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学期重难点复习4: 等腰三角形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07 类型: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

  • 1.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4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
    A、40° B、100° C、40°或100° D、50°或70°
  • 2. 如图,在RtABC中,C=90°A=15°D是边AC上一点,且AD=DB=4 , 则边BC的长为(     )

    A、1 B、2 C、3 D、4
  • 3. 如图,已知:AC=BC,DC=EC,∠ACB=∠ECD=90°,∠EBD=38°,现有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BDC≌△AEC B、∠AEB=128° C、BD=AE D、AE⊥BD
  • 4. 如图,已知在△ABC中,∠ACB=30°,CP为∠ACB的平分线,CP=6,点M,N分别是边AC和BC的动点,则△PMN周长的最小值为(       )

    A、4 B、6 C、63 D、10
  • 5. 如图,等边ABC中,PQ分别是ACAP=CQ , 连结AQ , 则BOQ的度数是(       )

    A、45° B、60° C、75° D、无法确定
  • 6. 如图,在△ABC中,BD、CE分别是∠ABC和∠ACB的平分线,AM⊥CE于P,交BC于M,AN⊥BD于Q,交BC于N,∠BAC=110°,AB=6,AC=5,MN=2,结论①AP=MP; ②BC=9; ③∠MAN=30°;④AM=AN.其中正确的有(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 7. 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3,点P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PDAB于点D , 延长CB至点Q , 使得BQ=AP , 连接PQAB于点E , 则DE之长为(   )
    A、1 B、32 C、2 D、52

二、填空题

  • 8. 如图, 在三角形ABC中, AB=AC, AD平分∠BAC, 点E是线段BC延长线上一点, 连接AE, 点C在AE的垂直平分线上, 若DE=15cm, 则△ABC的周长等于cm.

  • 9. 如图,ΔABC为等边三角形,AD为BC边上的高,点E,F分别在AC, AD上,AF=CE,当BE+BF的值最小时,∠CBF的度数为度.

  • 10. 在ABC中,AB=AC , 点D是直线BC上一点(不与B、C重合),以AD为一边在=的右侧作ADE , 使AD=AEDAE=BAC , 连接CE

    (1)如图1,当点D在线段BC上,如果BAC=90° , 则BCE=度;

    (2)点D在直线BC上移动,若BAC=αBCE=β . 则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三、作图题

  • 11. 小聪与小明同学对作格点等腰三角形(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的等腰三角形)展开探究。

    如图1,在一个5×5的方格图中,已知格点A、B,确定点C的位置,使△ABC是格点等腰三角形。

    小聪的作法:以点A为圆心,以AB长为半径画弧,弧与小正方形顶点的交点(B点除外)就是点C的位置。

    (1)、按照小聪的作法,能确定个点C,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是 (填线段)
    (2)、小明受到小聪的启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想以AC作为△ABC的底边,那么小明的作法应该是:以点为圆心,以长为半径画弧,弧与小正方形顶点的交点(A点除外)就是点C的位置。
    (3)、你还有其他确定点C位置的方法吗?请将你的想法在图2中用尺规作图的方法表示出来(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4)、小聪、小明和你一共作出了个符合要求的点C。
  • 12. 图1,图2都是4×4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的三角形称为格点三角形、在给定的网格中,按下列要求用无刻度的直尺画出相应的格点三角形。

    (1)、在图1中画一个以AB为边的等腰三角形ABC;
    (2)、在图2中画出一个与△DEF全等(不包含△DEF)的△ERG。

四、解答题

  • 13. 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BBCBD平分∠ABC , 若AC=6,求AD的长.

  • 14. 如图,在等腰锐角ABC中,AB=ACCDAB边上的高线,EAC边上的点,连结BECD于点F , 设BCD=α.

    (1)、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A
    (2)、若 CE=CF , 求EBC的度数.
  • 15. 如图,在 ABC中,AB=AC,AD是 ABC的中线, AC 的垂直平分线EF, 分别交AC、AB、AD于点E、F、O, 连接CO、BO.

    (1)、 若OB=1,求OA的长;
    (2)、 若 ABC=70求∠OCD的度数.
  • 16. 如图,在△ABC中,BDCE分别是边ACAB上的高线,取BC的中点为点F , 连结DEDF , 取ED的中点为点G

    (1)、求证:FGDE
    (2)、当∠A=60°时,求证:△DEF是等边三角形;
    (3)、在(2)的条件下,当BC =4时,求FG的长.

五、实践探究题

  • 17. 综合实践

    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时,数学兴趣小组发现这样一个模型:它是由两个共顶角顶点且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构成的,在两个等腰三角形位置变化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一对全等三角形.数学兴趣小组称此图形为“手拉手模型”.请你和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研究下面的问题.

    【探究发现】

    (1)如图1,在ABCADE中,AB=ACAD=AEBAC=DAE=30° , 点DAC上,连接BDCE , 且BDE三点共线,则图中与线段BD相等的线段是                 BEC=            °

    【初步运用】

    (2)如图2,在ABCADE中,AB=ACAD=AEBAC=DAE=α , 连接BDCE交于点O . 找出图中与BD相等的线段,并证明;

    【迁移应用】

    (3)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点E是四边形内一点,且AEB=DEC=90°AE=BE=6DE=EC=4 , 请计算AD2+BC2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