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1节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同步练习
-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2节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同步练习
-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我国的地理差异同步练习
-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6章第4节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同步练习
-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6章第3节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同步练习
-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6章第2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同步练习
-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6章第1节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同步练习
-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4节香港和澳门—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同步检测
-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3节台湾—祖国神圣的领土同步检测
-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2节新疆—祖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同步检测
-
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在暑假中进行了为期14天的黄河研学之旅。他们沿途在不同的典型站点取了黄河水样,利用手机APP软件记录了河面的海拔,绘制出黄河干流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图2为黄河流域图,图3为“水土流失与植被关系”实验图。



材料二: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植被繁茂,沟壑稀少。后来植被逐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形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景观。
【黄河概况】
(1)黄河在东营流入我国的内海 , 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其上、中游的分界是① , 分析图1中a、b、c、d四个河段,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是河段。
【发现问题】
(2)图1中d河段部分河段由于由低纬流向高纬,初春或初冬时会形。
(3)图2中桃花峪以下流域面积狭小的主要原因是该河段形成“”,基本无支流汇入。
(4)对比从黄河源头、潼关、东营三个站点取的水样,含沙量最大的站点是。
【实验探究】
(5)观察图3的实验得出结论:同等降雨量、同等坡度的条件下,甲地表植被茂密,水土流失少;乙地表植被(稀少或稠密),水土流失多,潼关的水样与(甲或乙)实验现象相似。
(6)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该地区的地表呈现的景观。
【提出对策】
(7)你认为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是(写出一点即可)。
-
2、根据图1(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2(中国五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完成下列问题。

(1)、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和图1中气候和气候的分界线重合。(2)、五道梁位于高原,属于气候,该气候全年气温偏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为(地势/海陆)。(3)、图1中箭头所示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该季风在我国主要在(冬季/夏季)盛行,从低纬地区吹向高纬地区,从(陆地/海洋)吹向(陆地/海洋),因此该季风比较温暖且(干燥/湿润),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4)、我国能够大量引进国外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并能找到适合的生长地区,是因为_______。A、国土广大 B、平原面积辽阔 C、地形复杂多样 D、气候复杂多样 -
3、读“中国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代表的山脉名称:A;F;D。(2)、山脉C是 , 该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3)、被称为“聚宝盆”的盆地③是;黑土广布,多沼泽的平原是⑤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是②是 , 该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级阶梯。(4)、ABCD四条山脉中属于我国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填字母)(5)、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下列属于山区的优势的是_______。A、有利于发展种植业 B、交通方便,有利于经济发展 C、不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D、有利于发展林业、矿业、旅游业等 -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社会;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材料二:201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亿,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我国仅用不到20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老”之路,“银发潮”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注:全国人口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
注:全国人口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
2023年末全国部分人口信息
出生率
0.64%
死亡率
0.79%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5.49%
(1)、据第三次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呈现出(上升/下降)的趋势。(2)、自然增长率是指某一地区一年内的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据图文材料可知,2023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约为%,处于(选填“深度老龄化”或“超老龄化”)社会。(3)、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是以——为界,该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4)、我国现在的人口基本政策是实施的基本国策。(5)、简析材料二中“银发潮”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6)、请你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提出一条可行性建议。 -
5、读下图“中国政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大陆东部,洋的西岸,海陆兼备,对外交通便利。(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带,少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地区位于带。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广西、、台湾(填简称)。(3)、我国疆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不显著),东西时间差异(大/小)。(4)、④是海峡。(5)、我国疆界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其中和甘肃接壤的国家是。 -
6、长江和黄河干流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是( )A、青、川 B、川、藏 C、青、甘 D、青、藏
-
7、长江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有( )
①提供丰富水源②“黄金水道”
③“水能宝库”④塑造了中国最大的平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8、我国外流河、内流河丰水期都在夏季,其主要原因是( )A、外流河受夏季风的影响,内流河受夏季气温高的影响 B、都受季风的影响 C、受气温的影响,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D、全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
-
9、梅雨、伏旱是下列哪个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 )A、东北地区 B、珠江流域 C、华北平原 D、江淮地区
-
10、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 )A、沙尘暴 B、梅雨 C、台风 D、干旱
-
11、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是( )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B、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C、秦岭—淮河 D、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
12、我国东部地形以 为主。( )A、平原、丘陵 B、山地、高原 C、盆地、山地 D、平原、盆地
-
13、我国地势的特点是( )A、东高西低,地势起伏大 B、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 C、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平原面积广大
-
14、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时,应选在周围居民少,开阔平坦的地区,下列高原最合适的是(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
15、“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优美的歌曲,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爱我中华、振兴中华,共创美好生活的愿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A、集中分布 B、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C、分散分布 D、少数民族分布区没有汉族人居住(2)、我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A、四川 B、贵州 C、青海 D、云南
-
16、我国全部位于热带的省区( )A、海南省 B、广东省 C、台湾省 D、广西壮族自治区
-
17、我国位置最东和最北的省区都是( )A、海南省 B、新疆 C、黑龙江 D、台湾
-
18、2023年某月,从吉林长春一路向南奔向海南海口的Z384次列车上,乘务员平均每隔5站就需要更换一套服装,由厚厚的羽绒服到薄薄的裙装,成为车厢内行走的亮丽风景线。如图为乘务员依次更换的部分服装。完成下面小题。
(1)、该月份可能是( )A、1月 B、5月 C、7月 D、9月(2)、造成Z384次列车乘务员平均每隔5站更换服装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地势 B、海陆位置 C、纬度差异 D、时差因素 -
19、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4年10月5日,阳光灿烂,东南风3~4级。小明和小畅相约到媚尼风景区去旅游。
材料二 媚尼风景区略图。
(1)、图示区域的地形类型是 , 河段b的流向是。(2)、小明和小畅想要享受更刺激的“漂流探险”的乐趣,你能根据所学知识帮他们选择一下在河段a还是河段b“漂流”呢?说明你选择的理由。(3)、山顶C的海拔在米以上,若在图中D处拟建一水坝,水坝建成后,①②③三座古寺中有可能被水淹的是。(4)、尼湖风光、媚河漂流探险、古寺探幽、陡崖攀岩等媚尼风景区开发的旅游项目中,有可能效果不佳的是 , 理由是。 -
20、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主题:走进新校园,体验新环境
项目背景:同学们对新校园充满了好奇与探索,为熟悉校园环境、加强同学间的沟通协作,增强其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发起了“走进新校园,体验新环境”的主题活动。
任务一:收集信息
为了尽快熟悉环境,同学们绘制了一幅如图所示的校园整体规划图。

(1)此图使用的是定向法。如果想要 更详细地了解该校园的布局情况,需要更换一个更(大/小)比例尺的地图。
(2)据图判断,宿舍楼在篮球场的方向,校门位于学校的角。
任务二:分析探究
有同学认为,宿舍楼到多功能室需经过多个运动场,距离较远。
(3)某同学从宿舍楼前往多功能室上课,测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约为2.2厘米,根据图中比例尺计算可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为米。
任务三:思考迁移
同学们通过了解校园各功能区的布局,分析各功能区的合理性,为美化校园,提升文化内涵提出见解。
(4)校园里有甲、乙两块空地,学校要在其中选择一处修建学生宿舍楼,为保证睡眠质量,建在地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