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安吉振民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生“卷”成绩、企业“卷”价格……作为新的流行词,人们对“内卷”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内卷式”竞争与良性竞争之间又有何异同?
通常认为,“内卷”源于1963年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在其《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中提出的“内卷化”概念。美国华人史学家黄宗智在20世纪80年代也使用了这一概念。他们都用“内卷化”来描述一种通过大量劳动力投入来获得总产量的增长,但同时又遭遇边际效益递减的发展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内卷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整体的现象,而非对某一微观主体行为的描述。
经济学在研究市场竞争模式时,有“向上竞争”和“向下竞争”之说。向上竞争模式强调,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并不与竞争对手直接对抗或零和博弈,而是通过不断创新产品或服务等方式,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以实现参与者的持续发展。这种竞争模式有助于推动市场或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而向下竞争模式则是大多数市场参与者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总是不断降低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性能或其他重要指标,来维持参与者的生存。这显然会导致整个市场或行业的水平下降,甚至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相比之下,这一概念从机制到表现上都与“内卷式”竞争更为接近。
“内卷式”竞争出现的条件可控吗?从实践上看,市场上究竟何时“内卷”、何时呈现出向上竞争的模式,其原因大致与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状况相关联。
首先,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上由于总的供给能力有限,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大于供给,企业往往会相互竞争,通过加班加点、轻视产品质量追求产量的扩大,以追求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而随着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多元化将为企业、劳动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例如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大量劳动力进入工业和服务业的众多细分领域,避免了在农业领域的过度竞争。
其次,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大多数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经验的经营者在选择经营模式时最简单、实用、低风险的办法就是模仿、照搬他人已得到验证的模式。假如有企业采取向下竞争的模式并收获了一定回报,那么大量模仿者企业就会迅速随之而来,从而推动一浪高过一浪的“内卷式”竞争。
最后,一些地方政府缺乏顶层设计,为吸引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放宽政策、法规的执行标准或给予过度的“帮扶”,加剧了产业趋同、资源配置混乱等“内卷”现象。
随着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已从过去的“短缺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也意味着向上竞争正逐步成为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竞争模式,“内卷式”竞争的土壤正在缩小。广大的市场参与者一定要认清这一发展趋势,要注重创新,注重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特色、质量、功能,尽快融入向上竞争这一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之中。
(摘编自剧锦文《“内卷”是一种“向下”的竞争模式》)
材料二:
内卷是一种高度一体化、不允许失败和不可退出的竞争。破除内卷式竞争,就要在竞争的非同质化、可选择性和可退出性等方面下功夫,而归根结底是要重塑竞争规则。
首先,衡量竞争的成败与胜负的标准不应是单一维度和同质化的,而应是千人千面、因人而异、多元化和动态性的。否则人人都要过独木桥,就会带来内卷式竞争。如何打造多元世界,而不是千人一面和千城一面的一元社会,是破除内卷式竞争的关键所在。
其次,在竞争以外,要为人们退出竞争提供出口和通道。内卷式竞争是一种集体现象,而非个体行为。内卷式竞争的背后是观念的落后和思想的迟滞不前,要想退出内卷式竞争,人们不仅需要和自己的思想观念作斗争,也要突破自己的家庭、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编织的社会网络。当有其他更好的赛道可供选择时,当人们有退出的自由时,内卷就不容易发生和持久,内卷式竞争也就不攻自破。
最后,内卷式竞争的背后是竞争的规则出了问题,也是规则的竞争得不到规范。“劣币驱逐良币”会带来内卷式竞争,而这往往是由不守规则的不公平竞争导致的,也同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的政策执行不到位有关。与此同时,体制壁垒、地方保护等问题,也使不公平竞争变本加厉。政府要更加积极有为地发挥市场监管作用,使市场竞争朝着公平有序的方向发展。
人们面临多重规则,不同规则之间的竞争就像食物链,高阶规则挤压低阶规则,带来规则的失灵乃至崩溃。比如,外卖骑手受到外卖平台的算法规训,却对道路交通规则不管不顾。规则之间的关系得不到理顺,规则之间相互龃龉,就会带来竞争的无序和内卷。树立各类规则不容挑战的权威性,而不是被其他规则挤压,才能使这些规则得到执行。总而言之,要认识到竞争是一种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的活力、社会的秩序才是竞争要实现的目的。归根结底,要破除内卷式竞争,就要重塑竞争规则,使竞争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初衷本义。
