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阅读 (72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新质迭出,气象万千,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新大众文艺的涌现。
新大众文艺的根本之“新”就是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作者与读者的传统区隔正在被打破,文艺的接受者同时成为充满活力、充满热情的文艺创造的参与者。文艺溢出传统的场景、媒介,水银泻地,八面来风,正深刻嵌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认识新大众文艺,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生活形态的显著变化。随着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 2.5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超大规模人口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不仅为新大众文艺创作奠定人才基础,还带来数量巨大、标准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实现全体人民在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迎来光明的前景。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和信息化浪潮,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提供了强大动力,不仅重塑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观看习惯,而且内在地改变着文艺创作的主体形态。参与、交互,接受同时输出,模仿进而创造,这种新的主体形态正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习以为常。当人工智能使一个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创作自己的绘画、音乐和视频时,一些坚固的观念正在受到冲击,文艺乃至社会文化的更多重大变革正在前方浮现。
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一直是我们党矢志追求的文化理想。推动和引领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必须深刻认识新大众文艺的形态、特点和规律。在泥沙俱下、变动不居的各种大众文艺现象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警惕和防止商业操弄,充分发挥新大众文艺动员和凝聚全体人民精神认同的重要作用。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实践正在转化为文艺创新创造的澎湃活力。在中华文明史上,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连绵的高峰都是巍然崛起于大众文艺的辽阔原野之上。现在我们满怀信心地展望,活力奔涌的新大众文艺必将支撑起新的高峰、砥砺出新的经典。
(摘编自李敬泽《新大众文艺——支撑新高峰,砥砺新经典》)
材料二:
以往,科技与文化被人为割裂为“两种文化”,甚至有不少人文学者指责科技为侵蚀人类审美的异化力量。今天,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 “科文融合”掀起的巨浪势不可当,新大众文艺已展示出诸多新的可能性,创作主体、作品形态、传播方式等正在被改写。但是,也有一些新的短板亟待去解决。
AI 之于新大众文艺的影响,首先是降低了创作门槛。创作者可以借助 AI 工具迅速生成文章、图片、视频、音乐等。因此 AI 被视为“拉平”文化阶层的利器。借助AI技术,大众也可与精英一样,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身主体性与观点,进而引发叙事与审美范式的变革。“拉平”同样有助于提升非母语者、少数民族等群体的自我表达能力。在面对不得其门而入的异质文化时,AI能够给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大大降低沟通交流的成本。
但“人人可创”远不等于“人人受益”。付费模型、高质量提示词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用户手中。有些人则被时代甩下,甚至沦为“数字时代新文盲”。另外,当自下而上、自发主动创作的作品进入各大平台之后,很有可能立即进入算法中,享有多数可见特权的仍是“头部”创作者。而更多的创作者受制于算法黑箱,为追求点击量等,不得不努力猜测,或是过度迎合成功模板,导致个性化特征被压抑。
