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述的是华北平原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读华北平原位置示意图和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小题。
(1)、华北平原“春种一粒粟”可能面临的困难是( )A、干旱 B、洪涝 C、高温 D、寒潮(2)、华北平原“春种一粒粟”所面临困难频发的主要原因有 ( )①春季气温回升迅速
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③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④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为保障“秋收万颗子”,华北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加大农产品科技投入
②发展节水型农业
③增加化肥的使用量
④建设高标准农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仰韶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重要文化代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是刀耕火种的代表,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读我国仰韶文化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仰韶文化所在地 ( )A、一年种植小麦、玉米两季作物 B、一年只能种植春小麦一季作物 C、一年中可以种植两季水稻 D、粮食作物可以一年收获三次(2)、现在仰韶文化所在地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为 ( )A、小麦、玉米 B、水稻、棉花 C、甜菜、玉米 D、小麦、花生(3)、仰韶文化所在地能够形成农耕文明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①地形平坦,利于耕种
②临近长江,水源充足
③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④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3、剪纸是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人文习俗和风情等。读黄土高原窑洞剪纸示意图和该地区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小题。
(1)、窑洞所在地的气候特征是 ( )A、1月平均气温高于0℃ B、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C、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 D、全年降水较为丰富(2)、窑洞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推测其优点为 ( )A、便于拆卸 B、宽敞明亮 C、冬暖夏凉 D、通风良好 -
4、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读我国北方地区初霜冻日期常年值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北方地区 ( )A、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B、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 C、东部濒临渤海和东海 D、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2)、北方地区各地初霜冻日期时间上大致( )A、自南向北逐渐推迟 B、自西南向东北逐渐推迟 C、自北向南逐渐推迟 D、自西北向东南逐渐提前(3)、影响北方地区各地初霜冻日期不同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右玉县地处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的天然风口地带,曾经的右玉县生态环境恶劣、风沙成患,地瘠人贫,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描述,被称为“不毛之地”。
材料二:70多年来,右玉人通过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等措施,创造了人类生态史上的奇迹。随着时代的进步,当地将科技贯穿于土壤水分及养分保持、新树种培育等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右玉县如今成为黄土高原上一抹亮丽的“绿”
材料三:右玉县地理位置图。
(1)、右玉县位于(省级行政区),年降水量接近毫米。(2)、结合材料及所学,完成右玉县被称为“不毛之地”的思维导图。
(3)、归纳右玉县成为黄土高原上一抹亮丽的“绿”所采取的措施。(任答两点)(4)、你是否赞同将右玉县治理模式推广到黄土高原其他地区,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6、黄土高原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易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继而引发众多生态环境问题。读雨水侵蚀黄土高原地表过程图,完成下列小题。
(1)、雨水侵蚀黄土高原地表的先后顺序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甲乙丁丙 D、乙甲丁丙(2)、雨水对黄土高原的不断侵蚀会导致(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河道淤滞阻塞
③矿产资源减少 ④生态环境恶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为缓解该生态环境问题,不同地段可采取的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 )A、沟谷———打坝淤地 B、陡坡——修筑梯田 C、缓坡——平整土地 D、塬面——封山育林 -
7、随着人口的增长,黄土高原上的森林等植被被大量砍伐,直到20世纪末期,黄土高原上还流传着“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的说法。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及其气候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1)、“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多发生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发一回山水满沟泥”反映了黄土高原存在的生态问题是 ( )A、土壤盐碱化 B、土地荒漠化 C、湿地面积锐减 D、水土流失 -
