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西雅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 1. 积累;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piě)见     忧(qī)        娉婷     言不及意 B、广(máo)    摇(yè)        天骄     忸昵作态 C、(jiān)言     (guān)冕      濡养     心无旁鹜 D、(yòu)     (jiān)不容发   剪影     相得益彰
  • 2. 古诗文中的名句常用来表达人生感悟与美好祝愿。请根据下面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古诗文名句。
    (1)、前路虽充满艰难险阻,但我们仍应对理想抱有坚定的信念,相信终有一天能够实现抱,正如李白《行路》(其一)中所言“”。
    (2)、人生难有十全十美,应以豁达的胸襟面对生活中的遗憾,这正如苏轼《水调歌头》中所揭示的规律“”。
  • 3. 运用;下列是某位同学的演讲稿,小雅对稿子进行了一些修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古人将日夜更替、四季变换的自然现象道德化,总结为上天具有的“刚健”之德,认为人也要“效天为之□自强而成德”。《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也应像天一样,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奋斗不止。范仲淹少有大志,发奋苦读,终成一代名臣;邓稼先迎难而上,鞠躬尽瘁,无愧“两弹元勋”之称。他们无一不是处在困厄之中,仍(甲)一意孤行 , 埋头苦干。

    如今,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可阻挡,但道阻且长 , ②更应该依靠全体人民自强不息、团结一致的磅礴力量,③我们正处在一个愈进愈难而又非进不可的时候,④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披荆斩棘,走向胜利。

    (乙)作为承载未来的中学生,我们应当建立远大理想,永远奋发向上。让我们行动起来,把自强不息这一精神发扬光大。

    A、文中“□”内填入的标点符号应该是“、”和。” B、文段中的画线句顺序不合理,应该改为:①③②④。 C、甲处画线的成语“一意孤行”使用错误,可以修改为“义无反顾”。 D、乙处画线的句子搭配不当,可将“建立”改为“树立”。
  • 4. “君子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小语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君子自强不息”主题演讲比赛。请你作为好友施以援手。
    (1)、任务一:甄别“自强”事例

    小语参加演讲比赛,她的演讲题目是《论不屈不挠》,她收集了一些跟演讲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请你帮她挑选最合透的两项(   )

    A、闻鸡起舞 B、高山流水 C、曾子杀髭 D、卧薪尝胆 E、卧冰求鲤
    (2)、任务(二):撰写“自强”演讲稿

    小语在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时,找到了“欧阳修”和“司马迁”,用这两个人物的经历作为论据写了一段话;请你再找一个人物,在横线上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个体的不朽功业,非外力所驱,实际为内心志向与使命感的必然选择。欧阳修家境贫寒,但依然刻苦学习,最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司马迁遭受酷刑后,忍辱负重创作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们于困境中奋起,于磨难中前行,以各自的方式奏响自强不息的壮丽乐章,为后世敬仰,令来者追慕。

    (3)、任务(三):撰写“自强”劝辞

    很遗憾,小语演讲比赛失利了,请你运用小锦囊所给的方法,写一段话,让她从失利中振作起来,明白“自强”的真谛。(80字以内)

    【小锦囊】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劝说?

    A.共情:安慰提问人,表达对他处境的理解。

    B.立论:提出你的观点,说明该如何正确看待失败。

    C.举例:以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鼓励她。

二、阅读(共50分)

  • 5. 非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互动,重塑传统阅读模式,为读者提供多维感官体验,以形“寓教于乐”的创新实践。孩子们坐在数字化图书馆中手捧阅读器,当他们为《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困惑时,能收到系统推送的费孝通在闽江畔写下的田野笔记;当他们批注《赤壁赋》的“逝者如斯”时,可以在虚拟空间像苏轼一样感受江水奔流的气势...纸数结合,互补共融,学校和社会联手打造“纸+数”的复合阅读空间,包括智能图书馆、沉浸式阅读教室、AI辅助读写平台等,在科技与人文的互通中,不断拓展孩子们的知识边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精彩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4月22日)

    【材料二】

    目前一些AI辅助阅读工具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阅读伙伴,AI可以帮助筛选信息,辅助学习。当“亲自读”难以完成阅读作业,却又面临课堂讨论、提交读书报告的课业要求时,读AI处理过的内容成为一条极具诱惑的便捷通道,但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为可量化的标签,过滤掉其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呈现出“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单一结论,这与传统阅读中个体通过思辨与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构成了鲜明对比。其中原因,除了“偷懒变得轻而易举”以外,还有注意力的日渐缩水,今天,我们的注意力衰退到常常看不完一个10分钟以上的长视频,看不完公众号上一篇3000字以上的文章,更不要说看完20万字的书籍。

