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古诗文阅读(46分)
-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运用典故表明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 。 ”(2)、《沁园春·长沙》中“”写毛泽东看轻当时的军阀、官僚,“”写毛泽东对以前不平凡日子的怀念。(3)、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 , 。”(4)、李白的诗歌中常以“梦”字入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抑或借梦境写现实的生活,凡此种种,都有一种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比如他的诗句 “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少无适俗韵 ,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列对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 韵:气质、情致 B、误落尘网中 尘网:比喻官场的束缚 C、桃李罗堂前 罗:排列、分布 D、虚室有余闲 虚室:空荡的屋子(2)、下列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对比手法贯穿全诗:如“尘网”与“丘山”对比,凸显官场与田园的对立;“三十年”的官场生活与归田后的闲适对比,突出诗人对田园的珍视。 B、全诗以白描为主,“草屋八九间”“鸡鸣桑树颠”等句,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田园日常,不加修饰却尽显自然之美,符合诗人“守拙”的人生选择。 C、诗歌开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直接点明自己天生热爱自然、不迎合世俗的本性,为全诗奠定“归园田”的情感基调。 D、全诗以“归”为线索,从“为何归”“归向何”“归后如何”展开,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借田园景物抒发对官场的厌恶,核心是“托田园之物,言归隐之志”。(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 B、何以解忧 C、狗吠深巷中 D、桃李罗堂前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 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茆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 , 请更诸爽塏者。” 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①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景公为是省于刑。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
材料三: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
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 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辞A曰B君之C先臣D容焉E臣F不足G以H嗣之I于臣J侈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指正对着,与《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的“当”意思相同。
B、“治”指治理,与现在人们所说的“治国安邦”中的“治”意思相同。
C、“居”指居住,与《登泰山记》中“半山居雾若带然”的“居”意思不同。
D、“省”指减少,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省”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景公担心彗星出现齐国将有灾祸,害怕齐国落入他人之手,期待用祈禳消除灾祸,对此晏子认为,薄赋慎刑比祈禳神明更能解决问题。
B、晏子的住所靠近市场,狭小又喧闹多尘,齐景公想为晏子更换住所,但晏子表示这里是君王的先臣所居之处,靠近市场反而有许多便利。
C、晏子在不同场合对齐景公用刑繁苛的问题进行了劝谏,景公因此意识到滥用刑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于是听取晏子的意见而予以改变。
D、齐景公趁晏子出使晋国时重造了他的住宅,晏子拜谢后拆毁新房,全部恢复原貌,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
②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5)、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为人处世始终秉持崇俭品格。请简要概括其“崇俭”的具体表现。4. 古代诗歌阅读曲江【注】
章碣
日照香尘逐马蹄,风吹浪溅几回堤。
无穷罗绮填花径,大半笙歌占麦畦。
落絮却笼他树白,娇莺更学别禽啼。
只缘频燕蓬洲客,引得游人去似迷。
【注】曲江:唐代时位于都城长安东南部的著名公共旅游区。天子也常在重要节令于此大宴臣僚、唱和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阳光下,马蹄踏过,尘土飞扬。风儿吹过江面,浪花不时地溅到堤岸上。
B、落絮随风飞起,却并未坠地,反而飘落、笼罩在别的树上,将它们沾染成白色。
C、沾絮树白,而树上娇俏的黄莺正在学着别的鸟儿的啼叫,这一联写得有声有色。
D、诗人感慨此处多次宴请蓬洲来客,宛如仙境,使得凡俗之人一到此处便要迷路。(2)、有人认为这首诗书写了曲江繁华,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对曲江盛会的讥讽,你认同哪一种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27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以及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慈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 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 “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 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他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 “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节选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弃“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节选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
