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岱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暑假作业效度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经典往往暗含了传统的延续,也昭示着对传统的突破。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要面对古典和五四两个传统。与政治上中国特色道路的寻找相呼应,抗战时期文学正是通过对民族化和现代性的双面追求,在与两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古典、五四两大传统的经典之作。

    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但仅此还不够,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从而获得成为经典的“原创魅力”。

    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比如,与离家、反抗父权的五四情结不同,抗战时期文学对家园意识的诠释、对家庭亲情的依恋、对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时代心理的民族经典。《荷花淀》等小说在水淀荷香中表现乡妇农人的恋家与卫国的统一,表现底层民众现代民族意识从思乡恋家中的觉醒。再如,与批判乡村的封闭、愚昧不同,《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城镇意象,以及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农业文明的生活场景勾连起了乡土中国的共同记忆,获得了不断流传的经典价值。

    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强调中国小说作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讨论诗化传统、分析中西文学的各自优长等等,都表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西化进行补正的理论自觉。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流传一时的新章回小说,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过于趋旧,在出新上折损了经典性。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

    抗战背景下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民族化回归是对五四的反拨与调整,也是五四思想武器的现实运用。张爱玲谈及她创作背后的五四影响,说“只要有心理学家所谓民族回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先锋文化只有在事后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认,五四文化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性显而易见是同作为过去了的过去的决裂,同时又把过去弹射进现在。”抗战时期文学中两大传统的关系也应从这个思路来理解。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代代文学经典正是在对话中生成、积淀,参与着文学传统的生长。

    (摘编自张谦芬《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能较好地继承和超越古典、五四两大传统有着很大关系。 B、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古典文化复活,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 C、《吕梁英雄传》在传统形式的理论讨论上做了有益尝试,但因创新不够影响了经典性。 D、张爱玲的创作也受五四影响,五四文化在经过时间的过滤和整合之后会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2)、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融汇中国传统的绝句、欧洲传统的十四行诗以及现代诗的特点,是集合各诗结构形式所长而创造出的“混血儿”。 B、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继承了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深情的笔调,讴歌自己的保姆,控诉不公正的世界。 C、鲁迅的《呐喊》以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批判了国民劣根性为主题,是呼吁自由民主、追求人性解放的一面旗帜。 D、孙犁创作的“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在家务事、儿女情中见时代风云,让人体会到“热土难离”等传统乡土观念的时代性转化。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节选自鲁迅《祝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选文都采用了有限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的叙述,这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B、年轻媳妇“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用细腻的神态描写,暗示出“我”特意来道歉是小题大做了。 C、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运用细节描写,用语极简,却形象地展示了她的濒死状态,暗示了她的悲惨命运。 D、祥林嫂“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是因为她看到“我”,仿佛看到了希望,以为“我”能解答她的心中困惑。
    (2)、同为农村女性,年轻媳妇和祥林嫂两人各有什么典型意义?造成两人性格迥异的原因又是什么?
  • 3. 阅读《红楼梦》第三回的相关文字,完成各题。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1)、结合《乡土中国》相关理论,下列选项对选段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母称女子“不是睁眼的瞎子”,展现出乡土社会中“男女有别”的交往界限。 B、李纨、凤姐等儿媳侍奉布让,体现了乡土社会中家庭主轴纵向而非横向的特点。 C、贾母宴饮时长幼尊卑的座位安排,体现严格等级制度,符合“差序格局”特点。 D、黛玉调整行为以适应贾府规矩,体现了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对个体的约束。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母以“你是客”为由安排黛玉坐主位,既显出待客之道,又表现其在贾府的绝对权威。 B、王熙凤“忙拉”黛玉入座的主动姿态,凸显其世故精明的个性与对贾母心思的敏锐揣摩。 C、黛玉从推让座位到改变饮茶习惯,待人处事谨慎多虑,且礼数周到,展现其心思的细腻。 D、选段通过“寂然饭毕”“捧茶漱盂”等细节描写,旨在突出贾府生活的奢靡与铺张浪费。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阿房宫赋(节选)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殿,辇来于秦,朝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西东     失其所与,不   B、辞楼殿     惧满溢则思江海百川 C、夜弦     扣舷而 D、宫车也     窃以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燕赵收藏