    更值得警惕的是,“AI污染”问题日益严重。AI生成、伪造或篡改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大量粗制滥造、真假难辨的“信息垃圾”,引发了关于“AI污染”的讨论。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5月6日)

    【材料三】

    人类深度阅读本质上是一场多维度的思维交响,逻辑推理与直觉感悟彼此激荡,理性认知与情感共鸣同步生长,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化学反应。如果我们把深度阅读与享受美食相类比的话,人工智能的“替代”阅读最多只能达到汲取营养的目的,而缺少美食体验的过程,当人工智能试图代劳文本解析,看似缩短了认知路径,实则抽离了创新思维发展的沃土,更消解了文字韵律中潜藏的美学震颤。那些被算法提炼的“知识晶体”固然剔透,却无法完美体现通篇原著的系统思维和精神历程。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5年4月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重塑传统阅读模式,“寓教于乐”,拓展孩子们的知识边界,为精彩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B、AI辅助阅读工具已经成为学生主要的阅读伙伴,因为读AI处理过的内容是一条极具诱惑的便捷通道。 C、材料三将深度阅读与享受美食相类比,强调了人工智能代劳文本解析无法取代人类自身的深度阅读。 D、三则材料虽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材料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关联,都涉及人工智能给阅读带来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内容,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深度阅读是培育自身创新思维、体悟文字之美的沃土。 B、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增强阅读体验,但要注意合理规避人工智能辅助阅读存在的问题。 C、人工智能的“替代”阅读缩短了认知路径,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化学反应。 D、融合纸电资源的智能阅读空间,将成为学校与社区阅读生态的发展方向。
    (3)、设想一下,你在数字化图书馆阅读《醉翁亭记》,AI能推送哪些内容帮助你获得多维感官体验? 
  • 6.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常守山

    ①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佛相。

    ②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砧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铲、刀,都是老式样。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的,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③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谋生。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玉米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玉米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人们提一个便宜的录音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声响,充了电的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不停地播放录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④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⑤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便做着玩。他做的木梆,用的是自留山里自己种的香樟树。他砍倒一棵樟树,裁掉枝杈,只留主干,将树皮剥去,然后将主干锯成一截一截的,再锯成长方形的坯料。他把坯料架空,放在遮阳、通风处,让它自然干燥,两三年后才可用。

    ⑥常守山做起木梆来很从容。从梆子到敲梆的槌,镂空,磨齿,火烤,磨亮 , 为的是木料经得住敲打。成品后,轻轻一敲,木梆荡出“梆——梆——梆——”的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⑦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被换下来,新木梆再被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⑧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真不简单。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们也听不太懂。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

    ⑨村里第一个玩手机短视频的,是常守山。

    ⑩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拍摄短视频。只见视频中远山含翠、云缠雾绕、竹林吐绿。常守山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他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槌,先敲几声梆,梆声在山里荡漾开来,经久不息。然后他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可怎么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只见常守山从容地穿行在竹林中,一边传授寻笋诀窍,一边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只肥大的冬笋,丢进背篓里。最后,他又敲几声梆,说道:“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我们常家村,家家竹林,户户竹园,柳絮未飞,冬笋已肥。欢迎采购,欢迎来常家村体验挖冬笋的乐趣!”抑扬顿挫的声音和着梆声飘进了竹林,飘向了远山。

    ⑪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⑫这个短视频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纷纷转发。很快,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人们欣赏风景,吃农家饭,买土特产,听木梆声。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

    ⑬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

    ⑭村民们感叹:“老常,是个人物!”

    ⑮如今,村民们常去常家索取木梆。“常爷,我来求个木梆敲一敲!”常守山拍了拍手,说:“好!”

    (作者:聂鑫森。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各个情节都由木梆串联起来,因此“木梆”是全文的线索。 B、文章中村民们对常守山的态度变化是由感动到不解、尊敬。 C、常守山的妻子在文中的三次提问,巧妙地衬托出常守山的清高和孤僻。 D、第⑥段画线处运用短句加强停顿,舒缓节奏,写出了常守山制作木梆时每个环节都非常认真、细心。 E、本文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常守山的形象,还运用侧面描写使其形象更鲜明。
    (2)、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加点词语的理解。

    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

    (3)、请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主人公名字中的“守山”的丰富寓意。

    【链接材料】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古老的村庄面临消亡的威胁。如何守护乡村的青山绿水,传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时又能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是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有学者指出,“守”不是固步自封的保守,而是要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

    (改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及相关乡村振兴研究论述)