(摘编自马亮《回归以人为本 破除“内卷式”竞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上竞争”是良性竞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应选择的主流竞争模式,有助于提高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B、地方政府如果对投资者不合理地放宽标准、过度“帮扶”、不能有效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就会成为“内卷式竞争”的助推者。 C、材料二第2、3两段中提到,破除“内卷式竞争”,需要让衡量竞争成败与胜负的标准多元化,让人们在退出时有更好的赛道和更多的收益。 D、“内卷式竞争”是一种社会整体现象,它发生于集体之中,并非个体行为,但却背离“以人为本”的初衷,影响人的全面发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卷化”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力越多,边际效益必然就越小,这会对市场或行业造成损害。 B、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企业和劳动者的选择更多,经济发展会趋向“向上竞争”模式。 C、“内卷式竞争”既和竞争者自身的思想认识有关,也受各种外在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 D、理顺规则的关系,避免规则间的挤压,树立规则的权威性,能有效规范规则之间的竞争。(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格尔茨的著作说明“内卷化”现象的起源,引出后文对“内卷”的内的分析。 B、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内卷式”竞争出现的原因,材料二侧重分析其解决措施,两者可构成互补关系。 C、材料二认为“内卷”是高度一体化且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建立新的管理机制是破除“内卷”的根本途径。 D、材料二列举外卖骑手的事例,说明规则挤压问题,这也可作为材料一“经营者角度”的一个例证。(4)、材料一提出“‘内卷式’竞争出现的条件可控吗”的问题,你如何看待其可控的一面和不可控的一面?请简要说明。(5)、假设你是某新兴文创企业负责人,所在地区文创产业出现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恶性竞争等“内卷式”竞争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提出企业破局策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
林部长走下公共汽车,解下脖子上的毛巾,把脸上的汗擦了擦,便急急忙忙地扛起行李往工地上走。
走在后面的刘处长紧走了几步赶上来,把手里的零碎东西往将军面前一递,气喘吁吁地说:“部长,把背包换给我。”
“算了吧,你也不是小伙子。”将军看了刘处长一眼,笑了笑说,“咱俩彼此彼此。”
他们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地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地奔跑……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深深地打动了。对于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被他忘记了。
他俩找到了要去的单位的劳动地点。人们正在紧张地劳动着。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上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一个尖细的声音在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
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他一张圆脸,厚厚的嘴唇上抹着一层淡淡的茸毛,一绺头发从软胎的帽舌底下露出来,被汗水牢牢地贴在前额上,显出一股调皮劲。他正挑了担沙土颤颤悠悠地走过将军的身边,调皮地笑了笑,露出一对白白的小虎牙。将军笑了笑回答:“我是个新兵嘛!”
“那……你等等。”青年战士连忙把筐里的土倒下,然后拔腿跑到滤沙架子底下拖来一只大抬筐,往将军身边一搁,说道:“来,咱俩组织个‘互助组’好不好?”
“好。”将军高兴地回答,说着就连忙蹲下帮他整理抬筐的绳子。
“你这可不行,”战士一面整理筐子一面真像老战士似的批评起来,“这样毒辣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破皮了,可痛啦。”说着就去给他拿衣服。等将军顺从地把上衣穿好,他又认真介绍起经验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热,要多喝开水,等会来了咸菜要猛吃;下班时要把鞋子里的沙土倒干净,要不走到家脚会起泡;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因为条件很好,每人可以分得两勺子热水……
将军感激地望着他那孩子气的脸,一一答应着。他觉得这个青年人实在可爱,便和他攀谈起来。他很快就知道,这个战士叫李守明,是通讯班的,才二十一岁,是一九五五年参军的。这样边干边谈,等把抬筐收拾好,他俩已经成了很熟稔的朋友了。将军亲切地管这个青年人叫“小李子”,小李也不拘束地管这个穿灰衣服的老同志叫起“老林”来了。
他俩抬筐,走下了装料的沙坑,装上满满的一筐。将军还不满足,又在上面加了一个“馒头”。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俩发生了第一次争执。原来趁将军弯腰上肩的时候,小李偷偷把绳子往后移了半尺多。这个“舞弊”的做法被将军发觉了,他扭回身抓住绳子往前移,不满地说:“这,这不行。”
“我身体好,这边稍重些没关系。”小李把绳子又移回去了。
“你是欺负我看不见。”将军双手抓住绳子又往前移了过来,“咱俩加起来够七十岁,我就占三分之二还多,应该靠我这边。”
…………
争执归争执,他们合作得却很好:小李领头走,将军在后面喊着“一、二、一”,两人走着一样的步子;两人分吃一块咸菜,用一个水壶喝水。随着每一趟来回,两人都觉得,他们这“忘年交”的友谊在迅速地增进。
抬空筐的时候,小李怀着深深的敬意,望着将军那帽檐边上的汗水和那一圈花白的头发,那里仿佛汗水随淌随凝结了,结成一层盐粒子,均匀地撒在头发梢上。他心想:别看老同志年纪不轻,干劲可真不小,明摆着铲土比抬土轻些,他却偏偏要拣重的干。
将军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年轻人。抬着土走的时候,将军望着小李的背影,那件黄色的背心中央有一个大大的“5”字;而这个青年抬土也像在球场上一样,没有一丝安闲。比方,返回的时候,他总爱放开嗓子叫一阵,舞弄着胳膊指挥一番,把放得不合适的筐子整理一番;临走还得带上几个空筐子。他的意见也特别多,一会嫌装料的人少了,窝工;一会喊着:“别乱扔空筐子,砸着人!”而这些意见又常常和将军的感受是一致的。将军觉得:他每走一趟,就对这个青年多一层了解。这些年来,将军常下部队,就在前天,他还在“试验田”连队里。他也不止一次和战士谈过话,但似乎都没有在和这个青年战士共同劳动的几个钟头中,对一个战士的思想感情了解得这么真切。
他这样边思索边劳动,一气干了三个多小时。
六点半钟,两个炊事员抬着一大筐馒头和一桶咸菜来了。人们便哄的一声围住了馒头筐子。将军也挤过去,从人缝里伸手抓了两个馒头和两条咸萝卜,便找了个细沙堆躺下来。
直到这时,他才觉得实在有些累了。他嚼着馒头,倚着沙堆,向大坝看去。一大片乌黑的雷雨云从蟒山背后涌起,急速地升上来。被浓云衬托着,大坝仿佛是一只泊在海里的大军舰,更加雄伟了。大坝的两头,像两个炮群在集中发射,不时地腾起一簇簇花朵似的烟云,爆发出一连串的隆隆响声。似乎借着这响声做节拍,扩音器里正在播送着雄壮的歌曲:
我是一个兵
来自老百姓
革命战争考验了我
