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Ⅲ)模拟考试卷(二)

试卷更新日期:2018-05-10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如果没有战略科学家的远见,没有“会当凌绝顶”的战略视野,中国的创新就难以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而钱学森一生最为珍视的系统工程的战略思想,对今天的创新中国建设大有启示。

        钱学森的系统工程思想,他称之为“中国人的发明”。早在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就总结了他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的理念。

        “系统论”的颠覆性思想,实现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现代科学家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以“还原论”为思想为基础,这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就是把复杂对象不断分解为简单对象,将全局问题不断分解为局部问题来解决。“还原论”是现代自然科学取得成功的方法论基础。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原论”日益暴露出无法突破的瓶颈。

        例如,认识了基本粒子还不能解释大物质构造,知道了基因也回答不了生命是什么。爱因斯坦晚年执着于研究“统一场”理论,想把物理学中的强力、弱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四力统一起来,把时空、质量、能量、温度、电磁场等所有物理学概念和研究对象通过严格的数学理论全部统一到一个大体系中来。

        这就需要解决由下往上的问题,也就是复杂性研究中的所谓涌现问题,这是还原论方法解决不了的。

        而3000多年前,诞生在中国的整体论思想,把万事、万物看作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考虑最优效果的思想,对于破解“还原论”的弊端,具有哲学上的指导意义。

        钱学森的贡献在于,在哲学层面,将还原论方法与整体论方法辩证统一起来,形成系统论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出发将系统进行分解,在分解后研究的基础上,再综合集成到系统整体,实现系统的整体涌现,最终是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

        在方法技术层面,钱学森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为获取“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智慧指明了方向。其实质是把机器的逻辑思维优势、人类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思维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把数据、信息、知识、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新人类”。

        系统论的方法不仅将对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等其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如钱学森指出的,系统科学的出现,还是一场诞生在中国的科学革命,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钱学森的这一系列思想,“集东西之大成、通古今之变化、汇天地之至美”,需要我们不断运用、不断发展,从而走好我们新时代的创新道路。

    (摘编自薛惠锋《从钱学森系统工程中汲取创新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学森系统工程的战略思想使中国创新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B、“还原论”是一种哲学观念,它是把复杂对象简单化,将全局问题通过局部化来解决。 C、中国古代的整体论思想,从整体上考虑最优效果,致力于破解“还原论”的弊端。 D、钱学森的方法将机器的逻辑、创造思维和人类的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构成智能化的“新人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钱学森系统论中的创新”展开分析,论证了汲取创新智慧的必要性和系统论的创新所在。 B、文章论证“还原论”存在的弊端,详举爱因斯坦一例,其余两例简洁,详略得当,增强了论证效果。 C、文章从哲学和方法技术两个层面,阐释了钱学森系统论的具体内容,肯定了他的科技创新理念。 D、系统科学不仅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还将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原论”是现代自然科学取得成功的方法论基础,可见,“还原论”的思想必然有其可取之处。 B、“整体论”主张把万事、万物看作一个整体,而不能割裂或分开来理解,这与“还原论”是相反的。 C、针对复杂性研究中的涌现问题,采用“整体论”方法加以研究分析,即可解决由下往上的问题。 D、钱学森的系统论思想“集东西之大成”,既超越了“还原论”方法,又发展了“整体论”方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如水稻

    陈甲元

        和一季水稻的收割一样,父亲走了再不回来。父亲躺在他亲手打造的木门上,木门上垫着稻草,柔软、温暖。这是老家的习俗,像喜欢睡暖和芳香的稻草床一样。这令我慰藉,也令我不止一次开始审视水稻,这样一种伴随我们终生的植物,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农村的伢子,有几个没亲手侍弄过水稻呢?懵懵懂懂,清明下种,三起三落,浸种催芽。本县种子公司制种的威优46是父亲最信任的品种。用父亲的话说,稳产,饭好吃;老朋友稳当,靠得住。春夜魅人,经常要更换的25瓦的葫芦形白炽灯泡被一根花线连着,吊在青黑瓦屋厨房的横梁上,灯泡泛着黄光,照亮厨房门前泥浆色的大木桶。父亲晾晒两天的稻种拆了包,用强氯精消了毒,加温水泡着,长着厚茧的老手不时捞起轻浮的秕谷,手掌摊开着对看热闹的我们说,看,这就是秕谷,没用的家伙!

