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已知ABC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OABC的重心,cosA=15AO=2 , 则(    )
    A、AO=13AB+13AC B、ABAC3 C、ABC的面积的最大值为36 D、a的最小值为25
  • 2、若平面向量ab满足|a|=|b| , 且t=12时,|atb|取得最小值,则a,b=(    )
    A、0 B、π3 C、π2 D、2π3
  • 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23,cosBAD=32E是边BC的中点,FCD上靠近D的三等分点,若AEBF=6 , 则|AB|=(    )

    A、4 B、3 C、23 D、32
  • 4、设ABCABC的三个内角,ABC的外心为O , 内心为IOI0OIBC共线.若ktanA=1tanB2+1tanC2 , 则k=
  • 5、已知ABCD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4,2),DA=(0,3) , 则ACBD
  •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 a//b , 则ab的方向相同或者相反 B、ab为非零向量,且 a|a|=b|b| , 则ab共线 C、若 a//b , 则存在唯一的实数λ 使得 a=λb D、若 e1,e2是两个单位向量,且 |e1e2|=1 , 则 |e1+e2|=2
  • 7、已知|a|=2,b=(2,1) , 且ab , 则|a2b|=(    )
    A、22 B、23 C、4 D、25
  • 8、已知向量a,b,c满足|a|=|b|=1,|c|=2 , 且a+b+c=0 , 则cosac,bc=(    )
    A、45 B、25 C、25 D、45
  • 9、在凸四边形ABCD中,AB=BC=7,ABC=2π3.
    (1)、若BD=27,cosABD=17.求CD的长;
    (2)、若四边形ABCD有外接圆,求AD+CD的最大值.
  • 10、海宝塔位于银川市兴庆区,始建于北朝晚期,是一座方形楼阁式砖塔,内有木梯可盘旋登至顶层,极目远眺,巍巍贺兰山,绵绵黄河水,塞上江南景色尽收眼底.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海宝塔的高度,某同学(身高173cm)在点A处测得塔顶D的仰角为45° , 然后沿点A向塔的正前方走了38m到达点B处,此时测得塔顶D的仰角为75° , 据此可估计海宝塔的高度约为m.(计算结果精确到0.1)

      

  • 11、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2b=4A=2π3 , 则BC边上的中线AD长为7 B、B=π3b=2c=3 , 则ABC有两个解 C、ABC不是直角三角形,则一定有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D、ABC是锐角三角形,则一定有sinA+sinB+sinC>cosA+cosB+cosC
  • 12、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2acosA=bcosC+ccosB , 且a=4sinA , 则△ABC周长的最大值为(    )
    A、42 B、62 C、43 D、63
  • 13、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 已知cos 2B+cos 2Ccos 2A=12sinBsinC.
    (1)、求A
    (2)、若a=4 , 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 14、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 若b=2,且cosC=a2c4
    (1)、求角B的大小;
    (2)、若ABC是锐角三角形,求ABC面积的取值范围.
  • 15、在ABC中,B=30°AC=2 , 则AB+3BC的最大值为
  • 16、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 设△ABC的面积为S , 其中a=23b2+c2=24 , 则S的最大值为
  • 17、在ABC中,BAC=60,AB=6,AC=3 , 点D在线段BC上,且BD=2DC , 则AD=.
  • 18、如图,为了测量障碍物两侧AB之间的距离,一定能根据以下数据确定AB长度的是(    )

    A、abγ B、αβγ C、aβγ D、αβb
  • 19、某学校开展测量旗杆高度的数学建模活动,学生需通过建立模型、实地测量,迭代优化完成此次活动.在以下不同小组设计的初步方案中,可计算出旗杆高度的方案有
    A、在水平地面上任意寻找两点AB , 分别测量旗杆顶端的仰角αβ , 再测量AB两点间距离 B、在旗杆对面找到某建筑物(低于旗杆),测得建筑物的高度为h , 在该建筑物底部和顶部分别测得旗杆顶端的仰角αβ C、在地面上任意寻找一点A , 测量旗杆顶端的仰角α , 再测量A到旗杆底部的距离 D、在旗杆的正前方A处测得旗杆顶端的仰角α , 正对旗杆前行5m到达B处,再次测量旗杆顶端的仰角β
  • 20、如图,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甲秀路,是该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甲秀楼始建于明朝,后楼毁重建,改名“凤来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甲秀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某研究小组将测量甲秀楼最高点离地面的高度,选取了与该楼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量基点CD , 现测得BCD=23°CDB=30°CD=11.2m , 在C点测得甲秀楼顶端A的仰角为72.4° , 则甲秀楼的高度约为(参考数据:tan72.4°3.15sin53°0.8)(    )

    A、20m B、21m C、22m D、23m
上一页 1151 1152 1153 1154 115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