……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地上声音混杂,人和机械都在热火朝天地劳作,一派生机,给故事的发生铺设了特定场景。 B、小说中多次出现“单干户”“互助组”“‘试验田’连队”等词语,充满了特定时代的色彩。 C、小李“批评”将军的内容,也透露出小李有过“晒破皮”“脚起泡”的经历,令人感动。 D、小李总和将军争执,在工地上意见又多,一会儿嫌这,一会儿嫌那,他也有脾气不好的缺点。(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与刘处长的鲜明对比,突出了林部长亲力亲为、毫无官僚架子的好领导的形象。 B、在塑造小李时,小说运用了外貌、言行、心理、神态等多种描写方式,使形象鲜活生动。 C、小李的“一绺头发”与后文将军“帽檐边的白发”互相映衬,描绘了两代人共建家园的美好画面。 D、小说借小李背心中央的“5”,巧妙地将抬土和在球场上运动联系起来,彰显了青春的朝气。(3)、将军为什么觉得小李实在可爱,并且“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年轻人”?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4)、小说的结尾部分意蕴深长,请进行赏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辱【注】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这是柳亲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辱,谦辞,感到自愧的意思。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世果群怪A聚骂B指目牵引C而增D与为言辞E愈以是F得狂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惑,疑惑,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的“惑”意思不相同。 B、耻,以……为耻,与《师说》“而耻学于师”的“耻”用法和意思都不相同。 C、仆,谦辞,指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别人。文中的“仆”,是柳宗元的自称,属于谦辞。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段运用“嗟乎”“呜呼”感叹词,并以“其可怪也欤”作结,直接而鲜明地强化作者批判之意,发人深思。 B、《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写了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柳宗元以自谦口吻,通过个人经历反映当时“不闻有师”的社会风气,侧面烘托韩愈“抗颜为师”的勇气,表达了他对唐代师道文化的深刻反思。 D、柳宗元述说自身条件差,并以孟子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为理由,谈及“今之世,不闻有师”,因此“不敢为人师”。(4)、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5)、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两则选段的论证手法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4.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过岭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①。
【注】①sān sān,毛发枝条等细长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甘”意思是“甘甜”,此处用“一勺”突出“甘”之难得,“甘”之甜美,“又”,又试一勺甘,谓重饮此水,表达七年被贬,终于北归的喜悦之情。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醉中”对“梦里”,似梦似幻;“江南”对“海外”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 C、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D、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这一句表现了诗人被贬流离的忧闷。(2)、诗歌尾联写景、抒情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 ,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屏幕中的剧情跌荡起伏,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令人 ① :它们就是“弹幕”。
弹幕尽管被纳入“评论”范畴,却与传统的文艺批评有巨大的宏沟。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 ② , 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相对地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当下”“立刻”之意),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萧的反思与真知灼见。
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 ③ 的。印刷文化的节凑相对缓慢,思想的交换不得不接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弹幕的即时评论尽管也诉诸文字符号,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启发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B、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C、他说得好:“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D、她的身体实在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抄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3)、文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予以改正。(4)、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5)、“弹”,有两个读音,一是dàn,指可以用力发射出去的小丸,还指装有爆炸物可以攻击人、物的武器,如“子弹”。二是tán,由于一物的弹性作用使另一物射出去,亦指用手指拨弄,如“弹射”。请根据以上内容,回答“弹幕”中的“弹”为什么读“dàn”。四、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总喜欢充满幻想的去生活,活出诗意,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们具有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模样。《红烛》中,“蜡烛”象征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和青春模样。《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识而动人,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青春模样”。
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青春模样是怎样的?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模样呢?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