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龙山共同体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 
                            1. 请完成下面的学习记录单。
诗文中意象学习资源
◎古典诗文部分
⑴ 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⑵浮光跃金,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⑶《月夜忆舍弟》中,杜甫通过想象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亮,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
⑷《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韩愈用大雪堵塞来比喻仕途艰难,前途渺茫的诗句是:____,____。
⑸《长沙过贾谊宅》中,诗人借秋草和夕阳等意象,即景生情,渲染凄凉的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
◎现代诗歌部分
⑹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yǒng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艾青《我爱这土地》节选)
⑺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yán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节选)
⑻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穆旦《我看》节选)
⑼____
诗歌意象运用小贴士
(一)选择合适的意象,并使用恰当的修饰语描述意象特征,充分表达个性化情感,如:例④和⑦。
(二)运用意象时,可借助____等表现手法,丰富其内涵,如:例②和③
(三)在传情达意时,可将多个意象进行组合,营造诗歌意境,如:例①和⑤。
(1)、请补全“古典诗歌部分”的诗句。(2)、根据“现代诗歌部分”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A.汹yǒng B.鲜yán
(3)、请根据语境,给“曳”选择正确的拼音( )A、yè B、yì(4)、请研读学习资源,根据提示,把诗歌意象运用小贴士 (二)补充完整。(5)、下面诗歌中的哪一首可以放入学习记录单中“现代诗歌部分⑨”,请选择并运用小贴士中合适的方法进行赏析。A.我沉默着/为了没有足够响亮的语言/像初夏的雷霆滚过阴云密布的天空/舒发我的激情于我的狂暴的呼喊。(艾青《时代》)
B.田亩已荒芜了——狼藉着犁翻了的土块/与枯死的野草/与杂在野草里的腐烂了的禾根。(艾青《旷野》)
C.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6)、请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意象,让小诗更完整。家乡,
是离别时
小院里相送的那一朵山茶花;
是离别时,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任务。(13分)
- 
                            2. 现代文阅读
短视频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根系阅读”
① “文字失语”是当下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人们往往习惯了网络语言,不会正常表达或者词语匮乏,只能干瘪无趣地说“你懂的”“一切尽在不言中”,或在写作中通篇都是废话、空话、套话,写出的文章成为“废话篓子”。
②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困惑:“我平常也看了不少书啊,收藏夹里存有一堆文章,怎么到写文章时,就写不出来呢?阅读怎么无法支撑我的写作呢?”“文字失语者”的反思,让我们看到“阅读很多却无法表达”的症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电子媒体空间知识爆炸,有很多地方可以获取知识。一本很厚的书,总有人用一篇文章或一条视频讲解。看这些东西好像也能获得知识,但就是觉得很不对劲,是因为这些东西都很零碎,很难帮人建立思想谱系,也很难被用于“再输出”。确实如此,那些碎片化、胶囊式的知识信息,都是别人“阅读后再输出”的东西,营养成分很低,很难有维持你“再输出”的丰厚养分。
③我想到了一个概念,叫“根系阅读”,并不是读书了,就能支撑输出和表达。只有扎向知识底层、人性底层、结构底层的根系,接触完整的原典思想和智慧,才有支撑“再输出”的知识营养,才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根系,是树苗有根,一面扎向泥土深处,用庞大的根系滋养生命,一面向上生长,伸向天空,吸收阳光雨露,长成参天大树。
④与“根系阅读”相对的是花式阅读、果式阅读、枝叶阅读,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跟随四季流转,流行什么读什么,刷屏什么跟风去读,读了很多,却没有“根系”。写作需要话语的生成,没有阅读所形成的思想根系,怎么能支撑“话语的生成”呢?
