尼亚、坦桑尼亚政府在马赛人游牧区内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并以马赛人在保护区中过度放牧、对野生动物造成威胁的理由要求其搬离保护区,马赛人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马赛人游牧区的位置。
    (2)、马赛人 5——10 月往(填“南”或“北”)迁移,11月至次年4月往(填“南”或“北”)迁移。试分析这样迁移的原因。
    (3)、近年来,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从事定居农业生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马赛人应该守护原始传统,坚持游牧生产方式。你赞同哪一种生产方式? 阐述你的理由。
  • 5、马赛人的精神生活与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

    ①马赛人把养育牛群的草原视为心目中的神灵

    ②马赛人不仅把草原视为家,还把自己视为草原的一部分

    ③马赛人常以家族为单位,带领着牲畜迁移

    ④马赛人多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村庄四周环绕着荆棘树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6、马赛族,东非游牧民族,主要活动范围是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如今的马赛人仍然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读图,完成下题。

    (1)、马赛人在非洲大陆进行南北迁移是因为( )
    A、气候的时空年际变化 B、地形的影响 C、要追赶野兽 D、土壤对农作物的影响
    (2)、马赛男人大多身着红色的披风,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红色( )
    A、可以驱赶野生动物,能够防身并保护牛群 B、可以吸引野生动物 C、便于在草原上显露自己 D、吸引牛群,便于放牧
  • 7、下列表示马赛人生活地区的气候类型的是( )
    A、 B、 C、 D、
  • 8、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但人们都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美好的生产、生活图景,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

    ①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区的高海拔处开辟梯田,种植玉米、小麦等

    ②由于远洋捕捞受到限制,日本人发展“人工养殖”

    ③马赛人利用先进的科技,发展机械化牧业生产

    ④瑞士人在阿尔卑斯山区发展旅游业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 9、下列描述符合非洲热带草原干季特点的是( )
    A、降水丰沛,植物繁盛 B、草原上可见成群的牛羊 C、草原上吹湿风 D、草原上草木稀疏,一片枯黄,几乎见不到动物在此觅食
  • 10、马赛人每年大多循着一定路线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这与那里的气候关系密切,该地区的气候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00 多年前,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一座水上都市兴起了,它成为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诗人拜伦在 1817年来到这里时,惊艳于这座水都的脱俗之美,忍不住送给了它“亚得里亚海的明珠”的封号。 以下是它的地理位置、气温和降水量状况。

    材料二:近年来,这座水上都市每年遭受100多次海水倒灌。 因大量开采地下水,整个城市在20年内下降了30厘米。每年到此旅游的人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由此带来的生活垃圾也令它不堪承受。

    (1)、“亚得里亚海的明珠”指的是(填城市名称),它是图一中的(填甲、乙、丙、丁)。根据图二可知,该地的气候特点是
    (2)、材料二反映出这座水上都市的发展存在哪些隐患?
    (3)、综合材料一、材料二,请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亚得里亚海的明珠”与“水”之间的联系。
  • 12、下列体现威尼斯“水上都市”特色的有( )

    ①城内纵横交错的水道

    ②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③无数的宫殿和教堂

    ④300多座各式各样的桥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3、威尼斯的大型“公共汽车”和各家“小汽车”分别是( )
    A、公交车和汽艇 B、交通船和汽艇 C、交通船和汽车 D、交通船和木船
  • 14、下列关于威尼斯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优越的临海条件,使威尼斯成为一座商业、旅游城市 B、利用临海条件,渔业成为威尼斯唯一的经济来源 C、利用灌溉条件发展农业,孕育了威尼斯城 D、独特的河湖风光,孕育了威尼斯城
  • 15、一位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外国游客这样评论举办地乌镇:“临水建屋,以船代车,行走在这里,不是徒步就是坐船,像极了我的家乡。”据此推测这位游客可能来自 ( )
    A、圣路易斯 B、瑞士 C、威尼斯 D、东京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渔港分布图(如图)。

    材料二:日本某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关系图(如图)。

    注:从第9年开始,当地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岛 d:

    C:岛 b:

    e: f:

    (2)、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渔业发达的自然原因。
    (3)、描述材料二中 A 阶段(0~6年)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材料二分析第X年后该海域的鱼密度情况,并说明理由。
  • 17、“①亭亭白桦,悠悠碧空,②微微南来风……残雪消融,③溪流淙淙……棠棣丛丛,④朝雾蒙蒙⋯⋯”日本民歌《北国之春》的歌词艺术化地展示了日本地理环境的特点。据此完成下题。
    (1)、日本的“北国”指的是( )
    A、九州岛 B、北海道岛 C、本州岛 D、四国岛
    (2)、用地理知识理解材料中画线的词句,正确的是( )
    A、①——白桦是日本热带雨林典型的树种之一 B、②——日本离海洋近,此时夏季风已经来临 C、③——日本河流多,短小、流急,水能丰富 D、④——日本空气污染比较严重,雾霾天气多
  • 18、日本的“鱼文化”体现在( )

    ①饮食有浓烈的“海的味道”

    ②有热闹的鱼市,人们一大早就来此采购

    ③每年举行与鱼有关的节日活动

    ④崇尚“谷神”“稻母”,祈求保佑获得丰收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9、读图,下列关于该国渔业的发展情况,认识正确的是 ( )

    A、国土东西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B、拥有北海道渔场,可以任意捕捞鱼群 C、大力发展人工养殖,着力建设“海洋牧场” D、人口多、国土小,可以多填海造地、沿海围垦
  • 20、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如图所示甲国人们生产、生活的独特风情,这个词应该是( )

    A、耕海牧鱼 B、垂直的生计 C、山地之国 D、稻作文化的印记
上一页 102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