C、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2)、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
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B、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3)、对于“家”,以下的材料有何认识?结合全文,谈谈应该如何重构现代“家”的意义。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山里的药香
在秦岭深处的月亮坪,有一座孤零零的木屋,屋里住着一位叫春杏的女子。木屋周围长满了各种草药,空气中常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香,那是春杏生活的味道,也是月亮坪的味道。
春杏的父亲曾是月亮坪有名的郎中,一手草药医术治好了不少山民的病。春杏从小就跟着父亲上山采药,辨识各种草药的形态、药性。父亲常说:“草药是山的精灵,得用心待它们,它们才会帮人解除病痛。”春杏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学着父亲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株草药。
十五岁那年,父亲上山采药时遭遇了暴雨,不慎摔下了悬崖。从此,春杏就一个人守着木屋,守着父亲留下的药箱和那些熟悉的草药。她接过了父亲的担子,成了月亮坪新的“郎中”。
月亮坪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山民们看病很不容易。春杏的木屋就成了山民们的希望。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人来求医,春杏总会放下手头的活计,认真地为病人诊治。她把脉的手法轻柔而准确,眼神专注而温和,仿佛能看透病人身体里的每一个病灶。
有一年冬天,大雪封山,山脚下的王大娘突然咳血不止。她的儿子小柱子冒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春杏的木屋求救。春杏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就跟着小柱子往山下走。雪很深,没到了膝盖,山路又陡又滑,春杏好几次差点摔倒。小柱子愧疚地说:“春杏妹子,要不你回去吧,这么大的雪,太危险了。”春杏喘着气说:“没事,救人要紧。”
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到王大娘家。春杏来不及歇口气,就赶紧为大娘诊治。她诊断出大娘是肺痨晚期,情况危急。她从药箱里拿出自己珍藏的川贝、虫草等名贵草药,又结合山里常见的几种草药,配成了一副药方。她守在王大娘家,亲自煎药、喂药,观察大娘的病情变化。三天后,王大娘的咳血止住了,病情渐渐稳定下来。春杏临走时,又留下了足够的草药,并仔细叮嘱了煎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小柱子要给春杏药钱,春杏婉拒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谈钱就生分了。草药是山里长的,不值钱。”
春杏的药不仅能治病,还带着一股暖意。山民们家里有什么新鲜的蔬菜、水果,总会想着给春杏送一点;上山打猎的猎户,也会把打到的野味分一些给她。春杏从不拒绝,她知道,这是山民们表达感谢的方式,是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情谊。
有一次,一个城里来的年轻人迷路闯进了月亮坪,因为吃了有毒的野果,上吐下泻,浑身抽搐。春杏发现他时,他已经昏迷不醒。春杏赶紧用父亲教的方法,先给他灌下解毒的草药汁,然后又用银针扎了他几个穴位。折腾了大半夜,年轻人才慢慢醒了过来。
年轻人叫李伟,是一名植物学家,专门来秦岭考察珍稀植物。醒来后,李伟对春杏充满了感激,也对她的草药医术充满了好奇。他在春杏的木屋里住了下来,一边养身体,一边跟着春杏上山采药。他发现春杏认识的草药比书本上记载的还要多,而且对每种草药的生长环境、采摘时间都了如指掌。
“这些草药在不同的季节,药性会有变化。就像这株黄芩,春天采的根偏凉,秋天采的根偏温,得根据病人的体质来用。”春杏指着一株黄芩对李伟说,眼里闪着自信的光芒。李伟听得入了迷,他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春杏说的每一句话。
在相处的日子里,李伟发现春杏虽然生活在深山里,却有着丰富的草药知识和善良的心灵。他也向春杏讲述了山外的世界,讲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讲那些春杏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春杏听得很认真,眼神里充满了向往,但她知道,自己离不开月亮坪,离不开那些需要她的山民。
李伟离开时,给春杏留下了一部手机,告诉她有什么事可以给他打电话,还说会寄一些关于草药研究的书给她。春杏把手机小心地收了起来,她知道,这是她与山外世界的一点联系。日子一天天过去,春杏依旧每天上山采药,为山民们治病。手机偶尔会响起,大多是李伟打来的,告诉她山外的消息,问她是否需要帮助。春杏总是说:“我很好,月亮坪也很好,你们放心吧。”
有一年,山里爆发了一种奇怪的皮疹,很多山民身上长出了红色的斑块,又痒又痛。春杏翻阅了父亲留下的医书,尝试了多种草药配方,都没有效果。她急得睡不着觉,整天在山里转悠,希望能找到对症的草药。
就在春杏快要绝望的时候,她收到了李伟寄来的书,其中一本关于秦岭特有草药的研究专著里,提到了一种叫“血见愁”的草药,专治皮肤热毒。春杏眼前一亮,她想起在月亮坪深处的悬崖上见过这种草药。
第二天一早,春杏就背着药篓,拿着绳索,独自一人往悬崖上爬。那悬崖陡峭异常,岩石湿滑,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春杏手脚并用,一点点地向上挪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采到“血见愁”。
爬到半山腰时,一块松动的石头突然滚落,春杏下意识地抓住了身边的一棵小树,才没有掉下去。她的手被树枝划破了,鲜血顺着手指流了下来,但她顾不上疼痛,继续向上爬。终于,她在悬崖的石缝里找到了几株“血见愁”。
春杏小心翼翼地将草药采下来,赶紧下山。她用“血见愁”配了药膏,给患病的山民涂上。几天后,山民们的皮疹渐渐消退了,大家都夸春杏是“活菩萨”。春杏看着大家康复的笑容,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李伟后来又来过一次月亮坪,他看到春杏用自己的医术守护着山民们的健康,心里既敬佩又感动。他对春杏说:“我正在研究将传统草药医术与现代医学结合,或许能让更多人受益。”春杏笑着说:“只要能治好病,怎么都行。”