⑤这就是文字失语、写作失能的关键原因,徘徊在花朵、果实、枝叶层面的日常阅读,没有根系的生命营养,没有沉淀形成“可以生长和调用”的底层根系知识。【A】
⑥只有根系阅读,才能支撑“根系思考”,进而支撑有深度、有价值的流畅写作。无根系的阅读,如拿着杂志、报纸,看网络文章、短视频去吸收知识,只是休闲、消遣性的阅读,至多让你形成某种感慨或者积累素材,并不能支撑你的写作。自己对着纸质书去读,千万不要迷信“让别人替你读书”的说法。啃原著,就是从知识上培养自己的“根系”。比如,洞察幽微人性,读那些描写复杂人性的文学作品——《百年孤独》《悲惨世界》《红楼梦》等。读懂了那些作品,就能解释当下每天遇到的多数人、每天经历的多数事,那些作品写的不是一个时代、一个人,而是那个时代的“根”、人性的“根”。
⑦“根系阅读”包括这些关键词:经典、普遍性、人性、结构。普遍性意味着它具有解释多数现象的普遍力量。【B】此外,如“根系”般广泛的阅读还能让你的知识盘根错节,形成某种“联想式致知”的积累结构,这才能支撑流畅、自由地“输出”。日复一日,脑子里有那么多有机的、活化的“根系”,面对某个热点时, “根系”好像受到了阳光、雨水的刺激,很容易就“破土冒芽”,生长出观点的“枝干”。“根系”中涵养了那么多“活水”,取“一滴水”“一瓢水”就足以撑起源源不断的写作。
(节选自2023年6月12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根系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系阅读”可以使读者深入知识底层、人性底层、结构底层,获取完整的原典思想和智慧。 B、“根系阅读”能使读者形成“话语的生成”需具备的思想,提升写作能力。 C、“根系阅读”能支撑“根系思考”,促进有深度、有价值的流畅写作。 D、“根系阅读”能使读者见微知著,具有解释当下每天遇到的人和事的能力。(2)、利用框架图可以帮助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阅读了上文之后,小艺和小文分别画[甲][乙]两幅框架图,你认为哪幅框架图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根系,是树苗有根,一面扎向泥土深处,用庞大的根系滋养生命,一面向上生长,伸向天空,吸收阳光雨露,长成参天大树。
(4)、论述观点需要合理且充分的论据。下面链接材料作为文章论据,加入【A】【B】哪处更合适?请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链接材料:
比如阅读新闻,不能只是看每天的热点,更要看支撑这些每天此起彼伏、循环往复热点的普遍结构是什么?是什么支配着新闻,为什么这个世界每天发生了那么多事,这个事报道了,那个事却没有报道,赫伯特·甘斯在《什么决定新闻》中有很经典的分析。有一个文学概念叫“母题”,伟大的作品中总包含着共同的人类母题,每天呈现的新闻热点,其实是一个社会结构化母题的再生产。
三、小语要进行文学之美探究,请你一起参加完成后面的任务。(15分)
- 
                            3. 阅读理解
水桶里晃动的
刘荒田
①“水桶里晃动的”这一意象,来自一首新诗。读罢顿时拍案,太有新意了。然而,那又是从童年起就烂熟的啊!
②怎么能够忘记水桶?
③小时候我居住的小镇,镇中心流过一条不大不小的河,名叫“横水”。别指望什么“水是眼波横”,它的源头是连绵的大牛山,从方圆数十里阡陌纵横的田垌、炊烟袅袅的村庄、布满菜垄和坟墓的坡地,收纳各种各样的水,经过镇里埠头时,浑绿、浓稠。到了六月吃粽子的时节,洪涝来了,小孩子从石桥上吆喝着跳下,出水时头上披着泥沙。
④我和姐姐天天踏着花岗岩做的石级,把河水打进水桶,挑回家饮用。如今回头看,大吃一惊,混合着人畜排泄物、海量垃圾的污水,沿河人家喝了多少世代!直到上世纪50年代,居民才开始把明矾放进水缸,沉淀的杂质动不动就是几寸厚。到了改革开放后,终于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⑤挑水时,好玩的不是水,而是水桶里晃动的倒影。那时我七八岁,祖母为我的窄肩配备的水桶是薄铁做的,容量不大,挑起来分量正好。大我三岁的姐姐负责打水,整理棕绳,为我扶起小扁担。【A】起步后,水桶发出奇妙的金属声,让人想到梵音,哐啷哐啷 , 紧随步子的节奏。小小的水桶盛上水,如果静止,倒影不过是原物的拷贝;水晃动,便被赋予了生气,万花筒一般,幻化出奇异的色彩、怪诞的图形。
⑥挑起水桶,踏上九级石阶,被水桶里的风景迷住。先是从果园篱笆上伸出的番石榴树。果子躲在叶丛,桶里却看得分明。继而是充满动感的铺子,头一间是大芳茶楼,招牌被水波颤出皱褶, “大芳”两个榜书仿佛跳起舞来。骑楼下,小女孩在踢毽子,影子在水底飞过。然后是街角的一棵紫荆树,正是花期,桶里盛着艳丽的姿色,比树上的花更水灵。拐进小巷,倒影便全是乌黑的墙壁。
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河水只拿来洗衣物,与小镇相邻的村庄有一口水井,饮用水去那里打。路远了,怕水溅出,挑上肩前,姐姐往桶里放上几片树叶。并沿的蔷薇开花那阵,姐姐趁村人不在旁,摘下几朵放在水上,慌慌张张像做贼。其实哪有人稀罕?
⑧井水比河水有看头,清凌凌的。离开井台往小镇走,经过一条俗称“竹巷”的植物长廊,两旁不全是凤尾竹,还有小叶榕、楠树、尤加利和乌桕。密不透风的浓绿,应了那句唐诗“空翠湿人衣”。是的,我的衣服湿了——既染上了绿色,又被桶里溅出的水花打湿。走得稍快一点,水桶里的世界更是精彩!一会儿是密密匝匝的竹竿,排浪一般打来。一会儿是头顶上的浓荫,教我恍惚间潜入大海深处。一会儿是旋转的灯笼花和扶桑花,犹如烟花爆开。一会儿,桶里一片澄明,水面纹丝不动,原来已走出竹巷,水桶兜上了无云的蓝天。还得穿过墟场。【B】纷纷落进水桶的,近的有檐牙、帐篷、货摊上的遮阳伞、推鸡公车的汉子那上了釉似的背脊,远的有电线网、小伙伴放的风筝。
⑨自从被桶里的倒影迷住,我走路的姿态变得特别,让姐姐这监护人困惑。忽然快忽然慢,她要么跟不上要么超前,却不晓得我在“追”水桶里的景致。看得太投入,碰伤脚趾不止一次。有一回打了个趔趄,水桶侧翻,虽马上站定,水也泼出了一半,害得姐姐多走了一趟,水缸才给注满。过了很久,终于被姐姐识破,从此她走一段就高声提醒:“看路!”
