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环保监测团队对食物链“稻→虫→蛙→蛇”中生物体内重金属镉的含量进行检测,得到的数据如下表。其中有一组数据存在明显的错误,该错误数据对应的生物是( )
生物种类
稻
虫
蛙
蛇
体内镉的残留量/(mg· kg-¹)
0.05
10
1
3
A、稻 B、虫 C、蛙 D、蛇 -
2、研究发现,在森林中施用玄武岩粉尘能显著提升森林的碳汇(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能力。这主要体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哪项功能( )A、维持生物多样性 B、提供食物和原材料 C、调节气候 D、提供休闲旅游场所
-
3、晚上,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回忆革命情怀,延续红色血脉,争做新时代有为少年。如图为眼球与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内填序号,____填文字)。(1)、观看电影时,小轩即便坐在第一排也看不清电视屏幕上的解说词,这可能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图1 中①和[]的曲度变大且不易恢复原状导致近视,应通过佩戴(填“凹透镜”或“凸透镜”)加以矫正。(2)、影片中,枪声传到同学们的耳中形成听觉的过程是:外界声波→外耳道→[]→⑧→[]→听神经→大脑。(3)、(中考新考法·做法类开放)电影讲述了潘冬子克服艰难困苦,逐渐成长为革命小英雄的故事。请结合实际谈谈青少年在生活中如何践行这种精神?。
-
4、第二天一大早,带队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走进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重温革命摇篮的红色历史。大家看到了一张张富有年代感的照片、一件件打满补丁的军装和一段段蕴藏革命故事的文字,请结合如下的眼睛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内填序号,____填文字)。(1)、小玥从阳光强烈的室外走进光线较暗的博物馆时,瞬间两眼发黑。因为此时她的[]较小,透过的光线少。为避免摔倒,她伸手去扶墙,此时对墙的感知主要是靠觉。(2)、同学们能看清照片上的画面和军装上的补丁,是因为眼球内的睫状体能够调节的曲度。(3)、同学们看着照片中革命先烈们坚定、明亮的眼睛,仿佛进行了一场时空对话。革命先烈眼睛中棕褐色与白色的结构分别是[]和[]。
-
5、黄昏时分,同学们步行前往黄洋界保卫战的发生地。一路上,同学们观赏了落日美景,闻到了青草的芳香,同时由于道路崎岖,有同学鞋里不小心进了石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同学们只依靠鼻子感受路旁青草的芳香 B、从树荫走到阳光下,皮肤产生了热的感觉 C、同学们能看到日落是因为巩膜对光有折射作用 D、同学们判断出鞋里进了石子凭借的是触觉
-
6、吃过午饭后,同学们主动去洗碗,切实感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洗碗时,一名同学先用热水洗,再用冷水洗。这位同学区分水温主要利用的器官是( )A、眼睛 B、舌 C、耳 D、皮肤
-
7、到了中午,同学们走进农家厨房,亲自动手制作“红军餐”,传承革命先烈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享用“红军餐”的过程中,同学们辨别餐食的色、香、味分别用到了( )A、视觉、嗅觉、触觉 B、听觉、嗅觉、味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听觉、嗅觉、触觉
-
8、休息片刻,同学们踏上了前往南山公园的路。在这里他们一起高声歌唱爱国歌曲《映山红》,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歌声传入同学们的耳中时,最先接受声音的结构位于 ( )A、外耳 B、中耳 C、内耳 D、咽鼓管
-
9、当同学们踏入井冈山基地后,基地内的风景映入了他们的眼帘,其视觉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折射光线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巩膜和视神经 B、大脑和脉络膜 C、晶状体和大脑 D、视神经和大脑
-
10、到达基地大门口,带队老师让同学们下车活动,看一看远处的风景,这是为了保护同学们的视力。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能起到同样作用的是( )A、用脏手揉眼睛 B、走路时玩魔方 C、乘车途中看书 D、读写姿势正确
-
11、带队老师为了消解路途的烦闷,组织同学们讲笑话,同学们耳中对笑声敏感的细胞位于( )A、外耳道 B、鼓膜 C、半规管 D、耳蜗
-
12、如图所示的是瞳孔的两种不同状态,在大巴车进、出隧道时,司机的瞳孔状态分别为( )A、图甲 图甲 B、图甲 图乙 C、图乙 图甲 D、图乙 图乙
-
13、寂静的山谷间,偶尔会传来几声大白鹭的叫声。大白鹭的叫声传入大家的耳中时,耳中发生振动的部位是( )A、耳郭 B、咽鼓管 C、鼓膜 D、耳蜗
-
14、大巴车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映入眼帘的是路两边挺拔的翠竹,翠竹在同学们眼中(如图)成像的部位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15、插秧结束后,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酸杏作为奖励。请回答下列问题。(1)、一部分同学吃酸杏时,舌中的味觉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然后沿传入神经传到相应的神经中枢,再通过 , 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腺是该反射弧的。(2)、另一部分同学还没吃到酸杏,仅听到老师说要分发酸杏,就已经分泌了唾液。该反射(填“属于”或“不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受到最高级中枢——的控制。(3)、这次稻田间插秧,同学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插秧过程中,同学们完成的各种动作离不开神经系统的参与,若用如图表示神经系统、脑、中枢神经系统三者之间的概念关系,则a、b、c分别表示的是、、。(4)、同学们经过一整天的体验,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春耕的艰辛与重要,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惜粮节粮?。
-
16、在休息间隙,同学们利用废弃的秧苗进行“看谁反应快”的实验。具体要求是:同学夹住秧苗同一位置(其他条件均相等),被测者看到秧苗向下落时,立即用手抓住秧苗,其他人记录抓住时对应的秧苗长度,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姓名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莉
13 cm
13 cm
14 cm
小林
11 cm
12 cm
11 cm
小轩
12 cm
14 cm
13 cm
A、表中三个人中反应速度最快的是小轩 B、被测者的手指应尽量对准秧苗最下方 C、多次重复实验反应速度不会发生变化 D、参与这一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
17、插秧过程中,老师播放了音乐来使同学们振奋精神。当动听的歌曲响起时,同学们干劲十足。同学们能够听懂这首歌曲是由于大脑皮层中具有( )A、运动中枢 B、听觉中枢 C、语言中枢 D、视觉中枢
-
18、理论知识讲解完后,农民伯伯开始实地向大家示范插秧的技巧,下列关于此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农民伯伯依靠脑干维持身体平衡 B、控制该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C、这一过程不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 D、向田里插秧的动作属于条件反射
-
19、正式插秧苗之前,同学们先进行了插秧技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小轩不小心被蚊虫叮咬,其感到被叮咬处很痒,则该反射的感受器对应下图中的( )A、皮肤 B、脊髓 C、大脑 D、神经末梢
-
20、同学们在传递所拔的秧苗时,小莉不小心被扎到手,随后她立即缩手,该过程的反射过程图如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内填序号,____填文字)。(1)、从反射的类型看,小莉被扎后立即缩手属于(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2)、图中接收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 , 接收神经冲动并完成缩手动作的结构是[]。(3)、小莉回想起自己曾经注射疫苗时,虽感到疼痛,手却不缩回。从反射类型看,该反射属于(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需在的参与下才能完成。(4)、若图中的4处受损,小莉的手被刺到后,只会感觉到疼痛却不会立即缩手,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