        我一直怀疑父亲和水稻处久了,身上也秉承了稻子身上的一些东西。比如每年的稼穑,春种秋收,晴耕雨读,他都安排得像稻粒一样饱满;穗期,他扛一把锄头,为稻子的抽穗扬花保驾护航,我远望着墨绿的稻浪托举着他头顶的草帽,能想起课堂上老师吹来的唐宋的微风;冬天,天气寒冷,间或会有小雪,打湿院落的矮墙和柴火,通红的炭火旁,父亲使劲搓着稻草绳,身后的墙壁挂着他前些年亲手搓成的草鞋、草绳、草帽。只是稻草的手工成品经过岁月的淘洗,已有了沉郁欲言的褐色……父亲躺在稻草上多年后,我不经意间想起,对父亲,对父亲亲手摩挲了一辈子的植株,就怀有难以名状的心绪。

        于是,我习惯了回去。想父亲,想从前的时候,我就一次次往回走。回老家看山岭,看老屋,看稻田,看稻子。

        老家本身是稻区。不是山岭房屋环绕着青黄相间的稻田,就是或青绿或金黄的稻田环抱着山岭房屋。很多时候,田畴无言,却又千言万语、欲说还休,一种亘古千年、内蕴深沉的姿态,是天底下最朴实和厚重的无华。站在旷野的田畴深处,我总能感觉自己的卑微和轻小。那么多的农人,祖先的祖先赤脚走在田埂上的远远近近的身影,没有隔膜般素朴和亲切。田垄里,依稀听见犁铧清脆的声响和牧童的短笛飞扬。

        而躬耕田垄一辈子的父亲,对稻田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他不但靠着田垄四季常新的稻子,养活了一家人;而且,仙风道骨的祖母说过,我家六姊妹,有两个的出生就和田垄和水稻紧密相连。

        一个是二哥。正是苍翠欲滴的插秧季节,正是插秧竣工那天的黄昏时刻,家门口的田垄里刚刚插下青绿秧苗,母亲兴致勃勃挺着大肚子在青黑瓦屋的灶房间忙碌,突然间下身一热,连忙呼唤炉膛前烧火的小脚祖母。添丁之喜,大好兆头。脚上还沾着新泥的父亲,紧张局促地抱着哇哇叫的二哥,只知道咧着大嘴对着帮忙插秧的亲友们傻笑。

        还有小妹。小妹来到这个世界时是中午时分,稻子收割的季节,田野到处金碧辉煌。人力打谷机在父亲脚下嗡嗡地响,也没请其他劳力,父亲和大哥两人轮流给稻谷脱粒。二姐一路小跑来到田埂对父亲说:妈妈让我告诉你,她生了,父亲手里捂着要脱粒的稻穗,大声说知道了,告诉你妈妈,我们打满这一担谷就回家吃中饭……前面有了五个崽女,父亲对又一个新生命的来临已然淡定,四十不惑,小妹来临的时候,父亲的思想是不是已渐趋成熟?他看生命是不是也像看他手中的稻子一样,一茬一茬,心里有了新的内容?

        应该是有了一茬一茬新内容的。父亲耕作了一辈子水稻,睡了一辈子稻草床,在稻草的拥绕下离去以后,我也开始从事一项和水稻相关的职业,更近距离地走近和了解水稻,也更深刻地了解父亲。天生万物,相辅相成,水稻和人类,从一万余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湖南道县的玉蟾岩发现和种植后,人类的文明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观察、改良、提炼,期望这喂养我们躯体和灵魂的作物在灌满海水的盐碱地也能赐予我们食粮。

        催芽,播种,育秧,除草,施肥,收割;萌芽,分蘖,抽穗,扬花,结实。一次生育,一段旅程。临了,稻桩化成基肥,哺育又一季新的生命。这样的轮回,和父亲这样的农人个体的生命又有多少差别?每年水稻成熟季,那如黄缎子一样铺陈在华夏四野、铺天盖地的水稻厚毯,又何尝不是为生命打底的最好成色?