平台依靠深度学习模型对用户画像的高度细分,将每一次的停顿与互动都视作可量化的反馈,最终能够在秒级完成精准投放。由此就形成一个悖论:一方面,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覆盖了更广的受众,总体规模比任何时期都“大众化”;另一方面,圈层化也相伴相生。以往所说的“大众文化”之“大众”,往往讲的是内容消费层面的“最大公约数”。如今,算法为了更好地让作品抵达受众,将原来的“大众”精准细分成无数个群体,每个群体都享有个性化的内容定制,构成高度“分众化”的微型世界。这时, “大众”就有变身为“大众的局部”甚至“窄众”的危险。从长远发展来看,大众与“分众”应当融合起来而不应机械对立,充分的大众化才能提供巨大的“作品池”,让更多以往不会被觉察的细流有机会融入;而细化的圈层又如同无数毛细血管,可确保文艺生产扎根民心民情的活力与韧性。
新大众文艺的先锋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全面思考技术赋能新大众文艺的可能路径,才能突破“人人可创”的表面浮华,最终构建起真正多样自主、共生共荣的文化生态。
(摘编自李静《技术赋权与新大众文艺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艺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与读者是绝对分开的,而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身份可能经常发生互换。 B、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人民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也要面向现代化,积极利用各种现代科技。 C、以往,科技与文化作为“两种文化”是难以融合的;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两者不断融合的趋势越发明显。 D、所谓“分众化”,是指平台在推送时,能够依靠强大的算法,将爱好大致接近的受众识别出来,并将之合并为同一个群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大众文艺的涌现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着与时俱进的一面;但是文艺创作必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没有改变。 B、材料一中,人工智能协助未受专业训练的人进行创作的例子,可以支持材料二中“AI被视为‘拉平’文化阶层的利器”的观点。 C、材料二提到的付费模型、高质量提示词等优质资源向特定人群倾斜的不合理现象,正属于材料一要“警惕和防止”的“商业操弄”。 D、材料一对“人人可创”的规模与深度持欢迎、肯定的态度,而材料二对“人人可创”进行了理性审视与辩证分析,指出其局限性。(3)、下列对两则材料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视角宏观,重点从新大众文艺的基本特征和光明前景两方面论述;材料二常用微观剖析,比如:对技术机制的分析。 B、材料一长短句结合,常用整句,语势较强,富有节奏感;材料二句式结构严谨,常使用复句,逻辑层次分明。 C、材料一多用比喻、成语,引用古诗文,有较浓的文学色彩;而材料二术语较多,表达严谨,有较强的学术性。 D、材料一的语气更接近于宣告和鼓舞,试图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而材料二更侧重于阐释和探讨,意在引发读者的理性思考。(4)、材料二提到,新大众文艺“也有一些新的短板亟待去解决”。“新的短板”具体指什么?请简要说明。(5)、对“新大众文艺”,甲理解为“新大众/文艺”(“新大众的文艺”),乙理解为“新/大众文艺”(“新的大众文艺”)。老师说:“两种理解各有侧重,但合起来才全面。”老师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正月十五闹花灯,首要的事就是为孩子扎花灯,比一比谁的灯笼最亮,最美。
要说灯笼的品种,谁都数不清。方形灯笼有四棱的,六棱的,还有八棱的。圆形灯笼有西瓜灯、倭瓜灯、绣球灯、鲤鱼灯、老鳖灯……灯灯灯灯,元宵节还没到,各种花灯已纷纷到集上汇合。
国庄也去赶集了,买回绿菠菜和红萝卜,但没有给女儿小连买灯笼。这里的男孩女孩,哪个不是年年打着灯笼长大的!可是,国庄有些拿不定主意。
灯笼是给眼睛正常的人准备的,可是小连的眼睛出了毛病。大眼睛看上去好好的,长睫毛扑闪扑闪,眼珠黑是黑,白是白,就是感光功能没有了。
但是,女儿没说不要灯笼,国庄还不能一定不买。
当地的孩子一旦长大,都是自己宣布不打灯笼,父母才停止给孩子买灯笼。打灯笼和不打灯笼,仿佛是未成人和成人的一个分界。女儿没说不要灯笼。
去年元宵节,国庄是买了灯笼的。灯笼是四棱的,四面青色油光纸,分别画了喜鹊、红梅、兰草和石榴。灯笼的花穗儿比线菊的花瓣都细。那时女儿的眼睛还是一对点燃着的明亮的小灯笼呢。买了灯笼,万一女儿想起失明的眼睛呢?