夕阳下,春杏站在木屋前,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晚风拂过,带来了草药的清香,那香味里,有她的坚守,有她的善良,还有月亮坪生生不息的希望。她知道,只要这药香还在,她就会一直守在这里,守着这片山,守着这里的人。(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春杏木屋周围环境的描写,营造了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
B、文中通过春杏为大雪封山时的王大娘治病等情节,塑造了她善良的形象。
C、李伟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反衬出春杏坚守深山的可贵。
D、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与开头呼应,象征着春杏精神的传承与延续。(2)、小说中的春杏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小说以“深山里的药香”为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三、整本书阅读及语言运用(17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以下选项中,最能体现《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中“熟人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好货不愁没人买 B、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C、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根据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是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一种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在乡村集市上,王大伯把自家种的蔬菜交给集市角落的李婶代为售卖,既没写收条,也没约定具体分成,只是口头说了句“卖完了跟我说声就行”,之后便放心离开。傍晚来取菜款时,李婶仔细报了售卖数量和收入,分文不差。
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分析材料二中王大伯与李婶的互动体现了《乡土中国》第一章的什么特征,并说明理由。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国维在近代学术史的星空中,是一颗兼具深邃与璀璨的星辰。他以“二重证据法”研治古史,并非简单拼接文献与实物,而是将地下出土的甲骨金文与纸上传世的典籍文献深度____,更融入西方哲学的思辨精神,为沉闷的乾嘉考据学开辟出新境。其《人间词话》以“境界说”烛照中国古典文学,不仅是词学评论的革新,更承载着打通中西美学壁垒的雄心。他被学界奉为“近代学术巨匠”,不仅在于其考据的精严,更在于他以学术为舟楫 , 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思想浪潮中摆渡,为中国学术寻得新的航向。与其说他是学者,毋宁说他是学术的破壁者,用思辨的锋芒划破传统学术的樊篱。他的研究是近代学术转型的里程碑,他亦是中西文化交融初期的关键领航者。因为他的开拓,中国传统学术才得以挣脱旧范式的桎梏 , 近代学术的疆域才得以向更广阔的维度延展,他也____地成为横跨文史哲多领域的学术泰斗。他不以誉自满,声誉却印证了他的卓越。他的学术焦虑、精神困境与理想坚守,在《静安文集》《观堂集林》的字里行间不时____,让我们得以透过那些艰深的考据与精妙的论述,触摸到一位学人在时代剧变中,对学术纯粹性与精神出路的执着探寻。我们不仅能从他的著作中读懂他对古典文化的敬畏,领会他对学术方法的革新,更能感知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所承受的精神张力与做出的艰难抉择。他像一位孤行者,以学识为杖、思想为灯,在近代学术的荒原上踏出一条前人未有的道路。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但其留下的学术遗产与精神叩问,早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无法绕过的坐标。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①舟楫:
②樊篱:
③桎梏:(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融通 实至名归 隐现 B、贯通 实至名归 闪现 C、融通 当之无愧 闪现 D、贯通 当之无愧 隐现(3)、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不仅能从他的著作中领会他对学术方法的革新,读懂他对古典文化的敬畏,更能感知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所承受的精神张力与做出的艰难抉择。 B、我们从他的著作中不仅能读懂他对古典文化的敬畏,领会他对学术方法的革新,更能感知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所承受的精神张力与做出的艰难抉择。 C、我们不仅能从他的著作中读懂他对古典文化的敬畏,感知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所承受的精神张力与做出的艰难抉择,更能领会他对学术方法的革新。 D、不仅我们能从他的著作中读懂他对古典文化的敬畏,领会他对学术方法的革新,更能感知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所承受的精神张力与做出的艰难抉择。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总喜欢充满幻想的去生活,活出诗意,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们具有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模样。《红烛》中,“蜡烛”象征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和青春模样。《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识而动人,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青春模样”。
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青春模样是怎样的?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模样呢?请以“青春模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