        又一年冬天,又一年稻子收割后的空旷来临。记得当年稻草垛,转眼又是白头翁。我身在城市的高楼以当年在田野依偎草垛的姿势躺倒,想:原来和父亲一样,像水稻一样活着,到最后,都活成了大地不悔的精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把父亲和水稻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父亲依靠稻谷养活一大家子,传承生命;另一方面,父亲秉承稻粒身上的精神,活成了大地的精魂。 B、文章第二段采用环境描写。“25瓦的葫芦形白炽灯泡”、“青黑瓦屋”、“泥浆色的大木桶”等写出了农村家庭的简陋素朴,黄色的灯光则昭示着希望。 C、文中画线句子写作者面对亘古千年、内蕴深沉的田畴,不由得感慨生命卑微轻小,伤感、抑郁之情油然而生。 D、文章最后一段卒章显志,照应标题,增加了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2)、文章写二哥和小妹出生时有何不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与水稻有何相似之处。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这一术语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它指的是由个人或第三方平台将闲置资源或服务以有偿分享给需求者,并从中获得报酬的经济模式,其核心特征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资源优化配置。共享经济的发展驱动力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产生与普及。开放数据、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共享经济平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技术条件。二是人口红利。近年来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大发展也源自人口基数带来的互联网人口红利。三是大量共享经济服务提供者。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大量的传统行业劳动力进入共享经济领域,个人的技能或服务借助第三方平台实现更快速的流动。四是大量闲置资源可供优化。以汽车为例,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显示,平均一辆车只有4%的时间在行驶,而在96%的时间中被闲置,这在客观上提供了可供优化的资源。

    (摘编自《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材料二:

        共享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利用过剩产能、闲置资产、闲置时间、闲置技术,是去产能去库存的有力方式,不仅提升了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而且拓展创新了分工合作的方式和模式。共享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个人带来发展的契机和动力,而且对企业、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共享开放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共享带来的合作与创新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

    (摘编自陈健、龚晓莺《共享经济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材料三:

    共享单车矩阵分析图

    类别分析层面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
    内部因素优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降低人们的出行成本;较低的实施和运营成本共享单车是短途出行的绿色代步工具;减少交通挤塞;减少燃料的使用;增加健康效益移动支付技术成熟;单车快速认证、无桩优势比较明显
    劣势政策尚未落实,未真正发挥作用早期发展阶段缺乏赢利模式,企业靠着补贴的形式获取用户、培养用户基础设施不健全;城市容纳度有限,有些城市共享单车产能恐将出现过剩情况GPS定位不准确;有些单车采用轴承传动、车身沉重,骑行十分费力,用户体验不佳
    外部因素机遇国家大力倡导政府与私人组织合作建设城市基础项目,配套政策陆续发布我国互联网共享经济行业飞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低碳、绿色出行兴起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手机用户普及
    威胁政府推行的公共自行车对其形成竞争多家共享单车公司相互之间存在资本的激烈竞争乱停乱放、被损毁、被盗窃、变成私人独享的交通工具;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薄弱保障实名注册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成为难题

    (资料来源于李琨浩《基于共享经济视角下城市共享单车发展对策研究》)

    材料四:

        相对于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共享经济在国内的发展似乎还是慢了一拍,大体量的共享经济企业还不多,涉足的领域也较国外为少。究其原因,一是国内的共享经济起步本身较晚,在共享出行以外的其他很多领域都还在学习和培养用户习惯的阶段。二是因为人际信任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的共享经济商业行为都会与不曾相识的人打交道,但在中国对陌生人的信任度相对还比较低,此外也缺乏可靠的个人信用体系可供参考。三是文化差异与社会环境的不同。例如在西方国家人们善于也鼓励社交,人们对于在陌生人家里借住、将车借给陌生人出行等事情上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比中国人要小很多,因此在某些领域就会存在西方成功的商业模式无法移植的问题。