8、黄土高原北部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安塞腰鼓是当地特色的舞蹈艺术形式文化,表演者头戴白羊肚手巾旋转、跳跃,激起黄土飞扬。读腰鼓表演及安塞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安塞腰鼓表演者头戴白羊肚手巾,其主要作用为 ( )A、装饰点缀,美观大方 B、降水丰富,便于防水 C、气候干旱,利于防沙 D、位于高纬,方便保暖(2)、飞扬的黄土可能来自 ( )①中亚 ②蒙古高原
③我国西北内陆 ④青藏高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在安塞腰鼓流行地能看到的传统民居是( )A、
B、
C、
D、
-
9、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曾经的黄土高原气候湿润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读黄土高原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黄土高原 ( )A、东起太行山脉,西至贺兰山 B、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C、北接华北平原,南连四川盆地 D、东西横跨三个省级行政区(2)、在过去,黄土高原能成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有利条件有 ( )①地势较低,平原广阔
②低纬地区,热量充足
③植被茂密,土壤肥沃
④黄河流经,水源丰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0、(中考新题型·主题探究)青稞是青藏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某地理兴趣小组为全面了解青稞,以“青稞的前世今生”为主题展开了探究。读青藏地区青稞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前世起源】
考古学家分析,青稞起源于1.05万年前在西亚驯化的二棱大麦,并在距今3500年左右传播到青藏高原南部,并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青稞起源于西亚,较耐旱,传入青藏高原后,(耐旱/耐寒)性加强,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居民的主粮。
(2)、【今生经历】日喀则有“西藏粮仓”“世界青稞之乡”之称,日喀则是全国重要的青稞生产基地,其产量约占西藏的50%和全国的30%左右。
说出日喀则青稞种植区的主要分布区域,并分析该区域适宜青稞种植的主要原因。
(3)、【未来发展】青稞的种植推动着西藏农牧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下图示意当地独特产业模式————青稞奶牛耦合生态系统。

简述该地发展青稞奶牛耦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4)、有人建议在日喀则扩大青稞的种植面积,说说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
11、“江南”范围接近我国现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地理兴趣小组围绕三个关键词对江南地区开展小组探究。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关键词一:鱼米之乡】
“江南”泛指中下游以南的区域,地形以平原为主,水热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产区和淡水鱼产区。
(2)、【关键词二:商业基因】古代江南地区与我国北方地区贸易主要依靠南北走向的运河进行。
(3)、江南自古以来重商业和实业,分析未来江南有望发展成为“中国之窗”(对外传播中国形象的重要网络平台)的有利条件。(任答两点,4分)(4)、【关键词三:水乡文化】江南地区拥有众多的文化特色景观,当地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任答一个,2分)
(5)、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请为传承和弘扬江南水乡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任答两点,4分) -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以黄土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合理的布局等方式,提供了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
材料二:崇信县借助窑洞天然优势,为废弃窑洞配建围栏、草料棚等,建设红牛养殖基地。窑洞养牛能够增强红牛的抵抗力,减少病害,提高牛肉品质。目前已建成7条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将废旧窑洞变成了致富增收的“聚宝盆”。
材料三:崇信县位置示意图和窑洞养牛景观图。
(1)、崇信县位于(省级行政区),地处(地形区)南部。(2)、分析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的原因,补充下列思维导图。
(3)、简析窑洞生态养牛模式相较于传统牛舍养牛的优势。(4)、(中考新设问·建议类开放)请为崇信县窑洞生态养牛产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任答一点) -
13、主题情境探究不同地区的豆腐生产 豆腐主要原料是大豆,生产豆腐要进行泡豆,通常是将豆子倒入常温水容器内静置一段时间,温水泡豆会比凉水泡豆速度更快。此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豆腐的烹饪方式也存在地区差异。读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豆腐生产中心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西汉时期豆腐生产中心大致位于(地理分界线)线附近,不同历史时期豆腐生产中心主要分布在地区和北方地区。(2)、冬季,在常温水容器内南方地区的泡豆时间(长/短)于北方地区,主要原因是。(3)、麻婆豆腐是四川省的美食,以麻辣为特色,是因为四川盆地 , 吃辣可以祛湿。而黑龙江 , 人们将新鲜豆腐冷冻制成冻豆腐,孔隙多、弹性好。(填圈码)①纬度高,冬季气温低
②气候湿热、地势低洼,水汽难以扩散,湿气较重
(4)、说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道美食,并分析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
