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社会期中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
-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阶段性作业质量反馈练习(期中)试卷
- 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0月月考卷
- 浙江省金华市湖海塘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0月月考卷
-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多校联盟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作业(一)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多校联盟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文地理学科课堂作业(一)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湖塘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
-
1、乌鲁木齐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从地理位置上看是因为它( )
①位于我国西部,深处亚欧大陆腹地
②是中国西部和亚洲中部地区交流的纽带③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
④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
2、根据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下列适合在乌鲁木齐创办的企业有( )
①手工羊毛毯加工厂
②海鲜食品加工厂
③进出口贸易中介所
④果汁饮料加工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下列关于新亚欧大陆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亚欧大陆桥西起中国连云港,东至荷兰鹿特丹 B、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提升了乌鲁木齐在中国西部乃至亚洲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C、新亚欧大陆桥实际上是一条洲际铁路 D、新亚欧大陆桥途经我国多个省级行政区域
-
4、下列关于“乌洽会”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自1992年起,每年9月都会有大批国内外客商云集乌鲁木齐,参加一年一度的经贸盛会
②“乌洽会”是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区域国际经贸交流盛会
③2011年,“乌洽会”升格为中国一亚欧博览会
④“乌洽会”大大提升了乌鲁木齐国际商贸中心的地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5、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亚洲中部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是( )A、喀什 B、哈密 C、库尔勒 D、乌鲁木齐
-
6、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呼伦贝尔草原海拔在650至700米之间,属于半干旱区,全年日照时数达2700小时以上。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当地牧民住蒙古包,身着宽大的蒙古袍,传统的食品主要有白食、红食和茶食等。
(1)、根据材料一,将甲、乙、丙按年降水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并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2)、根据材料二,分析呼伦贝尔草原成为“牧草王国”的自然条件。(3)、从材料二中选取一项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 -
7、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是十分好客的,当你到牧民家里去做客,他们会热情招待你。据此,完成下题。(1)、席间,牧民会唱起悠扬的民歌。他们唱的民歌可能是( )A、《浏阳河》 B、《牧歌》 C、《四季歌》 D、《刘三姐》(2)、牧民会端出好茶、好酒、好肉款待客人。这茶、酒、肉很有可能是( )A、西湖龙井茶、绍兴老酒、火腿肉 B、铁观音、茅台酒、牛肉 C、奶茶、奶酒、羊肉 D、乌龙茶、汾酒、羊肉
-
8、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风着陆场。东风着陆场的优势是( )A、纬度低,云量多,能见度低 B、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晴天多 C、距海较近,降水多,植被稀少 D、海拔高,地表崎岖,空气稀薄
-
9、下表为我国北纬45°附近某山地东西两地区气候和地形资料。读图,完成下题。
甲
乙
1月均温(℃)
-15.5
-19.8
7月均温(℃)
23.5
19.6
年降水量(毫米)
446
356.5
平均海拔(米)
130—266
800—1100
(1)、甲、乙两地区的气候特征差异表现为( )A、甲地比乙地降水多,夏季气温低 B、乙地比甲地降水少,较为干旱 C、甲地比乙地海拔低,冬季气温低 D、乙地比甲地受夏季风影响明显(2)、从地形和气候看,乙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有( )①草原广阔,放牧牛羊
②开辟梯田,种植小麦
③封山育林,森林旅游
④商品基地,扩种水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处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东西长1300千米,南北宽520千米,面积达33万平方千米,海拔在800米至14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
乙盆地,又称为紫色盆地、红色盆84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位于长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之一。