    (摘编自财新网《共享经济将会在中国如何发展》)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府为支持共享单车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大力倡导政府与私人组织合作建设城市基础项目,可见,政府希望依靠共享单车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B、互联网共享经济行业飞速发展,给共享单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但是,共享单车在早期发展阶段缺乏赢利模式,需要借助外部投资“笼络”用户,不利于后续发展。 C、国民环保、健康意识持续增强,一,二线城市日渐拥堵,使自行车这类环保、健康的短途出行方式再次受到关注,共享单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短途出行的绿色代步工具。 D、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给共享单车的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共享单车用户借助GPS定位技术实现对无桩型单车的定位,借助移动支付技术实现方便快捷的付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共享经济这一术语早就已经被提出,共享经济却是在近几年才得以大规模发展,这反映出驱动共享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并渐趋成熟。 B、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劳资关系,使交易可发生在灵活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为参与共享经济服务的人在本职工作之外创造了额外收入。 C、材料四认为共享经济在国内的发展相对国外较慢,而材料二则认为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会促使国内共享经济成为未来经济的主旋律。 D、国内共享经济企业不多,涉足的领域较少,国内共享经济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极易形成。 E、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国内共享经济难以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是国人的文明程度不够,人际信任缺乏,暴力使用单车都阻碍了共享经济的推进。
    (3)、从共享单车公司的角度而言,怎样才能使得共享单车更好地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申锡字延之,魏人。自言唐代公元振之后。第进士 , 为晋陵尉。民诉弟为人所杀,申锡察其色惧而哭不哀,曰:“吾得贼矣,非汝乎?”执而讯之,果然。久之,知博州。州兵出戍,有欲胁众为乱者,申锡戮一人,二人,乃定。奏至,仁宗曰:“小官临事如此,岂易得?”即为御史台推直官,数上疏论事。鞫狱庆州。京东盗执濮州通判井渊,迁知州事,未阅月,悉擒凶党,斩以徇

        召为侍御史,遂知杂事。张贵妃追册、起园陵,张尧佐为使相,陈执中嬖妾杀婢,余靖引胡恢有丑行,高若讷引范祥启边衅,申锡皆奏劾之。屡诋权幸无所避,帝谓之曰:“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谍称契丹遣泛使,命体量安抚河北,还为盐铁副使。相视决河,坐讼李参失实,黜知濠州。帝明榜朝堂,称其欺诬,以儆在位。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

        种谔取绥州,申锡曰:“边患将自此始。”及谅祚死,请捐前故,听其子袭爵,且言曰:“二虏赖岁币甚厚,渝平岂其所利,必有以致之。但得重将守边,不要功生事,则善矣。”著《边鄙守御策》。以给事中致仕, , 年七十七。

    (摘编自《宋史·列传八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B、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C、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D、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黥:即墨刑,古代五刑之一。行刑时用刀刺刻犯人的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罚犯有重罪的人。 C、契丹: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后耶律德光于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 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申锡明察秋毫,善断案情。有百姓上诉说自己的弟弟被人杀害,郭申锡通过观察该人的脸色、辨别他的哭声,判定上诉者即为行凶者。 B、郭申锡长于治乱,能力不凡。有人想胁迫众人作乱,郭申锡杀了一人,处罚了两人,就起到了以儆效尤的效果,平定了作乱。 C、郭申锡正直敢言,恪尽职守。他屡次讥斥权贵幸臣,没有顾忌。对张尧佐、陈执中、李参等的丑行直言不讳,上奏弹劾。 D、郭申锡眼光远大,见解卓越。他认为谅祚死去,应当捐弃前嫌,允许谅祚之子袭爵,并与辽、夏两国和平共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京东盗执濮州通判井渊,迁知州事,未阅月,悉擒凶党,斩以徇。