    A、惠王用张仪 B、非曰能 , 愿学焉 C、夫晋,何厌 D、不知东方既白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气候不齐 B、貌恭而不心服 C、虽然,每至于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
    A、覆压三百余里 B、敢以烦执事 C、吾闻庖丁之言 D、成妻纳钱案上
    (5)、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蜀山兀,阿房出。——蜀山上的树木被砍光了,阿房宫显得更加突出。 B、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又有一条道路架在半空,没有下雨怎么出现了彩虹? C、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亭亭玉立,远远地凝视,希望皇帝能宠幸自己。 D、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从百姓那里抢掠来的(珍宝),堆叠得像山一样。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以三字短句领起,点出秦统一六国的史实,音节急促,简洁有力,先声夺人。 B、第一段描述阿房宫之宏大、雄伟、精巧以及宫内歌舞升平的景象,表达赞许之情。 C、第二段描述阿房宫内美人众多甚至“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珍宝富足却随意丢弃。 D、选文以生动的笔墨对阿房宫进行铺排描写,绘形绘声,用语精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5.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衣》以“兴”为主,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又用重章叠唱形成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出关》一、二句写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戍防城楼上随风翻卷,一派雄壮气势。 D、《出关》三、四句写临出关的刹那士卒回头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士卒的心理世界。
    (2)、两首诗都属于边塞征战题材,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2)、《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借鸿雁、鲤鱼抒发相思之情的诗句是:“。”
    (4)、古人常从“鬓”的变化中生出深沉的喟叹,如“”。

二、语言文字运用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 ▲ 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 ▲ 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 ▲ 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sǎn/sàn)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萃/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需)停止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是  空空洞洞   因为 B、而且  空空如也  因为 C、而且  空空洞洞   所以 D、但是  空空如也  所以
    (2)、文中括号内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散(sàn)粹须 B、散(sǎn)粹须 C、散(sǎn)萃需 D、散(sàn)萃需
    (3)、下列句子中的“要”,与例句中“要”的语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最不应该、最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A、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 B、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我们看的。 C、或者有人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 D、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4)、下列对选文画线句修辞手法的判断及其表达效果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是怎么敢看呢?(反问。加强“不敢看”的语气) B、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设问。引起读者注意) C、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比拟。把“长而空的文章”比作“懒婆娘的裹脚”,突出其又长又臭的特点) D、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引用。引用俗语,使表达通俗易懂)
    (5)、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批判,当下依然有很强的警醒意义,结合选文,针对写作中“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问题,写两条解决措施。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人明确讲“风水”的文献可以追究到郭璞著的《葬经》。②《葬经》中描述了“气”的概念,说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③也就是说“气”遇到风会被吹散,遇到水则停止向前运行。④所谓风水,就是对居住环境的考察,⑤其评价核心标准就是这个环境能否“聚气”。

    理想风水的原型,就是原始人类栖息地的理想模式。这种理想风水格局一般要求屋子坐北朝南,屋子背后,也就是北方,有高山,因为高山可以阻挡寒冷的北风。屋子南边不远处要求有“正弓”(即弯曲的、向自己住宅两侧收拢)的河,这样可以提供好的饮用水水源,同时又没有水灾水患之虞。屋子应该处于树木和小山包的掩映之下,同时前方是平坦开阔地,____。

    风水的理念系统在后世发展得异常玄奥诡谲,但其核心思想,却是根植于原始人类栖息地选择的基本需求。距今约70万年的北京猿人栖息地的整体景观结构,就是满足风水“聚气”所有要求的一个例子。

    了解风水,可以纠正很多(   )的旧有认知,对一切看似既定的事实又多一份审慎的态度。

    (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样住处既安全隐蔽又不至于交通不便,狩猎和一般的劳作生活也方便 B、这样住处既便于狩猎和一般的劳作生活,也安全隐蔽又不至于交通不便 C、这样住处既安全隐蔽又不至于交通不便,也便于狩猎和一般的劳作生活 D、这样住处既不至于交通不便又安全隐蔽,也便于狩猎和一般的劳作生活
    (3)、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根深蒂固 B、枝繁叶茂 C、稳扎稳打 D、故步自封
    (4)、请根据第二段内容,在下面导图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

三、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网络语言悄然经历了一场“蜕变”——曾经的“笑死了”“烦死我了”逐渐被“笑发财了”“气到上岸”“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等表达取代。网友将负面情绪包裹上幽默的外衣,将抱怨转化为自我激励的“祈福仪式”。有人认为,这种语言转向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直面困境的豁达心态;也有人质疑,过度依赖“正向话术”是否是对现实的逃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