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0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虚拟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概念:虚拟经济、虚拟社区、虚拟教育等,我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各种形态的虚拟。重读《红楼梦》,我们会发现它具有众多的虚拟现实特质,而这正是这部伟大作品历久弥新的原因和意义所在。

    ②在《红楼梦》第十一回中,家境清寒的贾府远亲贾瑞痴迷于凤姐的美色,试图勾引,结果被凤姐毒设相思局,整得死去活来。在他病入膏肓之际,有个跛足道人给了他一面名叫“风月宝鉴”的镜子,说是照背面可以保命,但是千万不能照正面。贾瑞拿起镜子,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他又惊又吓,大骂道士,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在里面招手叫他。如此几番下来,终于一命呜呼。临死前,贾瑞还对鬼使说:“让我拿了镜子再走。”经过虚拟现实和数码文化洗礼的人,看到这段很容易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异样感觉。贾瑞就是今日网络游戏沉迷者的前辈

    ③现代虚拟现实技术是与赛博空间(又译“网络空间”)同步发展的。从一开始,赛博空间就被赋予了技术乌托邦的梦想,人们希望通过虚拟化摆脱沉重的肉身的束缚,让精神和梦想在赛博空间自由地飞翔。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乌托邦变成了反乌托邦,在那里虚拟不仅象征了自由,也象征了幻象、欺骗和更精致、更难以摆脱的控制。《黑客帝国》的开头,尼奥在寓所与不法分子接头,非法物品藏在一本雕空的书中。透过一闪而过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叫《拟象与仿真》。这是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关于现实与媒介、符号关系的著作。拟象是鲍德里亚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后工业社会时代,现实已经为符号和象征所替代,而在这些符号和象征背后,依然是无穷无尽的符号和象征。世界越来越变成没有原本的摹本,没有实体的符号,生产出来的真实,也就是说,现实变成了虚拟现实。

    ④鲍德里亚对拟象的表述也让我们想起《红楼梦》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太虚幻境入口处牌坊两边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被视为进入《红楼梦》世界的密码,红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红楼梦》对于男女老少音容笑貌、生活制度、服饰器物的描写非常逼真,但是如果仔细追寻,全书所写的是什么年代、什么地方,却没有一处正面写出的。这不能不使我们惊诧于作者运真实于虚构的特殊技巧,这是一种整体性的杜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给人逼真感的作品,又是最具有虚拟性的作品,这两者的奇异结合,是其经久不息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⑤脂砚斋评《红楼梦》:“事之所无,理之必有。”《红楼梦》的“理”是什么?《红楼梦》在事理人情的描写方面精微细密,逼真生动。但是,如果仅止于此,《红楼梦》也不过泯然于众多的明清人情小说之中。真正让《红楼梦》光照后世的,更是在现实情理之上投射的理想人情,虽然这种理想在现实中无地生长,却以虚拟的可能性,营造人类的希望和梦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虚拟的才是真实的,代表了最纯真的感情。这里我们看到了虚拟最积极的一面,乌有并非没有,虚拟不是虚无,而是合理的可能性的呈现。宝黛对抗世俗的力量,正来自其超功利、超现实、自我建构的虚拟性。

    ⑥这也是曹雪芹与鲍德里亚在对待虚拟问题上最大的差异所在。鲍德里亚对虚拟现实持批判态度,他所说的拟象是后工业时代、消费社会和媒介发展的产品。他悲观地认为这是历史的退场,现实失去了参照的对象,符号与图像变成了真实,而这又构成了黑客帝国那样的欺骗和控制。在曹雪芹那里,虚拟有着更本源性的意义。世界可能来自虚无,也可能终将归于虚无,但是对所有这些可能性在“情理”基础上的虚拟,却让世界走出虚无,产生了可能。我虚故我在,这也可能是《红楼梦》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启示。

    (摘编自《虚拟现实视野下的〈红楼梦〉》)

    (1)、第③段中的“拟象”一词在文中是指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虚拟现实一开始被赋予乌托邦的梦想,却变成了反乌托邦的牢笼。 B、鲍德里亚的拟象理论与《红楼梦》的空幻思想有相通之处。 C、《红楼梦》全书所写的年代、地方从历史看是子虚乌有的。 D、《红楼梦》在事理人情描写上精微细密,超越了众多明清人情小说。
    (3)、下列作品中的地点,符合第⑤段中所说的“事之所无,理之必有”的一项是(  )
    A、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小镇 B、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伦敦 C、司马迁《鸿门宴》中的鸿门 D、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瀛洲
    (4)、第②段中说“贾瑞就是今日网络游戏沉迷者的前辈”,这个判断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5)、文末提到曹雪芹与鲍德里亚在对待虚拟的问题上存在差异,请联系当下的网络生活说说你比较认同谁的观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线条之美