    ②二虏赖岁币甚厚,渝平岂其所利,必有以致之。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虽为“渭上秋夕闲望”,但却是抒发作者登高望远产生的不遇之伤。 B、首联写景、叙事,一个“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该句总领全诗的景物描写。 C、诗歌乐景衬哀情,用前三联描写的清新幽美之景来衬托尾联的哀怨之情。 D、诗歌颔联选取残阳、鸣蝉等意象,并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 E、诗歌尾联将“渔人”和“太公”进行对比,感叹自己即为渔人,无太公之贤。
    (2)、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颈联。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被极力邀约后出来时的模样的句子是:“”。诗中“”两句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

  • 7.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往今来,写春天变化的诗文可谓盈篇满籍 , 而我却独爱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

    ②韩雪在《声临其境》节目的录制中,表现出了独特的声线魅力、超高的表演能力,实在是令人侧目而视

    ③面对日寇的疯狂打击,两座山头的当家人捐弃前嫌、猫鼠同眠 , 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商讨制敌之策。

    ④如今,大多数老师对学生犯错不敢指正批评,生怕学生心理脆弱,难以承受。这种犯而不校的态度,必将给学生的成长埋下隐患。

    ⑤景泰蓝这一名称在元代就已经出现,到了景泰年间,皇家的重视使它声名鹊起 , 因此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

    ⑥学习之余,我常常背上书包,带上笔记本,游走在小城的大街小巷,去寻访那些鲜为人知的古迹和古迹背后的历史故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公司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员工完成工作的任务,获得了领导的高度赏识。 B、农业的社会服务体系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我们下一步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到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上来。 C、认定公民有无民事行为能力,主要是看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全的意识能力或者智力状况,而不是看他丧失某种生理机能。 D、关于《舌尖上的中国3》,一经央视播出,便惹来非议。先有食物,再有故事和文化,这才是观众期待的“舌尖系列”。
  • 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难得你对我信任有加,把新写的作品寄来,我必当认真斧正。 B、张老师对问题作了深入剖析,管见所及使我获益匪浅。 C、赵先生说:“我的这幅山水画难登大雅之堂,就权且给你补壁吧!” D、离别时,精神矍铄的叔父对我们一家三口说:“欢迎下次再来叨扰”。
  •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6个字。

    浙江余姚河姆渡六千三百年前的遗址,发现了木器的残件,不但已裁制成薄板,①。榫是木板一端作突出状,卯是②以套接另一构件凸出的榫头,使两块材料连接成有规律而牢固的形状。在新石器时代,③。其他的遗址发现的,一般是用绳索把两段木头捆绑起来,使表面不平,有碍观瞻。企口板则是在木板两侧凿出企口来,以容纳另一块有梯形截面的木板,紧密衔合后成不见缝隙的平面,技术更是高超。

  • 1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春暖花开,正是踏青赏花的好季节。同时,近年来国内诸多大学注重校园的花园式建设,强调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得大学校园成为市民赏花的热捧之地。但是众多游客前往观赏,势必挤爆校园内外,干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使校园周边交通拥堵。根本上,大学面向市民开放、市民遵守大学校园秩序,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与文化的活跃和繁荣。因此,大学若能有计划地接受游客入校,而赴校游客也能熟谙大学校园内外秩序并心存一份公共敬意,大学与市民就能在更多方面融合。

    ①游客进校园未必会挤爆校园,干扰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校园外交通拥堵。

四、写作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有一则新闻:一个北大毕业、留学美国的男生写了上万字的长信,总结父母的种种不是,并且说自己已经十二年没有回家过年,拉黑父母六年。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从小父母就对自己的过度关爱,处处控制。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子女成绩优异,可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为何脱离了轨道?对于“原生家庭”里的爱与伤害,我们应该怎样面对?

    请以“我看亲子关系”或“我家的亲子关系”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