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坚持“治理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 2、台风这一气象灾害在我国东南沿海比较常见。
  • 3、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广。
  • 4、山脉是地形的骨架、通行的阻碍、风沙的屏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陉(xíng),是指狭窄的通道。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通道被称为“太行八陉”,军都陉是其中最北的一条,古代商道和现代交通线路的修建均以此为重要依托。

    材料三:三十多年来,太行山区的森林覆盖率由 13.1%提升到 30%,太行山脉的生态环境日益凸显。

    (1)、太行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之一,两侧地形、地势差异显著。运用所学,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2)、图2 中军都陉主要沿(地形部位)延伸,沿线甲地的海拔为米,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为 米。根据材料二分析军都陉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简述太行山脉对京津冀地区发挥的生态环境效益。(至少2点)
  • 5、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1,指出我国大型水电站分布与地势的关系。
    (2)、联系所学,在图2的“  ▲  ”处填写各级阶梯中的主要地形区。
    (3)、认真观察图1和图2,将图3的内容补充完整。
  • 6、被誉为“最美自驾风景线”的新G213国道是贯穿中国南北的西部大道。2025年9月,某车队从策克一路向南奔向磨憨。读G213线路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山脉与该国道同为南北走向的是(        )。
    A、天山山脉 B、横断山脉 C、昆仑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
    (2)、该车队行驶途中率先要穿越的山脉是(        )。
    A、秦岭 B、横断山脉 C、祁连山脉 D、巴颜喀拉山脉
    (3)、该车队行驶在若尔盖到沐川段,途经的地形区是(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南丘陵
  • 7、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网格状“骨架”。读下图, 回答下面小题。

    (1)、四条山脉中,属于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四条山脉中,位于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8、读中国首批国家公园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1)、位于第一级阶梯的国家公园是(        )。
    A、三江源国家公园 B、武夷山国家公园 C、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D、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2)、东北虎豹和武夷山国家公园所在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        )。
    A、高原、山地 B、丘陵、盆地 C、高原、盆地 D、平原、丘陵
    (3)、大熊猫国家公园跨越的省份中,甲省北部地形区的地形特征是(        )。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B、地形宽阔,地势平坦 C、沟壑众多,黄土广布 D、四周较高,中间偏低
  • 9、观察我国四大高原景观图,回答下面小题。

    (1)、“地面坦荡,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描述的高原是(        )
    A、①—青藏高原 B、①—内蒙古高原 C、④—云贵高原 D、④—黄土高原
    (2)、“信天游”曲调悠扬高亢,旋律奔放开阔。它主要流传在(        )
    A、高原① B、高原② C、高原③ D、高原④
  • 10、图为我国的地形类型面积的比例图,据此可知我国的地形特点是 (        )。

    A、呈现三级阶梯 B、地势西高东低 C、地形类型齐全 D、平原面积最小
  • 11、读中国沿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面小题。

    (1)、甲、丙两地的地形区名称分别是( )。
    A、横断山脉 武夷山脉 B、云贵高原 台湾山脉 C、青藏高原 横断山脉 D、黄土高原 太行山脉
    (2)、乙处为(        )。
    A、四川盆地 B、东南丘陵 C、台湾海峡 D、琼州海峡
  • 12、我国山区面积超过全国总面积的2/3,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 1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导致全部河流自西向东注入海洋。
  • 14、通常将近东西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和弧形山脉称为纵向山脉
  • 15、为进一步了解我国人口分布情况,某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下资料,请一起研究。

    名词解释

    典型图表

    资料一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描述某区域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

    资料二

    胡焕庸线,又称“黑河—腾冲线”,是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其形成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表1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情况

    年份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人/千米²)

    东南部

    西北部

    东南部

    西北部

    1982

    93.99

    6.01

    230.69

    11.35

    1990

    93.88

    6.12

    259.14

    13.01

    2000

    93.67

    6.33

    284.23

    14.78

    2010

    93.52

    6.48

    304.36

    16.24

    2020

    93.50

    6.5

    321.87

    17.23

    (1)、根据资料一,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2分)
    (2)、根据表1,可归纳1982—2020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变化特征是:人口比例略有下降, 人口比例略有上升;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均有所;中国人口分布大格局一直
    (3)、观察图1,找出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并在图中填写它们的全称。造成这里人口稀疏的主要因素是 ▲ (自然条件/人类活动) 。
  • 16、关注社会热点,增强责任意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第五次至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图。

    材料二:社会热点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总体变化特征。
    (2)、根据材料二的现象描述,将思维导图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建言献策。
  • 17、下图示意中国城镇人口数量与比重变化(含预测)。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1)、我国已从以乡村人口为主转为以城镇人口为主。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比重大致相当是在(        )
    A、1990年 B、2000年 C、2010年 D、2020年
    (2)、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镇,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 B、生态环境变化 C、老龄化的加剧 D、生育政策调整
  • 18、读四个省级行政区域面积及人口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四个省级行政区域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A、 B、 C、 D、
    (2)、“胡焕庸线”的两个端点所在的省级行政区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9、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延迟退休政策。表中为我国第七次(2020年)人口普查部分省份数据。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省份

    0—14岁所占比重

    15—59岁所占比重

    60岁以上所占比重

    总人数(万人)

    辽宁省

    11.12%

    63.16%

    25.72%

    4259

    浙江省

    13.45%

    67.86%

    18.70%

    6457

    陕西省

    17.33%

    63.46%

    19.20%

    3953

    福建省

    19.32%

    64.70%

    15.98%

    4154

    (1)、表中60岁以上人口比重最大的省份是(        )
    A、辽宁省 B、浙江省 C、陕西省 D、福建省
    (2)、未来劳动力数量最多的省份最有可能是(        )
    A、辽宁省 B、浙江省 C、陕西省 D、福建省
    (3)、国家出台延迟退休政策的目的有(        )

    ①应对人口的老龄化        ②拓宽老年人就业渠道

    ③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④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读我国2000—2023年全国净增人口统计图,回答下面小题。

    (1)、我国人口总数最大值在(        )
    A、2020年 B、2021年 C、2022年 D、2023年
    (2)、我国现阶段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并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        )。

    ①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②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③降低家庭养老负担        ④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