⑩我抄下的那句诗是这样的:“水桶里晃动的青峰才是真正的秦岭。”我无意去分辨儿时小水桶里的倒影是不是比景物本身更真实,但能肯定, “水桶里晃动的”比现实的画面美得多。
(1)、【景物之美】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2)、赏析文中画横线句。【A】起步后,水桶发出奇妙的金属声,让人想到梵音,哐啷哐啷,紧随步子的节奏。(从感官角度赏析)
【B】纷纷落进水桶的,近的有檐牙、帐篷、货摊上的遮阳伞、推鸡公车的汉子那上了釉似的背脊,远的有电线网、小伙伴放的风筝。(赏析加点词的妙处)
(3)、【人物之美】结合文章内容,从姐姐和“我”在挑水过程中不同的关注点中,分析姐姐和“我”各有怎样的形象。(4)、【情思之美】文章最后说“水桶里晃动的”比现实的画面美得多,请结合文本内容,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四、古人在为亭台楼阁作记,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情感,班级同学准备以《沧浪亭记》为蓝本拍摄短片。全班分成摄影组、字幕组、配音组、编导组等,开展以下活动,请你参与。(22分)
- 
                            4. 阅读理解
【材料一】
予以罪废① , 无所归。扁舟吴中,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②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③小舟,幅巾④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⑤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沮泪荣辱之场。只与锱铢⑥利寁想磨戛⑦ , 隔些真趣,不亦鄙哉!
([北宋]苏舜钦《沧浪亭记》节选,有删改)
【注释】①以罪废:因参与“庆历新政”,37岁的苏舜钦被罢职,闲居吴中 (今苏州),修建沧浪亭。②碕:弯曲的水岸。③榜:驾船。④幅巾:古代男子以整幅帛巾束头发。⑤踞:蹲坐。⑥锱 (zī)铢:比喻极其 微小的数量。⑦磨戛:消磨。
【材料二】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雨生,娇云浓暖弄微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鸽相对鸣。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材料三】
【A】
二子①逢时犹死饿,三闾②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澄醪③不满缸。
(苏舜钦《沧浪静吟》节选)
【B】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节选)
【注】①二子:指伯夷、叔齐,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②三闾:指三闾大夫屈原。③澄醪 (1áo):清醇美酒。
(1)、【前期准备·疏通问题】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语句摘录
活用方法
加点字词释义
⑴不类乎城中
课内迁移:佛印绝类弥勒。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⑴
⑵东顾草树郁然
⑵
⑶杠之南,其地益阔
成语迁移:精益求精
⑶
⑷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词类活用:吾日三省吾身
⑷
(2)、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号沧浪焉
(3)、【摄影组·拍摄镜头】摄影组打算拍摄苏舜钦在沧浪亭的生活场景,请结合【材料一】第③段,帮其完成镜头脚本设计。来源
画面描述
预期效果
材料一第③段
自然景观:⑴
把景的设计和人的情感照应起来,用明媚的景象表现人在自然 中的闲适、快乐。
作者活动:⑵
(4)、【字幕组·选配诗歌】【材料二】的两首诗都是苏舜钦创作于闲居沧浪亭时期的。字幕组想从中引用优美的诗句,请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并赏析其妙处。A.娇云浓暖弄微晴 B.梦觉流莺时一声
(5)、【配音组·虚词诵情】短片以文中画波浪线句作为开篇和结尾的“画外音”。配音组同学想通过虚词读出人物情感,请帮其设计朗读脚本,并结合文本内容与作者情感说明理由。语句
朗读设计及理由
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示例:“也”字读出感叹的语气,作者想要找一块高爽安静的地方来舒展情怀,却没能得到,全句以舒缓的语速、低沉的语调来读,表现被贬后想寻山水排遣内心郁闷而不可得的遗憾、失落和伤感之情。
内心郁闷而不可得的遗憾、失落和伤感之情。
(6)、【编导组·心境之思】编导组摘录了【材料三】中【A】【B】两则诗词片段,为让观众进一步了解苏舜钦闲居沧浪亭时的心境,请你选择其一编入短片,结合【材料一】和你所选诗词的内容,简述理由。五、写作 (50分)
- 
                            5. 写作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的见闻经历,撰写记叙文,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撰写议论文。
要求:
⑴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⑵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⑶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 
                            
 
 - 
                            
 
 - 
                            
 
 -