材料二:甲、乙两区域典型城市某年的气温资料。
城市
项目
1月份
7月份
年降水量
日均高温
日均低温
日均最高温
日均最低温
喀什市
3℃
-12℃
34℃
20℃
61.5毫米
成都市
13℃
4℃
33℃
23℃
734.8~1142.3毫米
(1)、根据材料一,分别判断甲、乙两盆地的名称,并写出其共同的地势特征。(2)、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分析甲、乙两盆地农业生产特色形成的自然原因。(3)、甲盆地的人们在发展绿洲农业的过程中,创造了何种灌溉设施?请你为该区域农业发展再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
11、美味的吐鲁番葡萄离不开该地独特的气候。下列与吐鲁番气候特征相符的是( )A、
B、
C、
D、
-
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山麓地带有一种古老的灌溉工程——坎儿井,长期为绿洲居民灌溉农田所用。读坎儿井示意图,完成下题。(1)、坎儿井的水源主要来自( )A、雨水 B、湖泊水 C、河流水 D、冰雪融水(2)、下列属于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的有( )
①夏季高温
②光照强
③降水充沛
④昼夜温差大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13、20世纪中叶以来,塔里木盆地绿洲面积萎缩加速,许多绿洲废弃。读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图,完成下题。(1)、与古绿洲相比,现代绿洲分布向( )
①盆地边缘移动
②河流上游移动
③盆地中心移动
④河流下游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热量 C、水源 D、科技 -
14、与深圳相比,喀什的区位优势是( )A、地形平坦,海陆交通便利 B、位于西北边陲,有利于和亚洲中部地区国家贸易往来 C、劳动力充足,科技力量雄厚 D、资源丰富,经济比较发达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暑假里,我们为了弄清楚“猕猴桃村”的变迁,首先查找了该村的资料,包括报纸上的报道、电视专题片;我们还上网查找了相关的网络资料以及图片。我们骑自行车来到该村,首先到达村委会说明来意,受到了村委会全体成员的欢迎。村委会成员带领我们来到村民的猕猴桃园里,让我们与村民直接对话。我们用数码相机拍摄了许多照片,了解了猕猴桃种植发展的情况⋯⋯该村猕猴桃种植有30年的历史了,近几年得益于国家鼓励发展林果业的政策,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更加优化,成为省里典型的经济发展“百强村”。
(1)、资料来源:调查访谈、 、。(2)、上述材料中,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从资料的可靠度来筛选,小辉和小群该如何选择这些资料?请说明理由。(3)、上述材料反映了该村哪些方面的变化? -
16、2023年11月7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乌镇开幕。乌镇某学校学生小芳准备写一篇相关的通讯报道。据此,完成下题。(1)、下列做法能够帮助小芳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有( )
①到会场拍照片
②观看电视报道
③采访参观群众
④手机上网搜索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相对于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具有的特点是( )A、更直接,不可靠 B、间接,不可靠 C、更直接,更可靠 D、间接,更可靠 -
17、产业融合再造嘉善。嘉善县有个独特的“13579”现象:10%的人口在上海工作、生活、学习,30%以上的工业产品为上海配套,50%的农产品供应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外资和县外内资直接或间接受上海影响进入嘉善。该现象促进了嘉善县( )A、区域位置的重塑 B、自然条件的改变 C、人文要素的优化 D、行政区划的调整
-
18、在我们探寻身边的变化、感悟生活中历史进程的时候,对于收集到的口头传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分析它( )A、年代久远的程度 B、真实可信的程度 C、流传广泛的程度 D、生动有趣的程度
-
19、2023年,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市举行,杭州吸引着更多国人和世界人民的关注。据此,完成下题。(1)、杭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下列关于杭州的信息,属于第二手资料的是( )A、杭州市半山镇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水晶杯 B、元朝贯通的京杭大运河 C、关于许仙和白娘子的传说 D、南宋都城临安的皇城遗址(2)、下列关于调查杭州在中国外交史上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这一区域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感受杭州在中国外交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只能依据第一手资料 B、1972年《人民日报》刊登的尼克松访问杭州的新闻属于第一手资料 C、了解杭州在中国外交史上的作用,可以依据各种各样的资料 D、感受杭州的区域变化,查阅第二手资料比查阅第一手资料更可靠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年抚养比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少儿抚养比是指14岁及以下人口数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如图是1980—2030年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趋势示意图。(未达年份为预测数据)
人口抚养比(%)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1)、阅读材料一,指出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会加剧什么人口问题?(2)、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