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外交流对促进人类文明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出现了一大批为中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和事迹,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时间

    唐太宗时期

    唐玄宗时期

    人物

    事件

    A

    鉴真东渡

    国家

    天竺

    B

    共同贡献

    C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于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中国沿着自然经济道路缓慢前行,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道路上狂奔,直至爆发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卷入世界。

    ——摘编自《中国历史》

    (1)、写出材料一表格中A、B、C处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分析这-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启示。
  • 2、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变革有力地保证了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行政系统示意图(右图)。

    材料二;汉初,诸侯王拥有大量封地,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承袭所有封地。汉武帝在位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这使得王国的封地越分越小。

    材料三;臣(李斯)请史官非泰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中、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臣(董仲舒)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写出材料一反映秦朝创设的政治制度。哪一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在政治方面的创新举措。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秦汉统治者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举措?有何共同作用?
  • 3、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形成于(   )
    A、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 B、三国鼎立时期 C、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 D、八王之乱期间西晋
  • 4、大一统王朝屡屡被农民起义推翻,一再印证了“舟水之喻”。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是(   )
    A、以宗教为组织形式 B、有反对民族压迫的特点 C、为反对苛政而举兵 D、以“平等”的口号相号召
  • 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 6、如图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外交往 B、休养生息 C、民族交融 D、经济交流.
  • 7、中药“清肺排毒汤”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方由《伤寒杂病论》中的多个经典方剂优化而成。《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司马迁
  • 8、《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但也有人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认为武则天“不是坏皇帝”的主要依据是(   )
    A、首创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B、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 C、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当政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 9、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 10、下图为某同学对“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部分内容所作的导图式笔记。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设西域都护 B、乙——雅克萨之战 C、丙——设大都督府 D、丁——设驻藏大臣
  • 11、近代中国一直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而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在中国也兴盛--时。下列选项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被引入中国 B、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 12、自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了许多管理西域的举措,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下列机构中属于元朝设立的是(   )
    A、北庭都元帅府 B、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西域都护府
  • 13、下表为1661--1766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清初(   )

    时间

    1661年(顺治十八年)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1724年(雍正二年)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耕地面积(顷)

    5493576

    6078430

    6837914

    7414495

    A、版图幅员辽阔 B、商品经济繁荣 C、推行垦荒政策 D、引进外来作物
  • 14、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进一步分裂的因素,增加了促进国家统-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 C、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D、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 15、戚继光曾写道:“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现了--位民族英雄高尚的思想和崇高的情操。我们尊称戚继光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B、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 C、抗击了东南沿海倭寇 D、抗沙俄收复新疆
  • 16、学者毛汉光根据中国古代正史所载官员的出身背景资料,对统治阶层的社会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寒素”(门第寒微)类官员占所载官员比例在东晋后期、隋朝和唐朝吝期分别为6.1%、17.3%和28.4%。这一变化有利于(   )
    A、提高基层官员的地位 B、建立清廉的官僚队伍 C、保证选拔程序公平公正 D、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 17、《隋书》中曾评价:“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始皇并吞六国,高祖统一九州,二世虐用威刑,炀帝肆行猜毒,皆祸起于群盗,而身殒于匹夫。”下列对材料中秦朝和朝得失理解有误的是(   )
    A、都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B、继位皇帝都因暴政而亡 C、两朝的兴亡有相似性 D、都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 18、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背景:黄巢起义爆发 B、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内容:废除井田制度 D、影响:奠定统--基础
  • 19、观察下列所示时间轴,关于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20、从近代到当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逐渐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图片

    材料二: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

    材料三: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

    材料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更加密切。.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1)、周恩来被称为“中国外交第一人”,任选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加以说明。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一个国家外交局面的因素有哪些。
    (3)、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大力构建怎样的外交布局?(2分)
上一页 93 94 95 96 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