国庄带着两难的心情回到了家
国庄把灯碗子全偷走了。他是唱着戏回家的,从村街一直唱到家门。
雪下得大些了,地上铺了一层雪,如遍地月光。
他进屋一看,两支蜡烛吹灭了一支,只剩下一支,小连也没在屋当门坐着。他问小连,灯碗子是不是全被小孩子偷走了。小连这次没有回答。他对小连说雪下大了,小连也没说话。忙了一整天,可能累了,让她睡吧。
灯碗子是粮食做的,国庄舍不得扔。他把灯碗子装进塑料袋,压在柴草下,时不时掏出来啃一个。还剩七个,国庄想再吃一个,灯碗子却全不见了,把柴草垛翻个遍,也没找到。这天中午吃饭,国庄掀开锅盖一看,灯碗子都在箅子上馏着呢。
小连说:“爸,凉着吃对肚子不好。我把灯碗子馏上了。咱俩一块儿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不厌其烦地描绘元宵节灯笼的品种,渲染元宵节前夕热闹而欢快的氛围,这多多少少冲淡后文的悲剧意味。 B、“女儿没说不要灯笼”两次出现,暗示国庄确实“想买”。后面的“怕买”与此形成对照,突显国庄犹豫不决的性格。 C、小连“听出爸爸的声音不似往常”,既写出国庄为小连的懂事感动而又心酸,也表现小连心思细腻,能够体察、理解父亲。 D、虽然父女俩无比期盼,但别家孩子始终没有从敞着的院门进来偷灯,暗示世态炎凉,这不幸的一家人得不到社会的关爱。(2)、关于国庄偷自家的灯碗子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庄第一次偷灯,主要因为他实在不忍心看到女儿的希望一次次落空;第二次偷灯,与女儿发现灯碗子没有之后所流露的快乐有关。 B、小说先写国庄脱掉棉鞋“轻手轻脚”走回去,后写他手上套着棉鞋“爬着向堂屋门口接近”,动作细节的变化使父爱显得愈发深沉。 C、渐下渐大的雪暗示时间的流逝,渲染清冷的氛围;积雪“如遍地月光”的美景,衬托出一路唱着戏回家的国庄无法掩抑的欢乐之情。 D、国庄回到家里,两次和小连说话都得不到回应,此状况与小连平时的表现明显不同,暗示此时小连可能已发现父亲偷灯的真相。(3)、文中画线句“天黑得越厚实,灯就显得越明”,有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4)、刘庆邦曾说:“小说内敛含蓄、适当留白等功夫,都体现一种分寸感。表达不够或宣泄太过,都不是好小说。怎么做到恰到好处,是对作家的考验。”请谈谈小说的最后一段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材料二: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材料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节选自《论语·微子》)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
材料四:
李生曰:《离骚》,离忧也;《反离骚》,反其辞,以甚忧也。雄以世不足愤,其愤世也益甚;以俗不足嫉,其嫉俗愈深。以神龙之渊潜为懿德,而卑鄙世人。其视屈子为何物,而视世为何等乎?盖其深以为可惜,又深以为可怜,痛原转加,而哭世转剧也。夫有伯夷之行,则以饿死为快;有柳下惠之冲,则以不见羞污为德:各从所好而已。若执夷之清而欲兼惠之和,有惠之和又欲并夷之清,则惠不成惠,夷不成夷,皆假焉耳。屈子者夷之伦,扬雄者惠之类,虽相反而实相知也,实未常不相痛念也。
(节选自李贽《焚书·反离骚》)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进不隐 A 贤 B必以 C 其道 D 遗佚 E 而不怨 F厄 G穷 H而不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与《兰亭集序》“或取诸怀抱”的“诸”意义相同。 B、让,责备,与《苏武传》“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义相同。 C、卑鄙,属于意动用法,与《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用法不同。 D、见,读 jiàn,表被动,与《屈原列传》“靡不毕见”的“见”音、义均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扬雄认为屈原的文才超过司马相如,他对屈原写的《离骚》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但是对屈原投江而死的抉择表示反对。 B、周武王平定商纣王得到天下人的拥护,但伯夷、叔齐却以此为耻,因为他们认为周武王在“孝”与“仁”上大节有亏。 C、柳下惠曾多次被免职,却始终不愿离开。他既不在意是非曲直,也不计较官职大小,其为人处世的风范颇能感化他人。 D、李贽认为,扬雄在《反离骚》中表达的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情绪,他对屈原的痛惜越深重,对世道的悲叹也就越剧烈。(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