14、近年来,中国不断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积极影响,为绿色发展作出贡献。我国相关政策明确要求,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节能降碳稳步推进。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材料中体现了我国 ( )A、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B、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C、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D、努力解决水资源短缺(2)、下列生产生活方式,符合绿色发展的是 ( ,A、提高煤炭等能源消费比例 B、加大森林采伐力度增加收入 C、发展光伏等新能源产业 D、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等重工业
-
15、新疆和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近年来,当地走出了一条特色治沙道路,为全国最大的沙漠戴上了“绿围脖”。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炎热 B、寒冷 C、多风沙 D、冷湿(2)、“绿围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改良土壤、发展旱作农业 B、建设特色景区、发展旅游经济 C、带动就业、减少人才流失 D、阻止沙漠扩张、改善生态环境(3)、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绿围脖”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 )①封沙育林 ②造林种草 ③修筑梯田 ④工程固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6、2013年台湾省与祖国大陆贸易额为1972.8亿美元,2024年贸易额为291.71亿美元,10 多年间始终保持高位运行。读台湾省简图和台湾省主要的进出口商品表,完成下列小题。
进口产品
出口产品
石油原油
电子零部件
工业制造设备
集成电路
矿产资源
资通与视听产品
(1)、根据台湾省主要出口产品推测目前台湾省的主导产业为 ( )A、农业 B、矿产开采 C、电子信息产业 D、汽车制造业(2)、台湾省发展出口贸易的有利条件有 ()①矿产丰富 ②地广人稀 ③交通便利 ④经济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祖国大陆成为台湾省最大的贸易伙伴主要是基于 ()①祖国大陆的经济政策支持②两岸地理位置相近
③祖国大陆科技更发达 ④祖国大陆市场需求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7、“数字湾区”以数字化驱动粤港澳三地经济、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协同发展,通过构建要素高效集聚流通的智慧城市群,打造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建设全球数字化水平最高的湾区。读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产业规模最大的城市是( )A、深圳 B、东莞 C、珠海 D、广州(2)、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数字经济的条件有 ( )①经济发达,通信基础雄厚 ②人口密集,市场规模庞大
③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④人才聚集,技术优势明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发展数字经济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有 ( )①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②消除污染,改善区域生态环境③提升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④打造智慧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8、2025年3 月27 日至31日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涉及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千名演讲嘉宾共聚一堂,共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读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空间布局规划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中关村论坛在北京举行,体现了北京是我国的 ()①政治中心
②国际交往中心
③文化中心
④科技创新中心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2)、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空间布局规划形成的主要优势是 ( )A、生态环境优美 B、科技人才众多 C、海陆交通便利 D、历史文化深厚(3)、北京市建设成为科技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 )①大力开采矿产资源 ②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③政府出台扶持政策 ④挖掘科技创新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近年来,吉林市持续加强智慧农机具的推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到86%,部分地区已实现了从播种育秧、深翻整地,到施肥插秧、肥药喷洒,再到收割入仓、磨米包装的全过程机械参与。读吉林省地形图,完成下列小题。
(1)、吉林省的主要农作物及其一年中可以收获的次数为 ( )A、玉米 一次 B、水稻 两次 C、小麦 三次 D、大豆 两次(2)、吉林市能够开展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B、平原辽阔,地势平坦 C、气候温暖,热量充足 D、黑土广布,土壤肥沃(3)、智慧农机生产模式的推广可以 ( )①提高农业产量 ②提高生产效率
③扩大土地面积 ④发展农业科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0、麦秆画取材于小麦秆,经贴、剪、烫、粘贴、组合等十几道工序制作完成,其题材主要涉及花鸟虫鱼、山水风景、古今诗词等,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读麦秆画作品展示图,完成下列小题。
(1)、麦秆画的取材可能多来源于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2)、影响图中耕地类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人类活动(3)、关于图中场景,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乡村四间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C、天山脚下耕牛行,绿洲农田处处青 D、旱地耕牛犁沃野,麦苗青青映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