    梁 衡

    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所谓轨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看一痕、一点、一芥、一粒,虽是文字,作者却如画家一般纯熟地运用了点和线的表现手法。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郭兰英唱:“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些都是在说他们身上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于是就专门产生了美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塑,舞台上的舞蹈、戏剧、模特,竞技场上的体操、健美、杂技等等。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多年前,当我初读到这段资料时就奇怪,只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出的一根细线,就能看出它是康熙、乾隆,还是大汉、盛唐?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在去年有缘亲到霍去病墓上走了一趟。那著名的《马踏匈奴》,还有石牛、石马等作品,线条拙朴、雄浑、苍凉,虽时隔两千年,仍然传递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康乾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线条繁缛奢华,怎能表现当时新中国的如日初升呢?

    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段中“买椟还珠”加引号,语带自嘲,强调了礼物的珍贵,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 B、第三段谈到中西方绘画技法,突出了中国画白描技法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语气中含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C、文章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丰富了线条美的内涵,增添了本文的文化韵味。 D、文中写了舞蹈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在空间里的组合和在时间中的游走来阐释线条奇幻的动态之美。 E、全文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而不乱。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
    (4)、综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
    (5)、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

    脊 梁

    罗长城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来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墀为义成节度使,辟韦澳为判官,及为相,谓澳曰:“力小任重,何以相助?”澳曰:“愿相公无权。”墀愕然,不知所措。澳曰:“官赏刑罚,与天下共其可否,勿以己之爱憎喜怒移之,天下自理,何权之有!”墀深然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周墀为相,韦澳谓曰:“愿相公无权。”伤哉言!所以惩李相、朱崖之祸,而叹宣宗之不可与有为也。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权者,天子之大用也。而提权以为天下重轻,则唯慎于论相而进退之。相得其人,则宰相之权,即天子之权,挈大纲以振天下,易矣。宰相无权,人才不繇以进,国事不适为主,奚用宰相哉?奉行条例,画敕以行,莫违其式而已。宰相以条例行之部寺,部寺以条例行之镇道,镇道以条例行之郡邑,郡邑以条例行之编氓,苟且涂饰以应条例,而封疆之安危,群有司之贤不肖,百姓之生死利病,交相也,抑互相容以雠其奸也。于是兵窳于边,政弛于廷,奸匿于民,民困于野,莫任其咎,咎亦弗及焉。宰相不得以治百官,百官不得以治其属,民之愁苦者无与伸,骄悖者无与禁,而天子方自以为聪明,遍察细小,咸受成焉,夫天子亦恶能及此哉?摘语言文字之失,按故事从违之迹而已矣。不则寄耳目于宵小,以摘发杯酒尺帛之愆而已矣。天下恶能不乱哉!

    上揽权则下避权,而权归于宵小。天子为宵小行喜怒,而臣民率无以自容。其后令狐绹用一刺史,而宣宗曰:“宰相可谓有权。”其夺天下之权,使散寄而无归,固不可与有为也。韦澳见之矣。无权则焉用相哉弗问贤不肖也但可奉行条例皆可相也 , 其视府史胥徒也,奚以异?周墀又何用相为?生斯世也,遇斯主也,不能褰裳以去,而犹贪白麻之荣,亦不可谓有耻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雠,同“仇”,此处引申为勾结、共谋。②窳,懒惰。③令狐绹,太尉令狐楚之子。唐代诗人、宰相。

    [材料简介]材料一选自《资治通鉴·唐纪》,记述周墀任相时,韦澳建议其“无权”,即依公论行赏罚,周墀深以为然。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驳斥“宰相无权”之说,认为此会致天下无纲、乱象丛生,并批评周墀在宣宗时贪恋相位不知耻。两则材料围绕“宰相是否应有权”展开,一则记其事,一则述其理,观点各异,展现了不同视角下对相权的思考。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无权则焉A用相哉B弗问贤C不肖也D但可E奉行条例F皆可G相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此,这。其与《兰亭集序》中“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斯”意思、用法相同。 B、“交相委也”中的“委”与《屈原列传》中“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的“委”用法不同。 C、故事,旧例,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意思、用法不相同。 D、审,清楚,了解。其与《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审”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墀做义成节度使时向韦澳求助,韦澳让他放弃权力。周墀听后愕然,但听了他的解释后,也觉得他的说法中肯。 B、王夫之认为尽管韦澳对周墀说的话是用来警诫李相被贬失职的祸事,也感叹宣宗不能有所作为,却不符合治国的道理。 C、王夫之认为合适的宰相拥有的权力等同于天子的权力,所以天子想要保证天下不会大乱,就要谨慎地选择和任用宰相。 D、各级官员工作敷衍,只是一味遵照实行条例,就会导致边境兵备废弛,朝廷政务松弛,百姓忍受困苦,而没有人负起责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谓澳曰:“力小任重,何以相助?”澳曰:“愿相公无权。”