②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5)、李贽为什么说屈原与伯夷是一类,而扬雄与柳下惠是一类?为什么又说这两类人“虽相反而实相知”?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4.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棋
(宋)王安石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观棋绝句为汪幼青作 (清)钱谦益
黑白相持守壁门,龙拿虎攫赌侵分①。
重瞳②尚有乌江败,莫笑湘东一目③人。
【注】①侵分:指在对手势力范围内落子。②重瞳:传说项羽目生双瞳。③湘东一目:湘东王萧绎年幼瞎了一目而被嘲笑,后称帝江陵。另,“一目”在围棋中指仅剩一个眼位,此时阵地极易被占领。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与钱诗都将下围棋比作双方交战,都有意借对弈来表达某种哲理。 B、王诗将下围棋视为戏事,劝对弈之人不必沉迷;而钱诗也有类似用意。 C、王诗写收棋入盒、面对棋盘时所想;钱诗写对弈两方相持、争斗之势。 D、王诗“一枰”以象征深化了主旨;而钱诗“一目”借双关丰富了语意。(2)、两首诗的三、四句,对输赢的认识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坚持每天读书两小时,面对老伴的不解,他引用《论语·里仁》“ , ”两句来解释原因:追寻书中真理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满足。(2)、秋日旅行,与原本远隔重洋的友人在一座小城不期而遇,小华用略带戏谑的口吻引用秦观《鹊桥仙》“ , ”两句,形容此次见面十分难得。(3)、与下边这幅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前年底,一次重病来袭,我成了遐迩闻名的大病号。
病中得到广泛而深切的关心,让我有点飘飘然。有时卧床而“飘”,飘着飘着,遥想起二十多年前,我的小叔子从上海寄了一本《粥疗法》。那是本薄薄的旧书。书中极称粥食之妙, A 。有的很简单,如山药粥、百合粥、莲子粥等,不必查书便知做法,因为我也曾奉食老父;有的要用肉类制作,就比较复杂。无论制作之繁简,都注明各有所治,“粥效”可谓大焉。不过此书的命运同我家多数小册子一样 在他只长的管理下,不久就“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了。
后来体力恢复些,我在家东翻西翻时,偶见陆游的食粥诗:“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再一研究,原来写过《宛丘集》的张耒,更有一篇《粥记》。①张耒自言是苏学士之徒,②这说明东坡也喜欢嗜粥。③看来宋代有不少大名士深知粥理,④而我曾经这样不重视粥疗,⑤不由感叹自己所知太少。
食粥之有效,根本道理在于自甘淡泊,淡泊才能养生,身体和精神都一样。所以鱼呀肉呀的花样粥, B 。白米粥必须用好米,籼米绝熬不出那香味;且必须黏润适度,过稠过稀都不行。佐粥的小菜 ( )。贾母点的是炸野鸡块子,“咸浸浸的好下稀饭”。我则以为用少加香油白糖的桂林腐乳,或以落花生去壳衣蘸好酱油,和粥而食,天下至味。
不知当初东坡食白粥,用什么小菜。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2)、第二段的“飘着飘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表达的意义均与原本的意义不同。请简要说明。(3)、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填入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众口难调 B、言人人殊 C、莫衷一是 D、因人而异(5)、下列各项,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从粥疗说起 B、中国粥疗史 C、我与粥之缘 D、粥文化漫谈二、写作 (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粉丝769万,获赞6110万,账号主人不是哪位影视巨星、行业大咖,而是王建省———一名普普通通的电工。他一次次从一条线、一盏灯、一个设备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揪出“元凶”,成为网友公认的“电工福尔摩斯”。清一色的维修场景确实简陋,但跌宕起伏的过程,专业实用的内容,加上真诚不浮夸的风格,为他积攒大量观众缘。
“一技在手,流量我有”,越来越多的手艺人将自己的网络名片擦亮,也把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源。手艺人,也是守艺人。在他们带动下,许多传统手艺回到大众视野,重获生机。
相比有人靠制造噱头博人眼球,小电工化身流量明星的积极意义更值得我们思考。请你就此话题,以评论员的身份为校刊“时事观察”栏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