  • 7. 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郡斋即事

    范仲淹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注】①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8岁。②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③萧洒:超逸脱俗,也作“潇洒”。④云山:指远离尘世的地方,常为隐者成者出家人的居处。⑤塞上衰翁:取自塞翁失马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時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交代了诗人的仕途经历和精神状态,为下文具体描述其郡斋生活做了铺垫。 B、首联使用比喻手法,“似丝”写出了诗人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失意后容颜上的变化。 C、颔联写出了诗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在变化中找到的新乐趣,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D、颈联中的“健”“迟”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了诗人赏菊时的兴致之高,“迟”字则笔锋一转,表现出诗人内心仍因贬谪而郁闷寡欢的状态。
    (2)、请赏析“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中用典手法的表达效果。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以进士解褐 , 为广德军司理,日抱具狱 , 与太守争是非。守或怒临之,公不为屈,归必记其往复论,编之语于屏上。比去,至字无所容,贫止一马,鬻马徒步而归。

    公服中,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凡万余言,王曾见而伟之。时晏殊亦在京师,荐一人为馆职,曾谓殊曰:“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殊从之,遂除馆职。顷之,冬至立仗 , 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误知,常惧不称,不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惭无以应。

    公在杭州,子弟以公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以为逸老之地。公曰: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乎居室哉。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树第治圆顾何时而居乎?

    ——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公:指范仲淹。②解褐:入仕为官。③具狱:已经结案的案件。④鬻(yù):卖,出售。⑤立仗:设立仪仗。⑥帅:同“率”,率领。⑦第:住宅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查阅词典法】“临”有“对着”“来到”“居高面下”“模仿”等义项,“守或怒临之”中的“临”应为“居高面下”之意。 B、【课内迁移法】“而荐斯人乎”中的“斯”,和“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斯”意思相同。 C、【语境分析法】“公知范仲淹,舍不荐”和“受明公误知”中的两个“知”都是知己的意思。 D、【成语关联法】“贫止一马”中的“止”,和成语“学无止境”中的“止”意思相同。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树第治圃/顾何时而居乎 B、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树第/治圃顾何时而居乎 C、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树第/治圃顾何时而居乎 D、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树第治圃顾/何时而居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大意。

    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乎居室哉?

    (4)、范仲淹在《灵乌赋》中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这种凛然风骨? 
  • 9.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片段一】

    ……鲁达听了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史进、李忠抱住劝道:“哥哥息怒,明日却理会。”两个三回五次劝得他住。

    【片段二】

    鲁达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如何?”父子两个告道:

    “……只是店主人家如何肯放?郑大官人须着落他要钱。”鲁提辖道:“俺自有道理。”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鲁达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分付道:“你父子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

    【片段三】

    天色微明,只见鲁提辖大踏步走入店来,高声叫道:“店小二,那里是金老歇处?”金老开了房门请坐。鲁达道:“坐甚么!你去便去,等甚么!”...店小二拦住道:“金公,那里去?”鲁达问道:“他少你房钱?”小二道:“小人房钱,昨夜都算还了。须欠郑大官人典身钱,着落在小人身上看管他哩。”鲁提辖道:“郑屠的钱,洒家自还他。你放这老儿还乡去。”那店小二那里肯放。鲁达大怒..只一掌,打的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将起来,一道烟走了。金老父子两个,忙忙离了店中。

    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的远了,方才起身,径投状元桥来。

    【片段四】

    鲁达道:“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郑屠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鲁达听罢,跳起身来,拿着那两包臊子在手里,睁眼看着郑屠说道:“洒家特的要消遣你!”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的肉雨。..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賊,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眠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睦缝裂,乌珠进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鋪的,红的、黒的、锋的,都滚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下,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人的气,动弹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节选自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明县鲁提轴拳打镇关西》)

    (1)、以下各项说法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节选自《水浒传》,一部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文学家。 B、片段一中,“洒家”“腌臜泼才”等市井俚语的运用,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强化了鲁达粗豪直率的形象。这种口语化表达符合《水浒传》白话小说的特点,又体现说书艺术的底色。 C、片段三中,鲁达“大踏步”而来“高声”说话,说明为人粗鲁,不负其“黑旋风”的称号。 D、片段四中,划线句通过三个精妙绝伦的比喻,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鲁达三拳下去郑屠户的惨状,写得“有声有色有味”,运笔神奇,令人叹服。
    (2)、容与堂评价鲁达:“仁人,智人,勇人”。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节选内容和本书其他情节,分析说明。

三、写作(共50分)

  • 10. 我们内心常常有两个声音:一个响亮而理性,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要努力、要合群、要坚强;另一个却微弱而柔软,轻轻说着“我累了”“我不喜欢”“我其实很害怕”..那个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小声音”,也许是一次未说出口的拒绝,一段藏在心底的热爱,一种说不出口的孤独,或是对某个决定隐隐的不安。它不一定动听,但往往真实。

    请以《那个被我忽略的“小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①讲述一次你曾忽视、压抑,或最终听见并回应内心声音的经历;

    ②细节真实,心理描写细腻,体现内心的矛盾与成长;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等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