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2025年中考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30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

  • 1.  在四川岷江上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修建于战国时期。它“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使人、地、水三者协调统一,造福千秋。材料介绍的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长城 D、灵渠
  • 2. 下图是南北朝时期的马头鹿形金步摇,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步摇因其随着人的步伐一步一摇而得名,原本是两汉时期汉族妇女的头饰。鲜卑人南迁后,在与汉人的混居中,他们喜爱上了这种装饰物。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三国鼎立的形成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民族之间的交融 D、水陆交通的进步
  • 3.  七年级开展“图说盛唐气象”活动,小路同学整理出一组图片,该组图片适合用于了解盛唐(   )

        

                曲辕犁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繁荣的社会经济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完善的科举制度
  • 4.  班级开展单元主题学习活动,绘制出如下示意图。他们学习的是(   )

    A、秦汉的国家治理 B、隋唐的中外交流 C、宋元的科技文化 D、明清的小说戏曲
  • 5.  中国近代电讯事业在“自强”“求富”中起步。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同时在上海、苏州等七处设电报分局,开设电报学堂。1884年,上海至汉口的电报线路铺设完成。这得益于(   )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戊戌变法的实行 C、实业救国的推动 D、中华民国的创建
  • 6.  毛泽东说:“在‘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这是五四运动比较辛亥革命进了一步的地方。”之所以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进步,是因为五四运动(   )
    A、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推动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
  • 7. 1921年7月的一天傍晚,身着长衫、中山装、西装等不同服装的10多名有志之士,怀着对共产主义的憧憬,从全国各地赶到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上海兴业路76号)。他们此行的目的是(   )
    A、发动二次革命 B、参加中共一大 C、组织工人运动 D、领导北伐战争
  • 8.  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杨靖宇被日军包围后,冒着严寒,凭着顽强的意志作战,渴了吃雪,饿了吞树皮。面对侵略者的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英勇无畏,最后壮烈牺牲。这彰显以杨靖宇为代表的抗战英雄(   )
    A、艰苦奋斗、精益求精 B、勤俭节约、一丝不苟 C、信念坚定、求真务实 D、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 9. 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了一段令全国人民记忆深刻的讲话:“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这段讲话表明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
    A、筹备成立新中国 B、进行抗美援朝 C、实施“一五”计划 D、完成三大改造
  • 10.  下图反映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这表明新时代(   )

    A、我国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C、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D、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11.  小史同学查阅《世界史·古代史编》,他关注了如下目录(部分),说明他想了解(   )

    第二章最初的文明

    第一节……

    ……

    二、金字塔的建造

    ……

    第二节两河流域最初的文明

    ……

    五、《汉谟拉比法典》

    六、苏美尔·巴比伦文化

    A、雅典民主政治 B、罗马法制建设 C、古代亚非文明 D、古代欧洲文明
  • 12.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商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它将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有利于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进行大规模的海外贸易。这种新的商业组织形式(   )
    A、促进了西欧庄园发展 B、导致了租地农场出现 C、有助于世界市场形成 D、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 13.  某班学生在前置学习过程中,查找到这些史料。它可以佐证(   )

    领域

    概况

    人口

    1700—1800年间,欧洲人口由1.05亿增长到1.8亿,19世纪达到3.9亿

    城市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1801年—1851年,巴黎人口猛增近50万

    教育

    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A、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B、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C、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剧
  •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一些国家和地区作出了不懈努力。根据某同学绘制的知识结构图,推断他学习的是(   )

    A、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B、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D、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二、非选择题

  • 15.  【毛笔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仰韶彩陶(局部)从彩陶上的图纹推测,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了近似毛笔的工具。

    甲骨文“聿”(即笔)像以手持笔之形。有学者据此推断,殷商时期已经出现毛笔的雏形。

    湖北荆门包山战国楚笔(毛笔和毛笔套筒)将笔毛捆绑后整体纳入笔管,战国时期的这种制作工艺,奠定了我国古代毛笔的基本形制。

    ——整编自王熙林《毛笔的起源与发展》、马青云《湖笔与中国文化》等

    材料二  古今之事,非文莫详;文字之繁,非笔莫纪。毛笔作为中国古代的主要书写工具,发挥着书写文章、传达思想的重要功能。毛笔的柔软性和灵活性使得书画家们得以挥洒自如,展现各种各样的笔法和风格,促进了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毛笔“尖、齐、圆、健”的特点隐含着对人们“仁、义、礼、智”的要求,被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

    ——摘编自高玉飞《毛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材料三  大美江城,笔墨生辉。近日,国家级书法展览首次落地武汉,专家学者以书法为媒,纵论楚文化的率真浪漫。市民、学生和书法名家面对面,开展了“汉上书风”系列活动,让城市浸润墨香,让身处其中的江城百姓共同感受文脉传承之美。

    ——摘编自《长江日报》

    (1)、指出材料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毛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 16.  【民生与伟大成就】

    材料一  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等法律,广大贫苦农民纷纷获得了土地,生存状况大为改善。根据地政府还积极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成立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此外,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根据地政府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普遍建立各种学校,着力培养各方面的干部和专门人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部分)

    时期

    主要内容

    在敌后根据地推行精兵简政;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创办中小学校,推行文字扫盲;改善公共卫生,预防疾病流行

    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救济灾荒,扶养老弱贫困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甲、乙时期实施这些措施的时代背景。
    (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运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重视民生建设与创造伟大成就的关系。
  • 17. 【变革与社会进步】

    某校九年级学生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整理后,形成下表:

    类别

    时间

    事件

    中国历史

    1911年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世界历史

    14世纪—17世纪

    文艺复兴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57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他们准备开展“变革与社会进步”的主题探究活动,邀请你参与。

    活动过程:

    (1)、依据表格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某一方面,围绕“变革与社会进步”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要求:观点正确)
    (2)、从表格中选择两个相关史实论证上述观点的合理性。(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