    ③不则寄耳目于宵小,以摘发杯酒尺帛之愆而已矣。

    (5)、面对韦澳的说法,你认为周墀应该怎样做?结合材料二中王夫之的观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病中用杜工部江村韵

    敖陶孙

    早岁纵横论九流 , 中年往往爱清幽。

    细观梦境皆争鹿,静遣机心欲狎鸥。

    池上贪闲临晋帖,灯前抱病看吴钩。

    山林钟鼎从天赋,言志俱惭点与求。

    [注]①九流:指先秦时期九大学术流派,泛指各种学问。

    [导读]这首诗通过比较青年和中年时期的不同心态,呈现了从满怀理想到平和从容的转变过程。诗中“梦境争鹿”与“机心狎鸥”虚实结合,表现出内心的冲突与困惑。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诗人心境的变化,由早年的胸怀壮志转变为中年的宁静淡泊。 B、颔联虚实结合,写梦中的“争鹿”和现实的“欲狎鸥”,表明诗人矛盾的心理。 C、“池上贪闲临晋帖”句既照应题目“江村”,又表现诗人对杜甫闲逸生活的向往。 D、诗歌多处运用典故,如“机心”“吴钩”“钟鼎”等,使诗歌语言凝练,意蕴丰富。
    (2)、结句写“言志俱惭点与求”,请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相关内容,分析“惭”的原因。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然而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借助物和人的反应,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3)、雨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阅读唐代诗歌,处处听得到“雨”,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炊烟,到底是乡村跳动的精灵,让乡下平凡的日子泛起诗意。

    炊烟是乡村的呼吸。吞掉了风箱鼓进去的风,灶膛生火,烟乘着风裹着热,龙一样、蛇一般的在灶膛底下穿行,或呼啸或低吟,烟囱升烟,淡薄的青烟是吐气如兰,墨黑的浓烟是气喘如牛。

    有风的日子,炊烟扒住烟囱口,露出探寻的眼睛,风太大,想缩头,不好,被风一把薅住头发,甩了出来,一股浓黑,呼,转眼四散。无风的时候,炊烟又有了闲适的袅娜,弱柳扶风娉娉婷婷,一把团扇掩在面前,一个转身又悠然飘飞而去。

    乡村是天然的水墨丹青,炊烟就是对田居图的渲染。炊烟吞吐聚散,乡村朦胧氤氲。

    (1)、第三段描写“有风的日子”多用逗号,而描写“无风的时候”则相对少用逗号,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效果的不同。
    (2)、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画横线的语句,要求语意流畅,句式整齐,不少于50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文化不仅有极强的延续力,而且历史悠久。以学术而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新学,  ①   , 相承不辍;以文学而言,由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发其端,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续其绪,高峰迭起,  ②  。而使中华文化保持  ③  的状态的根源,就是读书。

    历史上,对读书,我们有读《易》“韦编三绝”的先贤孔子,有“头悬梁”的孙敬和“锥刺股”的苏秦,有凿壁借光的匡衡,有映雪读书的孙康,有借萤读书的车胤……他们以自己的刻苦和坚毅传承着中华文化,也为世代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

    十几年前,读苏轼写的《答王庠书》中关于读书的论述,感慨颇深,大意是:读书实无捷径可谈,要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看来读书没有捷径,读书不是  ④  的事情,而是需要长年累月地不断坚持、积累才能有所受益的艰苦过程,读书是要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地下功夫的。

    (郭宗忠《读书的境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总是那么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B、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C、儒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说对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没有兴趣。 D、“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先生评论庄子时说:“(庄子)冷眼看穿却热肠挂住,有着温柔与宽厚的心。”林语堂说:“人生是严酷的,热情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接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时代不断进步,社会更加开放,我们不再惮于我口说我心,不遗余力追寻真相。同时世事纷纭,只有热情,缺乏理性,真相就容易被遮蔽。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