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校开展“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探究”研究性学习,读图1黄河流域示意图、图2水土流失与植被关系实验图及材料,完成活动报告。

    材料: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植被繁茂,沟壑稀少。后来,植被逐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形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景观。

    (1)、【观察发现】图1中的两瓶水,浑浊的是瓶,反映水中泥沙量 , 该水样取自黄河(上/中)游河段。
    (2)、【实验探究】观察图2得出结论:同等降雨量、同等坡度下,甲地表植被茂密,水土流失;乙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多。图1中水样A与图2(甲或乙)实验现象相似。
    (3)、【联系实例】黄河中游流经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该地区地表呈现沟壑纵横的景观。
    (4)、【提出对策】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的措施有等。
  • 2、《史记》中有“秦岭,天下之大阻”的文字记载。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陕西秦岭时说:“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秦岭之“阻”,影响气温。汉中和西安两城市1月的气温,汉中气温比西安气温(高/低)原因:—方面,汉中纬度更;另—方面,秦岭阻挡了来自北方的 , 加大了两地的温差。
    (2)、秦岭之“阻”,影响降水。夏季汉中降水比西安 , 原因:夏季,秦岭阻挡了北上的 , 加大了秦岭南北的降水差异。
    (3)、秦岭之“阻”,划分南北。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北属于干湿地区中的;秦岭—淮河—线是暖温带和的分界线。
    (4)、和合南北,泽被天下。秦岭地区水资源丰富,发源于秦岭的汉江—路东去注入丹江口水库,成为了南水北调线工程的主要水源。
  • 3、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城市图书馆,三个场馆于2023年底在北京开馆。这主要体现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     )
    A、国际交往中心 B、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 C、全国的政治中心 D、全国的文化中心
  • 4、下列能体现“黄土风情”的一组是(     )

    ①窑洞②信天游③泼水节④白羊肚头巾⑤糌粑

    A、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 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阿克苏的壮阔景象。阿克苏因水得名,人们择水而居,依水而生,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高甜度的冰糖心苹果。如图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路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择水而居,依水而生”体现了塔里木盆地的城镇多分布在(     )
    A、盆地周围的山峰上 B、盆地东部的沼泽内 C、盆地内部的沙漠中 D、盆地边缘的绿洲上
    (2)、该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是(     )
    A、塔克拉玛干沙漠 B、撒哈拉沙漠 C、阿塔卡玛沙漠 D、腾格里沙漠
    (3)、该区域有我国的资源调配工程是(     )
    A、南水北调 B、西气东输 C、西电东送 D、北煤南运
  • 6、读我国台湾省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台湾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B、地势西高东低 C、盛产甜菜,被称为“东方甜岛” D、汉族人口数量多
    (2)、据图推测台湾的人口主要分布于台湾岛的(     )
    A、北部 B、南部 C、西部 D、东部
    (3)、台湾海峡西侧是我国的(     )
    A、广东省 B、福建省 C、浙江省 D、江西省
  • 7、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
    A、上海 B、北京 C、深圳 D、广州
  • 8、“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描述的是我国的(     )
    A、西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
  • 9、如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山脉的名称是(     )
    A、祁连山 B、贺兰山 C、大兴安岭 D、秦岭
    (2)、图中A山脉是(     )走向
    A、东西 B、南北 C、西北-东南 D、东北-西南
    (3)、四个城市中雪期最长的是(     )
    A、沈阳 B、漠河 C、长春 D、齐齐哈尔
    (4)、影响沈阳和长春雪期长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 C、纬度因素 D、人为因素
  • 10、“白山黑水”指的是(     )
    A、东北三省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长江三角洲
  •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极航道于2024年开通,它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主要包括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东北航道是连接东亚、北亚与西欧最短的海上航线。从海上运输效率的角度,北极航道比传统航线可减少12至15天航程。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材料二:东北航道和传统航道线路示意图和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

    (1)、我国有一搜万吨游轮需要从大连港出发到达欧洲荷兰的鹿特丹。若走传统航道,依次经过的海域包括洋、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附近的马六甲海峡、继续前行经过洋、红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运河、地中海、洋,到达鹿特丹港。
    (2)、如果该游轮同样从大连港出发,走东北航道,依次经过的海域包括太平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海峡,继续前行进入洋,最后进入大西洋到达鹿特丹。
    (3)、东北航道与传统航道相比较,主要优点有:航程距离 , 运输成本
  • 12、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等温线大致沿方向延伸。受纬度因素影响,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
    (2)、海陆相邻的地区,等温线弯曲明显,这是由因素对气温的影响造成的。与海洋上等温线相比,陆地上等温线更加 , 说明陆地上气温分布比海洋上
    (3)、等温线排列的疏密程度反应的是气温的变化大小,等温线越稀疏,表示温差越小。图中南极洲附近等温线的排列比较 , 说明该地区的气温变化
  • 13、读“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瞭望台的是地。
    (2)、图中河流发源的地形部位被称为 , 该河流的流向大致为
    (3)、图中C地到赵村的图上距离为0.6厘米,则两地实际距离为千米。
    (4)、图示地区从高、中、低纬的划分来看,位于纬度地带,从五带的划分来看,位于带。
    (5)、王村与赵村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 理由是
  •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地球在自转的同时,总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而且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随着地球公转轨道位置的变化,便产生了四季更替。

    材料二:某日光照示意图和太阳公转示意图

    (1)、甲图中A、B、C、D四地位于南半球的是地。
    (2)、写出甲图中D点的地理坐标:
    (3)、我们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甲图中A、C、D三地正迎来日出的是地。
    (4)、该日北半球正处于24节气中的 , 地球正好运行至乙图中的位置(填数码),B地昼夜长短情况是
  • 15、下图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世界人口变化的总趋势描述正确的是(     )
    A、不断增长 B、缓慢下降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是(     )
    A、劳动力不足 B、就业困难 C、兵源短缺 D、人口老龄化
  • 16、下图为“某村落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该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地规模保持不变 B、人口数量越来越少 C、村落仅沿河流扩展 D、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
    (2)、世界上很多城镇都分布在河流沿岸,这是因为河流沿岸能为城镇发展提供的条件有(     )

    ①交通便利②矿产丰富③地形崎岖④水源充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7、对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
    A、赤道地区降水多 B、两极地区降水多 C、沿海地区降水多 D、中纬度地区降水少
  • 18、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分布不均,而且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其中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1)、下图能正确反映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是(     )

    A、A B、B C、C D、D
    (2)、为保护我国南海航道畅通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我国在南海海域扩建了八个人工岛。导致这种海陆变迁的原由是(     )
    A、海平面的升降 B、板块运动 C、大陆漂移 D、人类活动
  • 19、下图为“沿32°N绘制的中国地势起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图属于(     )
    A、分层设色地形图 B、地形剖面图 C、地形平面图 D、等高线地形图
    (2)、图中A处的地形类型是(     )
    A、丘陵 B、高原 C、平原 D、盆地
  • 20、下图为“一天中树影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一天中树影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树影先变长后变短 B、正午时刻树影在正南 C、按时间先后树影排序是a-b-c D、影子最短的时刻是正午
    (2)、下列因素中,与一天中树影的变化相关的是(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D、四季更替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