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新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14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共16题,共48分)
-
1. 在下图“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用的硬纸板应选用粗糙的,目的是让光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 B、将纸板右半部分向后翻折,发现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消失了 C、多次改变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可以得出结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D、当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时,不存在反射现象2. 眼睛通过配戴镜片可以实现对视力的矫正。关于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模拟的是矫正近视眼的情况 B、若去掉镜片,来自物体的光将会聚在眼球内 C、配戴此镜片,能够帮助眼睛看清近处的物体 D、图中的晶状体比正常眼睛的晶状体的折光能力更强3. 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 则( )
A、A处应是紫光 B、只有AB之间有光 C、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 处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 D、将照相底片放到AB 范围B处的外侧,底片不会感光4. 关于图中四个情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扬声器发声,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C、发声的音叉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5. 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B、甲、丙的音调不同和响度相同 C、甲、丁的音调、音色都相同 D、乙、丁的音调响度都不同6. 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右图,再将这五块玻璃 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 )
A、a B、b C、c D、都不行7. 如图所示,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再拿一个放大镜作为目镜放在水滴的上方,这样就可以制成一个显微镜。把一幅图片放在玻璃板的下方,慢慢调节放大镜与水滴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看清玻璃板下面图片中的微小细节了。下列有关水滴显微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滴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B、目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C、水滴所成的像为实像 D、目镜所成的像为实像8. 如图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刻度尺的像,若凸透镜从远处逐渐贴近刻度尺,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丙、甲、丁、乙 B、甲、乙、丙、丁 C、乙、丁、甲、丙 D、丁、甲、丙、乙9.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点燃蜡烛后,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第一次调节好后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照相机的成像规律与图中所示的成像规律一致 B、假设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C、假设透镜的上半部分被遮挡,则在光屏上的像将不完整 D、透镜位置不变,向左移动蜡烛,要接收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10. “倒车,请注意!”路人听见提示音后,可以及时躲避车辆,避免事故的发生。听觉形成过程路径正确的是()①听神经 ②鼓膜 ③耳蜗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⑥听小骨
A、①→②→⑥→③→④→⑤ B、④→③→①→②→⑥→⑤ C、④→①→②→⑥→③→⑤ D、④→②→⑥→③→①→⑤11. 用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拍出了蝈蝈的照片如图甲所示,现要拍出如图乙所示的照片。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照相机远离蝈蝈,增大镜头和像间距离 B、照相机靠近蝈蝈,增大镜头和像间距离 C、照相机远离蝈蝈,减小镜头和像间距离 D、照相机靠近蝈蝈,减小镜头和像间距离12. 科研人员用低音频灭火装置进行灭火,如图所示,装置通过发出30~60 Hz的低频声波,在短短数秒内就扑灭了火焰。下列关于低音频灭火装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人耳可以听到 B、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低音频灭火装置也需要振动发声 D、装置发出的低频声波指的是其发声的响度13. 在平静的湖面能看到“鱼在白云中穿梭,鸟在水草中翱翔”的美丽奇观。在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描述人看见水中的“鱼”或“鸟”的光路图的是 ( )A、
B、
C、
D、
14. 如图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根长度相同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15. 无人机航拍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能够突破地平线的束缚,提供前所未有的高空视角。航拍实际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采用航拍镜头进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时描绘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 )
A、若要扩大拍摄范围,可让无人机飞得更高,景物类似从C到D的过程 B、该航拍镜头焦距为10厘米 C、若航拍环境较暗,可调小镜头光圈减少进光量使照片更清晰 D、若用无人机拍摄,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景物类似处于AB间某一位置二、填空题(共8题,共50分)
-
16. 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请据图问答下列问题:
(1)、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①传到内耳,②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2)、当③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填“能”或“不能”)。17. 口琴是用嘴吹或吸气,使金属簧片振动发声的多簧片乐器,是一种自由簧气鸣乐器,它有上下两排小方格孔,装有多组自由振动的簧片,气流 强迫通过时,灵活的金属舌簧振动发声,来回移动,吹吸不同的孔时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如图所示是将口琴拆开后其内部的琴芯结构,在琴芯的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A区的较薄、较短,而C区的较长、较厚。
(1)、在同一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琴时,发生变化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2)、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声时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选填“快”或“慢),图中低音区为区。18. 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右侧的白色光屏上,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
(1)、此现象叫光的.(2)、此实验说明白光(填“是”或“不是”)单色光。(3)、小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处(填“A’,“B”或“C”),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较快,说明此 处有一种看不见的光。请写出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一种即可)19. 开车用导航时,可能会用到HUD(抬头显示)投影模式,将手机置于汽车前挡风玻璃下方,就可以将导航的信息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影到正前方(如图),避免因低头看仪表而造成事故 。
