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是(精子和卵细胞)。
  • 2、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关系

  • 3、染色体
    (1)、概念:细胞核内容易被染成深色的物质。
    (2)、构成:主要由分子构成。
    (3)、特点:每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是一定的;一般情况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是存在的。
  • 4、基因
    (1)、概念:有遗传效应的
    (2)、位置:位于分子上。
    (3)、功能:控制
  • 5、 DNA
    (1)、位置:主要存在于中。
    (2)、功能:主要的 , 携带着大量的
    (3)、形态:长长的结构。
  • 6、生物的性状受的控制,但是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的影响。
  • 7、转基因技术说明生物性状是受控制的。
  • 8、概念:把一种生物的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培育生物的方法,如生物反应器、培育抗虫棉新品种等。
  • 9、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表现类型,如番茄果实的红色和黄色、家兔毛的黑色和白色等。
  • 10、性状:生物体、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如人的耳垂等。性状并非都肉眼可见,如人的血型等。
  • 11、变异:亲子代间及子代个体间的
  • 12、遗传:亲子代间的
  • 13、 为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好奇和敬畏,实验中学开展了一场生命科普馆的研学活动,当同学们通过3D影像感受生命的起源时,了解到的过程大致为(   )
    A、火山熔岩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C、火山熔岩的主要成分→无机物→原始生命 D、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无机物→原始生命
  • 14、科学家判断其他星球可能存在外星生物的重要依据是存在海洋,该重要依据的得出是基于地球生命诞生于(        )
    A、原始陆地 B、原始海洋 C、原始大气 D、原始森林
  • 15、古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同学们围绕在展台前,对人类的进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与猩猩由古猿进化而来 B、古猿在丛林中主要以树栖生活为主 C、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D、学会制造工具与人类进化无关
  • 16、博物馆中展现演变历程的标本与展品,为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提供了实证,提出这一学说的是(   )
    A、孟德尔 B、米勒 C、达尔文 D、巴斯德
  • 17、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科研人员进行了以下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相关基因用A、a表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实验可判断水稻的非糯性属于显性性状,该组实验中亲代水稻的基因组成是
    (2)、已知非糯性花粉遇碘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变棕色。若对实验一中子一代水稻的花粉加碘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呈蓝色花粉和呈棕色花粉的比例约为
    (3)、为测定实验二某株非糯性子一代的基因组成,选取糯性子一代与之杂交:若后代水稻 , 则该非糯性子一代的基因组成为AA;若后代水稻 , 则该非糯性子一代的基因组成为 Aa。
  • 18、我国唯一的白化大熊猫饲养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现已健康长大。专家认为,这只白色的大熊猫患上了“白化病”。如图为大熊猫“白化病”的遗传图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大熊猫体色的黑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 B、由图可知,大熊猫的白色体色是显性性状 C、用A、a表示控制体色的基因,则亲代大熊猫的基因组成都为 Aa D、若这两只亲代大熊猫再生一只大熊猫,体色为白色的概率为75%
  • 19、小麦的抗锈病与不抗锈病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 A、a表示),科研人员为探究其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组别3最有可能得到抗锈病植株的数量是(   )

    组别

    亲代组合

    子一代性状表现及数目

    抗锈病(株)

    不抗锈病(株)

    1

    抗锈病×抗锈病

    915

    305

    2

    抗锈病×不抗锈病

    789

    0

    3

    抗锈病×不抗锈病

    ?

    498

    A、0株 B、166株 C、249株 D、500株
  • 20、科研人员研究某品种山羊的棕毛与白毛性状(相关基因用 B、b表示),已知棕毛为显性性状。让两只棕毛山羊杂交,子代出现白毛个体。下列遗传图解正确的是(        )
    A、 B、 C、 D、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