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2)、为减小时间的测量误差,斜面的倾角应小一些,目的是:
    (3)、若测得时间tAB=1.6s , 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m/s;
    (4)、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选填“大”或“小”)
  • 2、回声传到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要想听到回声,障碍物跟发声体的最近距离应该为m。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这是利用声能传递
  • 3、如图,新型汽车的研发中,将汽车模型放在风洞中不动,让风高速迎面吹来,可以模拟汽车在空气中高速行驶的情形;此时,以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图中停表的读数是s。

  • 4、如图所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测量结果记录为

  • 5、小明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盐水的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水的凝固点为-2℃,读作负2度 B、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用了 15min C、盐水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 D、盐水在-2℃时,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
  • 6、下列和声现象有关的情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情景,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只要物体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B、乙情景,古筝演奏中拨动不同琴弦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C、丙情景,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丁情景,航空母舰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 7、在医院里,B超是最常见的影像诊断仪器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通过人体时,会在人体内不同组织之间产生反射波,然后通过计算这些反射波形成影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只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B、超声波在水中比空气中传播慢 C、超声波的响度太小,人耳听不见 D、超声波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8、如图所示晶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 9、AI声音克隆技术日益成熟,利用该技术可以随时模仿任何人声音;AI声音克隆主要是克隆了声音的(填声音的特性),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人们(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
  • 10、以下是某同学“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的实验报告,请你将报告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

    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

    实验原理

    v=st

    实验器材

    小球、水平桌面、刻度尺、频闪照相机

    实验步骤

    (1)一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下图是根据频闪照相机拍摄的照片记录的小球运动轨迹,频闪照相机每两次闪光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

    (2)分别测出小球通过的路程:sAB=cm,sBC=31.10cmsCD=19.70cm;记录这三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tAB=1.0stBC=1.0stCD=1.0s

    (3)分别计算小球通过这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结论

    (4)小球在这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AB=cm/svBC=31.10cm/svCD=19.70cm/s

    (5)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安全提示

    (6)小球运动时的不宜过快,以免从桌面掉落时伤人。

  • 11、在学习物理时,一定要理清物理课本中的插图反映的物理意义,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的乒乓球,发现 , 它可以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 12、仪器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工具,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物体的长度为cm。

    (2)、图甲是自制的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的性质而制成的,它的测温效果与小玻璃瓶的容积和玻璃管的有关。图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的一部分,图中所示示数为℃。

  • 13、“八音盒”是一种机械音乐盒(如图)。上紧发条后圆筒转动,圆筒上按一定规律分布着一些凸点,它们拨动簧片就会奏出乐曲,长度不同的簧片发出的声音不同。超声波可以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波能传递(选填:“能量”或“信息”)。

  • 14、中国高铁正在高速发展。在旷野里,远远看到疾驰的列车犹如一枚“白色子弹”,如图所示。若它以100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12s,则行驶了m。以列车为参照物,座位上安静看书的乘客是的。

  • 15、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升国旗时,响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间约为46s B、人体正常的体温40摄氏度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8cm D、人步行时的速度约为5m/s
  • 16、电阻R1和R2阻值不变:

    (1)、某次测量出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是1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2A。计算定值电阻R1的阻值。
    (2)、如图,将定值电阻R1和R2接入电路,若电源电压为4.5V,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求电压表的示数和电阻R2的阻值。
  • 17、巴黎奥运会火炬使用丙烷作为燃料。丙烷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符合绿色奥运的环保理念。某品牌空气加热器采用丙烷作为燃料,将50kg空气从5℃加热到25°C , 消耗了40g丙烷燃料[空气的比热容为1×103J/kg°C , 丙烷的热值为5×107J/kg],求:
    (1)、空气吸收的热量;
    (2)、丙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3)、空气加热器的加热效率。
  • 18、小明同学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发光时的电阻,选用的小灯泡正常发光电压2.5V,电源电压恒为4.5V。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的实物图补充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滑动时它的电阻增大,导线不交叉,电压表选择合适的量程
    (2)、闭合开关,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经检查电表完好,则电路故障可能是灯泡。排除故障,继续实验;
    (3)、故障排除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一位置,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要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应将图甲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选填“左”或“右”)端适当移动;
    (4)、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小灯泡工作时I-U的关系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Ω;
    (5)、图甲实验装置能否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选填“能”或“否”)
  • 19、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器材有:电源(恒为4V)、电压表(0~3V)、电流表(0~0.6A)、电阻R(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20Ω 2A)、开关、导线若干。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状态;如图甲,闭合开关前,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移到最(选填“左”或“右”)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数据如图,其中第3次实验的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为V。分析数据可得: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 , 实验中所选的电阻阻值为Ω。

    序号

    电压U/V

    电流I/A

    1

    1.0

    0.2

    2

    1.5

    0.3

    3


    0.4

    (3)、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将5Ω电阻接入电路,记录电流表示数为0.3A;将5Ω电阻换成10Ω电阻进行实验时,滑动变阻器滑片P应向(选填“A”或“B”)调节,直至电压表示数为V,记录电流表示数;再将电阻更换为20Ω,发现无法完成实验。

    ①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主要作用是

    ②从本实验可行性与安全性考虑,应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范围为V~3V。

  • 20、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该先调整图甲中(选填“A”或“B”)的高度;图甲装置中的纸板上留小孔,让烧杯内外气压(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小明用相同的装置先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a、b两条图线。由图线可知:

    ①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②水沸腾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选填“不断升高”“保持不变”或“不断降低”)

    ③若两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分别为ma、mb , 则mamb(选填“>”“=”或“<”)。

    (3)、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此时烧杯内气泡的情况应该是图丁中的(选填“A”或“B”)所示。
上一页 216 217 218 219 2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