(1)、驾驶员在挡风玻璃上看到的数字“60”是由于光反射形成的(填“实像”或“虚像”)。(2)、同一晴天的白天和晚上,(填“白天”或“晚上”)时使用该功能效果比较好。(3)、图中HUD投影模式显示左转,那么在手机上显示的应该是(填字母)。A、
B、
C、
D、
20. 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是 , 入射角的度数为 , 折射角的度数为 , 界面AB(填“左”或“右”)方是空气。
21. 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该玻璃杯相当于一凸透镜,此时成像为正立、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变化是(选填“一直向左”或“一直向右”或“向左变为向右”或“向右变为向左”)。
22. 如图一束激光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左/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折射角 (增大/不变/减小)与未注水时相比,光斑亮度(变亮/不变/变暗)。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6题,共50分)
-
23. 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如图乙。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表:
次数
物距/ cm
像距/ 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3)、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还可得出的结论是。(4)、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2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为了使蜡烛的像出现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2)、如图甲所示,在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cm,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要使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3)、如图乙所示,将蜡烛放在P 点的位置,若切除凸透镜中间的阴影部分,再将剩余部分靠拢合在一起,蜡烛能成个像。25. 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入射角/℃
10
30
60
反射角/℃
10
30
60
(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以便显示光路,这是利用光的(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2)、如图,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3)、同学们还想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具体做法是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把测量结果记在表格中,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到的结论是。(4)、若将一束光沿FO入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OE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26. 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照相机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学习原理、制作简易照相机、评价模型作品三个环节。(1)、【学习】制作模型前,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知道物距(u),像距(v)应该满足f<v<2f,胶片上成的像的特点是。(2)、【制作】小组同学利用A4卡纸、半透明纸和凸透镜制作出简易相机模型,组内同学进行测试时,发现拍摄不同距离的景物,有时模糊,请你指出该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是。
(3)、【制作】评价量表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某小组设计的量规,将表格补充完整。自制照相机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功能完善
能调节物距,成像清晰
不能调节物距,成像清晰
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能成像
结构较完整,能成像
结构不完整,不能成像
外形美观
有固定的外形,且美观
有固定的外形,较美观
无固定的外形,不美观
(4)、【改进】小组同学根据“功能完善”评价指标,认为照相机模型存在功能上的缺陷,组内同学提出了改进的建议。27. 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将光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下数据。空气中的入射角i
0°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γ
0°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β
0°
17°
24°
30°
请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
(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选填“增大”或“减小”),且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由此可猜想: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则可猜想: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角为32°,折射角应为°。(3)、从表中数据中还能得出: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是不同的。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28. 小江在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之间的折射规律”时,用到的器材及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他先探究了光由空气进入玻璃的情形,并将得到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1)、表格中“★”处的数据是;(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3)、调整玻璃砖与激光笔的位置,使光线由玻璃进入空气;当入射角为 30°时,根据光路可逆的特点,分析可知此时折射角 γ 的大小大致在( );A、30°与 45°之间 B、45°与 60°之间 C、60°与 75°之间(4)、小江实验时发现,当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且入射角增大到 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他查阅资料得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时,光线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现有一个三棱镜如图乙所示,则关于这束光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四、综合题(6分)
-
29. “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自然现象,下图甲、乙是夏天炎热路面上形成此现象的图解。

资料1:光在不均匀物质中传播时会发生弯折;
资料2:一般情况下,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时,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
资料3:夏天,酷热的路面使得路面上方空气的温度升高,越靠近路面的空气越热,密度越小;
(1)、图甲中,你看到的是虚像还是实像?(2)、对图甲成因的解释:近路面空气比路上方空气温度高,密度小,远处物体射出的光进入密度不断 变小的空气时,发生连续折射,折射角会逐渐 , 进入人的眼睛,而人总以为光是沿直线传擢 的,所以在人的前方会出现“海市蜃楼现象”;图丙是海面上出现的“海市蜃楼现象”,据图甲的成因可推断近海面处空气的密度。五、作图题(6分)
-
30. 根据要求作图。(1)、请完成图中的光路2
(2)、在水池的一角有一块平面镜,现有一束光线从水中射向平面镜,如下图,请完成光路图,并标出反射角(用“α”表示)和折射角(用“β”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